还记得一年前那场令人唏嘘的名场面吗?孙正义与黄仁勋相拥而泣,为当年 " 卖早了 " 英伟达扼腕不已。
谁承想,就在昨日,软银集团发布公告称已清仓全部英伟达持仓,套现约 58 亿美元(约合 415 亿元人民币)。随后晚间英伟达股价下跌,市值一夜蒸发千亿美元。
这笔退出也颇为精彩英伟达刚刚成为全球首家市值突破 5 万亿美元的公司,短短半年时间,软银净赚约 30 亿美元,落袋为安。
几乎同一时间,越来越多的声音开始质疑:这轮 AI 泡沫,离退潮还有多远。
软银清仓英伟达
套现 400 亿
一年前,孙正义曾一度后悔卖掉英伟达。
那是 2024 年英伟达日本峰会上,黄仁勋问起孙正义(Masayoshi Son),"Masa 先生,你能想象,如果今天你是英伟达最大的股东会怎么样?" 话音刚落,孙正义抱住黄仁勋,假作痛哭状。
一段往事也再次被提起。
时间回到 2016 年,孙正义掌舵的软银集团以 320 亿美元的价格现金收购了英国芯片巨头 ARM,如此大手笔被外界称为一场 " 绝命豪赌 "。一个月后,孙正义将黄仁勋(Jensen Huang)请到了家中的院子里,一场私密对话展开
"Jensen,市场不了解英伟达的价值,未来一定会颠覆所有人认知,但市场并不理解这一点。你还需要再痛苦一段时间,因为你正在创造一个未来。"
" 我已经收购了 ARM,现在我想买下英伟达。"
顺水推舟,孙正义表示可以借钱给黄仁勋,联手买下英伟达,将公司私有化,之后黄仁勋继续带领英伟达前进。但这份提议被黄仁勋拒绝了。
谈判失败,孙正义转头持仓英伟达股票。2017 年,软银从公开市场以 40 亿美元的价格买入英伟达股票,持股近 5% 一度成为英伟达最大股东之一,然而两年后却又以 70 亿美元价格清盘退出因为当时软银的投资工具愿景基金觉得有必要锁定回报。
于孙正义而言,那次抛售是一个不得已的决定。为了重新抓住这条 " 大鱼 ",他曾在 2020 年酝酿并撮合 ARM 与英伟达合并,交易价格达到 400 亿美元。只是这一尝试没有得到监管批准,孙正义再次与英伟达失之交臂。
此间,英伟达一骑绝尘,股价五年间暴涨数十倍。这也意味着,孙正义在 2019 年出售英伟达股票时,错过超 1500 亿美元(超 1 万亿元人民币)的潜在收益。
错失超级回报,孙正义追悔莫及。" 想起那些我错过的事情,真是令人沮丧,我好后悔卖掉英伟达股票。" 他将英伟达视为其投资生涯中一项重大失误:" 错过了一条大鱼 "。
于是从去年开始,软银开始疯狂加码英伟达,2024 年四季度持仓 10 亿美元,之后更是一步步重仓。截至今年 3 月底,软银将其对英伟达的持股规模增加至约 30 亿美元。
这个时候的华尔街,英伟达几乎是最赚钱的股票。然而一片狂欢中,孙正义却悄悄清仓了软银早在 10 月就出售了其持有的全部英伟达股份,合计约 3210 万股,价值 58.3 亿美元。 此番突然甩手,引发市场一片错愕。
孙正义回血
说起来,孙正义算是卖在高点。
这一年来,英伟达股价已经涨了逾 10 倍,上月底市值更是一举突破 5 万亿美元,成为历史上首个跨过这一门槛的公司。这也意味着,孙正义短短半年净赚约 30 亿美元。
此时此刻,AI 泡沫即将破裂的恐慌正弥漫华尔街,择机退出仍处于历史高位的英伟达,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该笔投资连同软银旗下愿景基金(Vision Fund)投资部门可观的盈利表现,推动软银第二季度净利润同比翻倍,达 2.5 万亿日元(约 160 亿美元),远超预期,是软银自 2022 年 7 月至 9 月以来最好的季度业绩。
其中,软银旗下愿景基金(Vision Fund)部门在过去三个月录得 190 亿美元的投资收益。这主要得益于 OpenAI自软银投资以来,OpenAI 的估值已增长了 146 亿美元。与此同时,软银还出售了其在美国电信运营商 T-Mobile 的部分股份,套现 92 亿美元,并通过减持德意志电信股份再筹得 23.7 亿美元。
曾经酿下风投史上最大窟窿,没想到孙正义靠着 AI 回血。
