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卖身 " 之后 | 图源:IT 时报
作者/ IT 时报 毛宇
编辑/ 王昕
星巴克,还是卖了!
11 月 4 日,星巴克正式官宣将在华零售业务多数股权出售给中国私募公司——博裕投资。
与去年年底传出的 " 卖身 " 不同,此次出售模式为双方成立新合资公司,装入 8000 家在华门店等资产。该新公司估值约 40 亿美元,博裕资本占 60% 的股权,星巴克则保留 40% 权益并持续收取品牌授权费。此外,双方明确提出未来门店要扩至两万家。
" 大家早默认要卖了,只是等个买家。" 北京星巴克前员工陈诚(化名)向《IT 时报》记者透露,此前关注股价就能察觉端倪,加上近年门店赚钱效应下滑,员工们对出售消息早有预期,曾猜测华润控股会是 " 接盘方 "。
次日,《IT 时报》记者走访了上海市数家星巴克门店后发现,其生意并未受过多影响,反而因 " 打卡潮 " 显得格外热闹,不少消费者专程来喝杯 " 纪念款 ",并称早有耳闻。
咖啡杯里的商业故事早已暗流涌动,从员工的提前感知到消费者的平静应对,这场股权变动更像一场 " 靴子落地 "。
门店观察
" 打卡潮 " 里的烟火气
工作日上午 10 时,上海最大的星巴克工坊内,烘焙咖啡豆的香气裹挟着人声弥漫开来。游客举着马克杯在巨型烘豆机前拍照,商务人士对着电脑敲键盘,收银台前的消费者络绎不绝。

" 听说星巴克中国换了老板,特意来喝杯‘纪念款’ ",一位消费者的话语,道出了现场不少人的心声。
打卡热潮并未让线下门店推出专属优惠,节日系列产品仍以 58~68 元的高价维系。但线上外卖页面的促销力度,却清晰展露其在咖啡价格战中的 " 妥协 " 姿态。
在距离工坊 500 米开外的普通门店内,户外座位坐满了人,店员在吧台与外卖打包台间不停穿梭。记者进店发现,早高峰时段,淘宝闪购、美团、京东等平台的订单量已超 50 单,客单价集中在 13~32 元。

今年 6 月,《IT 时报》记者追踪星巴克在华首次降价一事,发现其外卖优惠程度已达单杯 10 元左右。4 个月过去,星巴克外卖优惠继续,外卖页面始终被多类型促销标签覆盖。
淘宝闪购页面上,热焙茶拿铁、冰摇红莓黑加仑茶等热门商品都做起了 " 一口价 " 生意,热红茶咖啡拿铁鸳鸯等更是标注 " 最近 30 天低价 "。更意外的是,部分饮品还可叠加 88VIP 的 5 折红包——这一福利连 6 月首次降价时都未曾出现。记者咨询 88VIP 客服了解到,这是 11 月 1 日至 6 日双十一期间的专属活动。
美团平台上,冬季上新的爆款——太妃榛果燕麦拿铁罕见推出 " 买一送一 ",双杯仅售 24 元。" 上新就买一送一,这在以前真不多见。" 一名消费者在星巴克门口滑动着手机感慨道。

有趣的是,一墙之隔的 Manner 上午外卖出杯近 200 杯,但入座率不足星巴克的一半;百米之外的瑞幸接单量突破 900 单,骑手、消费者们在门口等单。
在 10 月 30 日的业绩会上,星巴克首席财务官 Cathy Smith 肯定了中国市场的外卖业务。她表示,中国市场的同店销售增长主要得益于持续的产品创新,尤其是关键的拿铁产品系列以及快速发展的外送业务。
一边在外卖平台推出 16.9 元特价饮,一边在甄选店维持高价限定拿铁,星巴克正在性价比与品牌光环间找平衡。
员工视角
换老板前的 " 紧箍咒 "
" 早知道要卖了,股价给出了信号。" 陈诚的语气里透着释然。
他翻出股票行情记录,星巴克股价在 2025 年表现疲软,从 2 月份的 116 美元跌至 11 月的 80 美元上下。" 加上这两年门店扩张快但赚钱越来越难,年中我们已知道会换东家,但一开始猜测华润会接手。" 陈诚回忆道。
真正的管控收紧从今年年中开始。" 全国门店突然严查监控,吧台里最多留 2 个人,高峰期要有一个人在门口迎客。" 陈诚吐槽,他所在的门店日均营收 2 万元,周末接近 3 万元," 每杯拿铁要拉花,外卖员催单声和顾客询问声混在一起,我一个兼职都有点顶不住。"
更让员工寒心的是隐性业绩施压。" 各项考核突然变严,一点差错就会被通报。" 陈诚透露,社交平台上充斥着不少老员工的离职帖," 今年中秋节还让员工自费买月饼冲业绩,大家敢怒不敢言 "。
如今股权变动落定,社交平台上,在职员工的追问此起彼伏:换了老板," 伙伴饮 " 福利、员工折扣会不会取消?股票激励会不会受影响?暂时还无人知晓,只能静待新官上任后看是否会有 " 三把火 "。
员工的焦虑并非空穴来风。10 月 30 日发布的 2025 财年财报显示,尽管中国市场全财年收入增长 5%,第四季度同店销售额微增 2%,但背后是 " 以量补价 " 的妥协——同店交易量增长 9% 的同时,客单价同比下降 7%。财报虽提及经营利润率连续四季度环比提升,但一线员工感受到的是管控升级下的劳动强度增加。
" 表面看业绩在涨,实际是把压力转嫁给了门店。" 陈诚直言,8011 家门店的规模(截至 2025 财年末)意味着管理链条更长,而合资公司为兑现增长承诺,大概率会进一步加码考核," 不知道新东家的‘紧箍咒’会更紧还是更松 "。


