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仪行业卷不动了。
" 市值蒸发超 300 亿 " 的中国投影仪一哥,正在缓慢回血。
最新财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极米科技实现营收 23.27 亿元,同比微增 1.99%,同时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 7965 万元,相比去年同期 4033.08 万元的亏损,极米科技正在爬出深坑。
或许是稳中向好的财务状况给了极米信心,9 月底,极米科技递表港交所," 中国投影仪第一股 " 向港股 IPO 发起冲刺。
然而,好景不长。10 月,极米又遭遇了今年第三次股东减持潮。今年前十个月,极米股东合计减持金额已近 9 亿元。
一边是营收缓慢回血,另一边却是股东陆续离场持续 " 放血 ",用一道经典的 " 小学数学题 " 比喻极米今年的状况,再贴切不过:水池在不断放水的同时,还在努力注水,请问加满水需要多久?
这种鲜明的对比,也让极米的港股 IPO 之路,显得更加崎岖。
联合创始人清仓
早在今年一季报公布,极米科技就走出了 2024 年的亏损阴影,重新实现盈利。只是,账面上的好消息似乎没能留住股东们的信心——赚钱的第一反应,竟是 " 落袋为安 "。
今年 2 月,极米员工持股平台 " 成都开心米花企业管理咨询合伙企业 ",以及公司监事会主席廖传,通过询价转让方式合计出售 198 万股,约占总股本 2.83%,套现金额高达 2.02 亿元。
到了 4 月,公司联合创始人钟超与廖杨又先后出手,分别减持 70 万股与 35 万股,占比分别为 1% 和 0.5%,减持价格为每股 111.06 元。
截至 9 月,极米科技的市值仅剩约 76 亿元,相比上市初期的高点,蒸发超过 300 亿元。
然而," 蒸发 300 亿 " 并未终结减持潮。10 月 10 日,极米科技公告称,钟超、廖杨两人再次以 " 个人资金需求 " 为由,计划减持。此次钟超拟减持 1.2%(当前持股 2.4%),廖杨减持 0.78%,减持完成后,廖杨彻底退出股东行列,也就是说公司联合创始人之一清仓了。
值得注意的是,极米的股价早在去年 8 月便跌至阶段性低点—— 50.71 元。而到今年 4 月,两位创始人首次减持前,股价已回升至 111.06 元。也许正因如此,他们才选择在价格回暖后 " 体面离场 "。
相比创始人还算体面的操作,大股东百度的态度则要狠辣很多。早在股份解禁的 2022 年 3 月 3 日当天,百度便宣布大幅减持。统计显示,2022 年至 2024 年间,百度网讯及其一致行动人百度毕威累计六次减持,套现金额高达 9.15 亿元。
而在百度连续减持的两年中,极米科技的业绩一路下滑:营收从 42.22 亿元降至 34.05 亿元,缩水 19.35%;归母净利润更从 5.01 亿元跌至 1.2 亿元,缩水幅度高达 76.04%。百度眼中的极米,似乎颇有 " 昔日小甜甜,今日牛夫人 " 的味道。
即便今年盈利状况有所好转,极米的财务隐忧仍未消散。应收账款、存货与短期借款的攀升,揭开了现金流紧张的现实。
自去年末至今年上半年,极米的应收账款从 1.9 亿元增加至 2.7 亿元,存货余额由 9.3 亿升至 11.5 亿元,短期借款更是从 2.6 亿暴增至 6.1 亿元。盈利的表象之下,是流动性的告急——或许这才是股东们争相减持的真正缘由。
更棘手的是,消费者似乎也不再买 " 投影仪一哥 " 的账了。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用户纷纷抱怨极米维修费用昂贵,售后态度差,降价快却没有保价等问题。
甚至不少用户直言遇上 " 刚出保修期就故障 " 的品控问题,让质疑 " 是不是销量不行,现在就想靠维修费赚钱?"
