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昨天
宁德时代之后,中国平安接力领航“A股新七舰”?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今年以来,上证指数节节攀升并不断创下阶段新高。这一行情背后,与 10 月底 " 十五五 " 规划建议的战略导向高度同频。

" 十五五 " 规划建议提出 " 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 全面实施人工智能 + 行动 " 及 " 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

毫无疑问,这一系列战略定调将直接推动 A 股从过去依赖政策刺激的 " 政策市 ",转向扎根核心技术与业绩增长的 " 业绩市 "。而优质上市公司的科创实力与价值韧性,成为资金关注的核心逻辑。

在今年 7 月下旬发布了 "A 股新七舰 " 榜单,精选出 7 家 " 核心资产 + 估值有性价比 + 均衡配置 + 科技创新赋能 " 四大特征的优质上市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宁德时代股价率先走出上行趋势,截至 10 月 28 日累计上涨近 40%,成为首只脱颖而出的 " 新七舰 "。

对于投资者来说,更为关注的焦点是:谁将成为第二只爆发的 " 新七舰 "?从今年 A 股的主线来看,其实有迹可循。AI 浪潮正从实验室奔向产业一线," 价值 + 科创 " 双属性的公司成了资金争抢的香饽饽,比如 AI 算力板块的 " 易中天 "(新易盛、中际旭创、天孚通信)、寒武纪等。

可能令不少人意想不到的是,中国平安也恰好符合这一系列特性:一边是 30 万亿字节的数据底座,一边是三季报的亮眼业绩,再加上低估值托底,中国平安能顺利接棒宁德时代,成为 "A 股新七舰 " 的下一个爆点吗?

答案或许就藏在它的 AI 实践里。

AI 应用爆发前夜 平安已构建先发优势

今年以来,股价不断创下新高的 " 易中天 " 和寒武纪清晰地释放出 A 股风格切换的明确信号——资金正从传统赛道加速向硬科技集结。

翻看科技产业的发展史," 先硬件铺路,再应用爆发 " 几乎是铁律,移动互联网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子。

先是 2007 年底至 2010 年第一阶段上涨行情,领涨的细分行业主要与基础硬件相关,比如半导体、通信设备。彼时我国正式进入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 "3G" 时代,为智能手机的兴起埋下伏笔。

随后,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第二阶段,也就是 2012 至 2016 年,此时智能手机迎来爆发,曾经的手机品牌霸主,诺基亚、摩托罗拉、黑莓等被苹果、三星取而代之,同时,作为智能手机配套的应用程序也迎来春天。大规模的手机 App 横空出世,从即时通信到线上支付,从本地生活到办公办事,涉及领域几乎涵盖所有日常所需。

比如谷歌、微博、美团、苹果等公司在资本市场大放异彩,并在随后的若干年内股价涨幅超 10 倍。

当时市场还呈现出 " 弱基本面下,资金往高景气赛道跑 " 的特征——公募基金减持了信贷乏力的银行、受政策调控的白酒,转头扎进了应用赛道。

如今这一幕正在 AI 领域重演。2023 至 2024 年,算力芯片、服务器等硬件先火了一把,英伟达市值甚至冲破 3 万亿美元(到今年 10 月底,英伟达突破 5 万亿美元市值,稳坐全球市值第一);同样在今年,AI 应用端的速度明显加快: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此前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5)》显示,生成式 AI 用户已达 5.15 亿人,普及率 36.5%。

更关键的是,AI 应用的想象空间比硬件大得多。

以金融业为例,该行业因数据多、场景标准,成了 AI 应用落地的 " 试验田 "。对中国平安来说,这更是先发优势。而公司持续不断地研发投入是支撑 AI 战略的基石——截至 2024 年底,中国平安科研团队拥有科学家超 3000 名,科技开发人员超 2.1 万名。截至 2025 年 3 月 31 日,中国平安累计获得人工智能国内外竞赛冠军 45 项,专利申请数累计达 55435 项,位居国际金融机构前列。

有意思的是,在 AI 融合下,中国平安保险代理人人数并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长——三季报显示,平安寿险代理人数量重新增至 35.4 万,相较 6 月底的 34 万增加了约 1.4 万人。

这些 " 归来 " 的保险代理人在 AI 助力下实现 " 全副武装 ",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和业务水平,公司报告期内 AI 坐席服务量覆盖 80% 的客服总量;AI 智能体辅助销售 990.74 亿元。这一现象表明,AI 与工作岗位并非取代关系,而是一种相互赋能助力的联接。