资本棋局
为何是博裕?
巨大的竞争压力下,星巴克中国的危机悄然而至。门店虽破 8000 家,却已从市场第一跌至第三。其市占率从巅峰 60% 骤降至 14%,被瑞幸(35%)、库迪(18%)两大本土品牌甩在身后。
拿下 60% 股权,博裕这笔交易让市场直呼 " 最贵咖啡单 "。但星巴克为何选了这家机构,而非传闻中的华润控股或红杉中国?答案藏在博裕的投资版图里。
" 博裕手里有星巴克最缺的东西。" 一名咖啡行业的业内人士分析。作为深耕消费赛道的资本,博裕是蜜雪冰城的基石投资者,而蜜雪冰城的低定价和 5 万店规模,验证了下沉市场的玩法和供应链控制能力。今年 4 月,博裕还入股连续 13 年稳坐中国单体商场销售冠军宝座的 " 店王 " 北京 SKP,后者在 2023 年曾以惊人的 265 亿元销售额荣登全球奢侈品百货之首。
对比之下,华润虽有渠道优势,但缺乏下沉市场的性价比打法;红杉擅长科技投资,却没有现成的消费供应链资源。
就像中信资本把麦当劳中国做成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博裕也想让星巴克在中国 " 新生 "。
星巴克的算盘同样精明。按照协议,中国业务总估值超 130 亿美元,除了成立 40 亿美元的合资公司外,未来还能持续收取品牌授权费。" 保留 40% 股权是留后手 ",上述人士指出,中国咖啡年人均消费杯数还在增长,星巴克不想彻底错失增量市场," 既拿现金缓解压力,又用品牌赚长期收益 "。
Cathy Smith 在此前业绩会上强调:" 星巴克中国有良好的单店经济效益,这可以让我们更有动力去挖掘在中国市场持续看到的巨大潜力。"

未来拷问
2 万家店的梦想与风险
" 还是习惯在星巴克坐一会儿。" 这是部分消费者的喜好。当瑞幸、库迪等国产咖啡用 9.9 元咖啡抢占功能性需求市场时,星巴克仍握着 " 第三空间 " 的护城河,为自己的消费者维持着高端咖啡市场的体面。

自今年年初起,国产品牌打响激烈价格战,星巴克与瑞幸、库迪等的较量持续升级。截至 2025 年 10 月,三大品牌的门店格局已现分明:瑞幸以 2.6 万家门店领跑,库迪达 1.5 万家,星巴克则以 8011 家门店覆盖 1091 个县级城市。
会员体系上,星巴克星享俱乐部活跃会员数突破 2550 万,凭借多次跨界合作筑牢黏性;瑞幸则以 3.8 亿累计交易客户的规模优势,在下沉市场占据先机。
" 当前竞争本质是场景之争。" 有行业分析师指出,星巴克的 " 第三空间 " 绑定社交需求,瑞幸、库迪等则以快取模式满足办公刚需。
两万家店的目标意味着需在现有规模上翻番,下沉市场将成为核心战场。
从财报数据看,星巴克已具备转型基础:门店扩张有盈利支撑,会员黏性未受价格战过度冲击。但博裕能否平衡规模与品质,让 2 万家店的梦想照进现实?这场关于咖啡的资本升级试验,才刚刚拉开序幕。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IT 时报
来源/《IT 时报》公众号 vittimes
E N D
读者福利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