OpenAI 是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截至 9 月底,软银对 OpenAI 累计投资 108 亿美元。最新消息是,软银集团宣布已与 OpenAI 签署修订协议,承诺将追加投资 225 亿美元,并于 12 月通过愿景基金二期完成全部投资。而不久前,OpenAI 刚刚完成重组,由非营利组织持有营利性业务的控股权。重组后,软银目前持有 OpenAI 约 11% 的股份。
此外,孙正义还宣布将以 Arm 股份为抵押的融资额度从 135 亿美元扩大至 200 亿美元,最近又斥资 54 亿美元霸气买下了 ABB 集团的机器人业务部门,还有投资规模 5000 亿美元的 " 星际之门 ",可谓野心勃勃。
" 有人说我患上了 DeepSeek 焦虑症,在 AI 上花钱太多了。" 孙正义不止一次公开表示,未来十年 AI 至少影响全球 GDP 的 5% 到 10%。" 如果回报是每年 9 万亿到 18 万亿美元规模,为什么要省钱?竞争越来越激烈,必须冲到前面,必须勇敢,必须全押。"
" 我是一个好斗的人,不是防守的人。" 想起孙正义此前这样形容自己。在这个攸关未来的 AI 战场,他重现激进风格。
人类史上最大泡沫?
敲响警钟
当英伟达成为全球首家市值突破 5 万亿美元的上市公司,微软和苹果的市值也先后超过了 4 万亿美元大关。AI 驱动下的科技巨头,仿佛正驶向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
没想到,剧情急转直下。
导火索出现在上周 OpenAI 高管在一次公开场合中提及 " 算力投资可能需要寻求政府担保 "。一石激起千层浪,美国科技股集体重挫,六大科技巨头一夜蒸发超 4000 亿美元。
尽管 Sam Altman 紧急澄清,但市场情绪动摇,AI 泡沫论再度甚嚣尘上。华尔街传来的警告声越来越大:泡沫正在膨胀。
" 美国股市面临严重下跌风险,未来 6 个月至 2 年可能出现急剧修正。" 华尔街的旗帜人物、摩根大通 CEO Jamie Dimon 此前表示,人工智能引发的资产价格上涨是 " 令人担忧的问题,市面上有很多资产看起来正在进入泡沫区域。"
与此同时,英国央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相继发出警告,AI 概念股的市值飙升至互联网泡沫高峰期水平。目前,美国市值最高的五大公司合计占据标普 500 指数总市值的 30%,为半个世纪最高集中度。
最新一期美国银行《全球基金经理调查》更是首次将 " 人工智能股票泡沫 " 列为全球头号尾部风险。分析师普遍认为,主要股指未来的上涨路径,几乎完全依赖于 AI 叙事能否持续兑现。富国银行甚至在其报告中直言,标普 500 指数预计将在 2026 年底达到 7200 点,而 "AI 资本开支停滞之日,便是盛宴终结之时。"
真正用真金白银表达看空态度的,是那位曾精准预言次贷危机的电影《大空头》原型 Michael Burry。他掌舵的 Scion 资产管理公司在最新披露的三季度持仓中,豪掷约 11 亿美元做空英伟达与 Palantir,并公开撰文称:" 有时我们能察觉泡沫的存在,有时我们能采取行动应对,但有时候,唯一的获胜方式是不参与。"
就连 AI 阵营内部也开始反思。今年 10 月,OpenAI CEO Sam Altman 罕见表态,称 AI 领域的某些部分确实存在泡沫,一些 " 愚蠢 " 的初创公司也能轻易获得大笔资金。
现实的确令人咋舌:没有产品、没有营收,甚至没有清晰的商业模式,估值却动辄迈入独角兽行列。据《金融时报》统计,仅今年前三个季度,美国风投机构在 AI 领域的投资额已达 1600 亿美元,全年有望突破 2000 亿。
看上去,在 FOMO 情绪驱动下,似乎集体被卷入了一场已经失控的竞赛。当所有人都在押注同一个故事,谁来为可能的退潮买单?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