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科创氛围已然深入人心。
近日,西安青牛智驾完成近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由西安市人才发展基金独家投资,成为陕西商用车智能驾驶持续突破的又一例证。
同时我们注意到,青牛智驾的实际控制方为汽车学会这一社会组织,且并非该学会唯一的孵化成果。2024 年,汽车学会进一步孵化成立西安翼龙飞行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联合西北工业大学科研团队,专注于 eVTOL 电动涵道风扇推进技术的研发与攻关。
01
主攻商用车:链主 3 年前已进场
青牛智驾的核心产品是商用车电子机械制动系统(EMB),是替代传统液压、气压制动的新一代制动解决方案,核心通过电子信号控制电机驱动机械结构实现制动,无需液压油、压缩空气等传力介质,是商用车智能驾驶落地的关键核心部件。
青牛智驾的 EMB 系统相较传统常规制动系统优势显著:制动距离可缩短约 30%,自动响应时间同步提升 30%;同时,其能为整车减重 80-100 公斤,使用成本较现有制动系统降低约 30%。
尽管智能驾驶近年来受到技术完备性、安全性、盈利模式等多方面质疑,但仍是各车企角逐的热门方向。

从乘用车来看,智能驾驶核心目标在于解放驾驶员、提升驾乘舒适性,比如自动泊车、高速 NOA 等功能。2025 年上半年新能源乘用车 L2 级及以上辅助驾驶装车率达 82.6%,行业已迈入 L3 级辅助驾驶的突破阶段,一些车型甚至可以在高速 " 脱手脱眼 " 驾驶。
对比之下,商用车由于营运属性复杂,目标客户不固定:既有物流运输公司,也有个人车主。而且商用车的种类繁杂,工况差别也较大,因此发展进程也参差不齐。目前,商用车智能驾驶已在干线物流、港口、矿区等封闭或半封闭场景中实现规模化运营,技术落地成熟度较高;但在开放道路场景下,受路况复杂性、交互不确定性等影响,智能驾驶进程相对滞后。
因此,商用车自动驾驶方案更偏定制,规模化难度大。由此衍生出来的问题在于商用车无法通过前装量产摊薄成本。据了解,智驾硬件成本是乘用车的 3-5 倍,且单车价值更高——本质而言,这与商用车核心面向 B 端客户的属性直接相关。
有意思的是,在青牛智驾的股东穿透图里,我们看到了陕汽集团的身影。青牛智驾的大股东为陕西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持股 75.3%。该公司成立于 2020 年,陕汽集团首次持股该公司的时间为 2022 年 1 月,同年十月,青牛智驾成立。

可以说,在陕汽集团 " 多与清华汽车学院等头部机构合作 " 之外,与本土新型研发机构的互动正日益增多。更重要的是,陕汽作为商用车领域的核心玩家,通过 " 投资 + 测试应用 " 的方式,亲自下场参与上游智驾创新业务,实现了从技术研发到产业逻辑的本土闭环,推动商用车智驾产业链的本土化。
目前,青牛智驾的 EMB 系统已进入陕汽商用车的 " 测试阶段 "。
02
新科创主角:汽车学会正活跃
除了陕汽集团外,青牛智驾的实控人同样让我们意外。
企查查显示,陕西省汽车工程学会持股公司 40.9% 的份额,为公司的实控人。在我们的印象中,这是首次由社会团体扮演 " 新型研发机构 " 的角色,且符合陕西省鼓励的新型研发机构导向。
通过梳理,我们发现学会的核心能力正源于此,即贯通研发与产业资源的 " 双路径 ":
其一是对接高校: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赵祥模深耕高校教育与科研领域多年,现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此前曾先后任长安大学教授及西安工业大学校长等职。多年高校背景,为科研成果向产业应用转化搭建了高效通道。从青牛智驾的股东结构中可见端倪:全国汽车工程学科顶尖的长安大学,持有公司 1.8% 的股份。

其二是链接产业:汽车学会持续与商用车产业链企业开展高频互动,推动技术研发精准匹配产业实际需求,解决 " 技术落地最后一公里 " 问题。典型合作单位包括西安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法士特、领充新能源、中检西部检测、西安吉利汽车总装厂等产业链关键节点企业。
赵祥模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 学校将和学会及学会各理事单位一起,共同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创新合作新机制,通过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促进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
在我们看来,赵祥模对汽车工程学会的定位,与陕西省新型研发机构的核心方向高度契合——二者均围绕西安市主导产业与新兴产业规划布局,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任务,且具备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行、现代化管理的特征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西安市《2025 年全市 " 深化六个改革 " 实施方案》已明确提出 " 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等重大创新平台 " 的任务,而这类机构的主要功能很多:

例如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建立成果转化中试熟化平台,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例如孵化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搭建专业化众创空间,提供技术支撑与科技服务;例如创新体制机制,探索混合所有制组建模式,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
具体来说,培育类负责夯实研发基础,建设类则要直接带动产业发展。
让我们欣喜的是,从陕西汽车学会的实践可看出,陕西 " 科创氛围已深入人心 " ——不仅企业、高校动起来,连社团组织也主动参与,形成 " 多元主体共建科创生态 " 的格局。
03
人才基金出手:智驾或成融资风口
再回到此次投资的主体,西安人才发展基金。其投资核心聚焦于人才价值转化、硬科技突破、产业链补链强链三大维度。
从青牛智驾来看,适配性主要体现在两大核心层面:
一方面,项目完全符合基金对 " 创业人才 " 的认定标准。青牛智驾由长安大学汽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韩毅领衔核心团队,韩毅深耕无人驾驶领域 20 余年,拥有 200 余项专利技术,同时身兼工信部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产业专家等职,是西安市重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技术创新特色极为鲜明。
另一方面,项目规模契合基金对初创企业的要求。青牛智驾成立于 2022 年,成立时间未超过 5 年,完全匹配基金 " 高层次人才在西安创业初期 " 的项目筛选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创业人才股权投资项目,人才基金原则上股权投资金额上限为 800 万元,特别优秀的最高不超过 1000 万元。也就是说,人才基金此次给青牛智驾 " 近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已经达到了该基金单个项目投资的上限,可见青牛智驾的科技含量。

事实上,自 2023 年开始,智能驾驶投资在陕西开始集中爆发,主要得益于政策支持与商业化需求。根据梳理我们发现,陕西在商用车智能驾驶领域呈现 " 链主深度布局 + 场景垂直突破 " 的发展态势。
在商用车智驾赛道中,陕汽一方面培育科技企业,聚焦商用车自动驾驶算法、EMB 电子机械制动系统等细分领域的技术产业化;另一方面通过子公司质子汽车,布局新能源商用车整车智能化及自动驾驶物流车。陕汽商用车 2025 年前 8 月实现销量 1.87 万辆,同比增长 24%,增速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直观印证了技术赋能对商用车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提升作用。
在无人矿卡领域则由法士特背景的主函数智能主导,深耕露天矿山无人运输系统。依托早期深厚的商用车、装备制造工业基础,陕西商用车智驾产业已在技术孵化与场景落地层面同步发展,形成 " 上游零部件 - 中游系统方案 - 下游场景应用 " 的全链条布局。

此外,今年法士特正式进军智慧农机领域,将壳体制造、齿轮加工、电控融合等核心能力延伸至农机赛道,实现从单一传动供应商向智能农机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转型。8 月正式发布了其农机品牌 " 智坤 "。
在我们看来,此次青牛智驾人才基金顶格投资、链主企业深度布局、社会组织孵化赋能、高校成果加速转化,正是陕西多元科创主体形成协同发力的生动格局。
来源 / 金融棒棒糖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