投影仪全面打响价格战
作为中国 " 投影仪第一股 ",极米也有过高光时刻。
2021 年 3 月 3 日,极米科技登陆科创板,发行价高达 133.73 元 / 股,是当时少有的 " 百元新股 "。上市首日,股价一度飙至 530.01 元,涨幅高达 296.33%,一举成为当年 " 最赚钱的新股 ",并刷新了科创板单签最高盈利纪录。那一刻,极米的高光足以照亮整个投影行业。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自 2018 年起,极米科技已连续七年稳居中国投影市场销量第一;自 2020 年起,更连续五年蝉联国内营收与销量双冠军。即便在 2024 年亏损的情况下,按营收计算,极米仍以 14.1% 的份额稳坐中国市场头把交椅;放眼全球,其市场份额也达到 5.6%,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爱普生。
然而,当 " 龙头 " 也开始增长乏力,这本身就暴露出行业的疲态。极米的营收下滑,不仅是企业自身的调整,更是整个投影行业内卷化的缩影。
2023 年 5 月,米公关负责人与坚果投影 CPO 在微博上掀起了一场 " 技术论战 "。坚果主张三色激光是行业未来,反驳极米称其为 " 伪技术 " 的言论;极米则回击称三色激光存在散斑、彩边问题,而自家的 " 激光 +LED" 混光方案才是更优解。
这场争论表面上看是路线之争,实则是同质化加剧的体现——在产品体验趋同、创新空间有限的背景下,厂商不得不争夺行业话语权。
竞争的烈度,很快反映到市场端。IDC 数据显示,2024 年上半年,中国投影机市场出货量增长不足 10%,但销售额却同比下降 7.6%。换句话说,量涨价跌,厂商们拼到最后,拼的仍是价格。
今年以来,价格战愈演愈烈。洛图科技报告显示,高亮度、高分辨率、光学技术的渗透率持续提升,3LCD 的 4K LED 产品价格甚至跌破 3000 元,入门级 4K 投影的价格战已全面打响。
价格的持续下探,也在重塑消费结构。2025 年第三季度,500-999 元价位段与 499 元以下的智能投影产品,已占据线上销量最高份额。消费者不再盲目追求 " 技术领先 ",而是转向 " 性价比优先 "。
极米也不得不随之下场 " 卷价格 "。招股书数据显示,2022 年至 2024 年,极米三大产品线平均售价全线走低——长焦投影从 3400 元跌至 2700 元,短焦投影从 1.54 万元骤降至 6600 元,创新类产品从 4500 元降至 3900 元。极米坦言,售价下调正是业绩下滑的直接原因。
与此同时,大屏电视也在参与竞争。近年来,电视的价格持续下探,设计更轻薄,功能更智能化;相比之下,投影仪不仅在亮度与清晰度上受限,还受环境光影响更大。对消费者而言,电视的性价比正在重新被定义。
极米面对的,不仅是同行的围剿,更是整个家庭娱乐生态格局的挤压。
越缺钱越要上市
竞争愈演愈烈,市场却在收缩。
洛图科技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大陆投影机市场出货量为 689.3 万台,同比下降 3.1%;全球占比也从 2023 年的 37.9% 降至 2024 年的 34.2%。进入 2025 年上半年,中国智能投影市场的销量继续下滑至 277.8 万台,同比减少 3.9%。
国内市场的承压,迫使极米科技开始向海外寻找增量。
2022-2024 年,极米科技的境外营收逐年上升,分别为 7.9 亿元、9.13 亿元和 10.86 亿元,营收占比也从 18.7% 升至 25.7%、再到 31.9%。更具吸引力的是,2024 年极米境外毛利率高达 45.44%,远高于国内市场的 23.88%。
然而,出海并非一条坦途。
在今年初的 CES 美国消费电子展上,除了极米科技,坚果、当贝、峰米、TCL 等中国品牌也纷纷亮相。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制造的投影机在全球市场占比已达 78%。换言之,极米的海外征途,依然要与 " 自己人 " 相互厮杀。
北美是极米的第二大市场,但中美贸易摩擦的阴影正为其业务蒙上不确定性。为了规避关税风险,极米不得不投入 1400 万美元,在越南建设新的生产基地,并于今年 8 月正式投产。
面对激烈的竞争与外部压力,极米寄望于 " 创新 " 突围。
去年 1 月,公司将车规投影业务升级为战略核心方向,并制定三年规划,成立专属车载事业部。截至今年上半年,极米的车规投影产品已落地赛力斯、江淮汽车、北汽集团等品牌车型。
不过,从用户反馈来看,车载投影更多被用作露营或长途出行的娱乐功能,并非高频使用场景,距离真正的 " 刚需 " 仍有距离。
另一条创新路径,是吸顶式投影仪:一款集投影、吸顶灯与音响于一体的产品。听上去颇具未来感,但从用户反馈看体验并不理想。有人吐槽:" 做灯太小、做投影太近、音响又吵到楼上邻居 "。卧室空间受限、屏幕尺寸偏小、音响位置尴尬,让消费者感觉 " 踩坑 "。
因此,极米的创新产品仍然是小众的探索。招股书显示,2022 至 2024 年及 2025 年上半年,其创新产品业务收入分别为 1.61 亿元、1.91 亿元、1.22 亿元和 1.16 亿元,业务占比始终不足 5%。距离 " 第二增长曲线 ",仍有不小距离。
最新招股书披露,极米计划通过 IPO 融资约 1 亿美元,资金将主要用于海外渠道拓展、车载投影技术研发、工程级产品线升级及补充流动资金。无论是出海布局,还是技术突破," 营收回血 " 的极米,依然在为现金流奔忙。
然而,当股东纷纷落袋为安,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现金流仍旧紧张 …… 极米科技的港股 IPO,也许是最后一次高光,既要解燃眉之急,更要讲出新故事。
参考资料:
国际金融报《极米遇困,百度 " 撤退 "》
DoNews《主业触顶、股东离场,极米科技赴港 IPO》
定焦 One《三五千的投影仪,卖不动了?》
第一财经《极米、坚果打起 " 口水仗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