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卫健委印发《医务人员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试行)》,首次在全国层面明确为互联网健康科普划定清晰边界,这一新规迅速在医疗圈引发热议,业内简称其为十个 " 不得 "。今天(11 月 12 日),记者从上海市卫生健康委获悉,国家卫健委发布全国层面的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后,上海第一时间学习,全力推进贯彻落实。此前,上海在全国推出首个 " 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 ",明确 " 九大禁令 "。
十个 " 不得 " 与 " 九大禁令 ",针对医务人员投身互联网科普的重磅文件不断,到底释放什么信号?医生互联网科普迎来最严 " 紧箍咒 "?业内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互联网健康科普正迎来从 " 量 " 到 " 质 " 的转折点,有一点可以明确的是," 负面清单 " 不是限制发展的 " 红灯 ",而是规范航向的 " 导航 "。
" 红线 " 划好,医生 " 各就各位 "
当医生们在短视频平台开始带货,当 " 神医 " 的谣言比病毒传播得更快,一份全国统一的负面清单终于为互联网健康科普划出了明确的 " 红线 "。
11 月 7 日,国家卫健委印发《医务人员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试行)》,新规在鼓励支持医务人员规范开展健康科普的基础上,列出十个 " 不得 ",包括 " 不得发布与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相违背,损害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损害卫生健康行业形象的内容 " 等。
" 这份清单首次在全国层面为医务人员互联网健康科普行为系统化地划定了十类禁止行为,内容涵盖内容真实性、商业行为、专业边界、患者权益及技术使用等多个维度。" 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副所长王帆说。
记者注意到," 不跨界 " 成为核心原则之一。清单明确,医务人员不得宣传推广与自身岗位不匹配、超出本人专业领域的内容。业内分析,这主要是针对一些医务人员 " 硬蹭流量 " 的行为,比如不是妇产科的专家,为了 " 博流量 "、为了 " 引流 "" 带货 " 等目的,去讲妇产科相关内容。
与此同时,商业化变现路径被严格限制。清单禁止以科普名义发布广告、直播带货、推销医药产品来牟利。技术滥用也被纳入监管视野。清单提到,不得滥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健康科普内容,且未经核准或未添加显著标识。"AI 生成的健康科普内容如不加管控,真能以假乱真,可能造成虚假信息的大规模传播。" 一名投身互联网科普五年多的三甲医院医生对记者说。
" 这绝非禁止医务人员开展正规的健康科普工作。" 王帆向记者强调,健康科普快速发展,尤其是医务人员投身互联网公众科普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进步表现,发展完全可能出现一些计划外的新问题," 负面清单 " 的出台恰恰是在这个时机列出一个 " 导航 " 系统,医生 " 各就各位 ",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公众提供更高质量的健康科普信息。
上海对账号 " 摸底 ",业内预计优质科普商业价值将不降反升
早在今年 3 月,上海在全国推出首个 " 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 ",明确禁止虚假宣传、变相带货、身份造假等 " 九大禁令 ",并指导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完善账号申报、内容审核、违规信息监测与处置机制,进一步规范医务人员互联网健康科普行为。
" 我们开展了自查,比如在诊间场景下,是否可能侵犯患者隐私,是否完全征得患者同意等,对可能违规的视频予以下架。" 上海一家三甲医院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 3 月上海新规落地后已推进一波 " 自查 "。
记者从上海市卫健委获悉,自今年 3 月推出 " 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 " 以来,上海着力探索建立互联网健康科普全链条监管机制。在此期间,本市建立了全新的 " 互联网健康科普账号申报平台 ",启用 " 上海市互联网健康科普账号申报系统 ",打造行业健康科普账号数据库,实现对行业底数的掌握与动态管理。
市卫健委介绍,截至目前,该系统共收录账号 9965 个,覆盖 492 家医疗卫生机构。从 " 摸底 " 情况看,账号结构持续优化,个人账号占绝对主流。粉丝 "10 万 +" 的 " 头部账号 " 增至 493 个。
" 上海拥有高粉丝量的‘头部账号’数量是增加的,这从侧面印证了本市持续扩大优质健康科普资源供给。" 市卫健委健促处处长王彤告诉记者,依托市级健康科普信息监测平台,本市建立了常态化监测机制,通过 "12320" 卫生热线、"12345" 市民服务热线等多渠道主动收集违法违规线索,形成健康科普违规信息处置闭环。3 月以来,本市发布了 4 次 " 工作提示 ",对一些 " 苗头事件 " 予以提醒。例如,今年 9 月,针对某市级医疗机构诊疗视频泄露患者隐私等问题,部署开展专项治理,本市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互联网健康科普内容规范管理 切实保护患者隐私的通知》,组织全行业开展涉患者信息内容的自查自纠与整改,筑牢医疗伦理和患者隐私保护防线。
与此同时,本市进一步贯彻落实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发布的 " 沪九条 ",扩大互联网优质创作内容供给,用好健康科普在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绩效考核方面的激励政策。
" 明确了什么不能做,反而让我们可以更安心地做科普。" 一名三甲医院主治医师与记者聊起新规。
未来,本市将进一步贯彻国家卫生健康委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建立信息互换机制,以互联网健康科普综合治理模式打通卫生行业监管与新媒体平台管理的 " 最后一公里 ",大力营造清朗的互联网健康科普环境,不断扩大优质健康科普内容供给,更好提升广大市民健康获得感。
多名专家谈到,随着灰色地带的清除,优质科普内容的商业价值将不降反升未来还可能会出现 " 科普、咨询、诊疗 " 的闭环服务,科普成为医患互动的起点而非终点。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