此外,政策东风也来得及时。国务院今年 8 月份发布的《关于深入实施 " 人工智能 +" 行动的意见》,不仅明确了 "2027 年智能应用普及率超 70%、2030 年智能经济成增长极 " 的目标,还特别提到要在金融领域培育 " 智能原生企业 "(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将智能化要素嵌入到企业的业务、管理、决策等各环节,成为 " 主角 "),甚至从算力统筹、数据供给上提供支持。

而根据中国平安 2025 年中期报告,目前公司的数据库沉淀了 30 万亿字节数据,覆盖近 2.47 亿个人客户,积累超 3.2 万亿高质量文本语料,31 万小时带标注的语音语料,超 75 亿图片、语料。

在 AI 技术的融合下,这些底层数据有了更顺畅的激活路径。

比起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政策,这次 " 人工智能 +" 行动的意见更聚焦 " 落地 ",而平安的 " 数据 + 场景 + 技术 " 组合,刚好踏上政策鼓励的顺风车。

平安 AI 实践印证 从降本增效到业绩赋能

AI 应用到底是不是 " 纸上谈兵 "?答案就藏在中国平安三季报中。

公司不久前披露的 2025 年三季度报告显示:前三季度实现营收 8329.4 亿元、实现净利润 1328.56 亿元,分别增长 7.4% 和 11.5%;第三季度扣非净利润同比大涨 81.5%。

稳增长的财务数据背后,是 AI 融入主营业务后的全方位提质增效。

公司表示,在优化客户体验上,平安产险靠 AI 攻克非结构化单证识别难题,车代渠道 89% 保单 1 分钟出单;寿险 "111 极速赔 " 闪赔占比 58%,非车人伤理赔 63% 自动化,最快 51 秒结案。控风险方面,前三季度 AI 反欺诈减损 91.5 亿元;降成本上,94% 寿险保单秒级核保,AI 坐席服务超 12.92 亿次(覆盖 80% 客服量),AI 代码渗透率 10%;促销售端,AI 辅助销售 990.74 亿元,保单复效提升 23%,全方位赋能业务。

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体验端的升级,直接带来业务端的大幅增效。三季报显示,公司的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新业务价值达 357.24 亿元,同比增长 46.2%,银保渠道增速甚至飙到 170.9%,代理人渠道人均产能也涨了 29.9%。这背后,是 AI 在获客、服务、理赔全流程的精准赋能——既帮代理人找准需求、提升效率,也让客户体验更顺畅,最终推动业务端实现爆发式增长。

除了传统的寿险、财产险外,AI 还在帮平安拓展医养生态服务。据悉,目前公司的居家养老服务已经覆盖 85 个城市,近 24 万客户获得养老服务资格;同时,公司已在 5 个城市启动 6 个高品质康养社区,上海 " 静安 8 号 " 已正式运营。

另外,有一组数据也能说明平安 AI 应用的实效——享受医养服务的客户,黏性明显更高:他们人均有 3.38 份合同,管理资产(AUM)达 6.34 万元,分别是普通客户的 1.6 倍和 4 倍,还贡献了近七成寿险新业务价值。

在 AI 技术落地已见实效、多场景赋能成果显著的基础上,中国平安在战略层面进一步加码核心布局。

今年 7 月,公司正式聘任前蚂蚁集团副总裁王晓航出任集团首席技术官(CTO)兼平安科技总经理,这也是平安首次设立 CTO 这一关键管理职位。这位履历亮眼的技术大咖,既曾担任百度首席架构师推动金融业务落地,更在蚂蚁集团任职期间,主导财富、保险等数字金融板块的 AI 创新,打造出 AI 金融管家、AI 金融业务助手等 "ToC" 属性较强的生成式 AI 产品,深谙用户需求与场景落地逻辑。

有观点认为,他的加盟将为平安注入深厚的 "ToC" 基因,为公司的 AI 应用从 " 业务支撑 " 向 " 用户直达 " 升级铺路。中国平安也曾表示,王晓航加入后将有助于推动自研大模型与海量数据深度融合,加速 " 五大数字化体系 " 建设,进一步深化 " 综合金融 + 医疗养老 " 双轮驱动战略。

在 AI 应用爆发的前夜,平安已拥有天时(政策)、地利(技术储备)、人和(核心人才加盟)多重优势。在这些优势共振下,这家兼具价值底盘与科创动能的金融科技巨头,有望成为 "A 股新七舰 " 的下一个核心爆发点。

历史镜鉴 保险股的牛市基因与估值重构密码

回望中国资本市场的历次牛市周期,保险板块始终是资金的关注重点。因为该板块在历次牛市中均能取得较好的收益。

以申万保险行业指数为例,在 2007 年以来的 6 次牛市行情之中,申万保险行业指数明显跑赢大盘指数,且最大涨幅均超过上证指数的最大涨幅。单从这一点来看,保险行业几乎不会错过每一轮牛市,只要指数行情继续存在,那么保险行业的表现依旧可以期待。

注:申万保险行业指数自 2007 年 1 月发布数据,因此数据统计自 2007 年 1 月开始

而回顾过去 5 次的牛市,申万保险行业指数的涨幅有 4 次在 190% 左右,尤其在 2016 年 1 月 -2018 年 2 月期间的牛市,上证指数最大涨幅仅为 64.93%,而同期申万保险行业指数最大涨幅达 191.78%。过去 5 次牛市中,申万保险行业指数最大涨幅的平均数为 167.85%,中位数为 188.11%。

而本次牛市以来,申万保险行业指数的最大涨幅仅为 71.82%,远不及过去历次牛市中的平均数和中位数。而从这一点来看,保险行业个股或仍然有不小的行情空间。

另外,从估值层面来看,当前申万保险行业指数的动态市盈率(PE_TTM)为 7.03 倍,而这亦与历次牛市期间申万保险行业指数的高点估值有较大差距。

保险股之所以能在历次牛市中取得较好的收益,主要有以下几点逻辑:

一是强 β 属性:保险股的 β 值高于银行低于券商,属于中等偏高弹性板块。牛市中,市场情绪乐观,资金偏好高弹性板块,保险股受益于市场情绪的提升,股价涨幅超过市场平均水平。

二是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对权益市场高度敏感:牛市中权益资产(股票、基金)的上涨直接增厚利润。而近年来,随着政策鼓励险资入市,上市险企更是逐步加大权益类资产配置。

三是保险公司在牛市中往往负债端业务改善:一方面,牛市的财富效应提升了居民的风险偏好,增加了对保险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牛市期间流动性往往相对宽松,利率趋降,可以降低险企负债成本,利差扩大,进一步改善险企利润。

作为上市险企的龙头,中国平安在多个关键指标领先同行,有望充分受益于保险板块的行情。

iFinD 数据显示,中国平安近 10 年(2015 年 -2024 年)的平均 ROE 为 16.72%,位居 5 家上市保险公司之首;同时,公司近 10 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速为 8.32%,亦位居首位;中国平安近 10 年股价平均涨幅为 9.4%,仍稳居榜首。

中国平安 高股息筑底与科技创新破局

历史上的 A 股市场,高股息与权重股常被贴上 " 防御性强、弹性不足 " 的标签。然而,当前 A 股市场风格却走出了由高股息权重个股领衔的市场行情,也正在打破 " 高股息权重股 = 涨不动 " 的市场固有认知。

当前高股息权重股领衔市场行情的典型代表是农业银行。今年以来,农业银行股价涨幅超 60%,而同期上证指数涨幅不足 20%;而 2023 年以来,农业银行涨幅更是近 270%,同期上证指数涨幅不足 30%。而有类似表现的也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和工商银行这种高股息权重个股,表现出了领头羊的特征。

农业银行的案例证明,高股息权重股在慢牛市中同样能取得傲人的战绩,而中国平安则是典型的具有 " 低估值+高股息 " 的权重股。

同花顺数据显示,当前中国平安的动态市盈率(TTM)为 7.75 倍,处于近 5 年的 18% 分位水平,处于近 3 年的 11% 分位水平,估值仍然有较大修复空间。而当前中国平安的估值正在持续修复中:11 月 12 日,中国平安 A 股股价创出了 2021 年 6 月以来的新高。

股息率方面,以最新股价计算,中国平安近一年的股息率约为 4.3%,股息率位于所有 A 股前 5% 的水平。同时,中国平安的股息率也是各上市险企股息率最高的一家,近一年,A 股上市的 5 家险企的平均股息率约为 3%。

而中国平安除了具备低估值、高股息、权重股这三大传统优势,更在 AI 应用领域走在了传统企业的前列。作为具有 " 金融 +AI" 双属性龙头的中国平安,未来更具双重爆发力。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每日经济新闻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智能手机 a股 宁德时代 中国平安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