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搭积木 " 式盖楼再上热搜。
近日,广州市住建局网站发布消息,广州市智能建造与工业化建筑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办公室印发《广州市大力发展智能建造与工业化建筑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 " 实施意见 ")。其中提到,2026 年起,广州市出让的居住用地 100% 实施装配式建筑。

图片来源:广州市住建局网站
该消息一经发布,迅速引发了广泛关注。这意味着,未来购房者在广州购置的新房项目,大多将像 " 拼乐高 " 一样建造而成。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 " 每经记者 ")注意到,装配式建筑在房地产行业并非新鲜事物。鉴于其具备建筑施工高效、节能环保等优势,万科、碧桂园、绿地集团、保利发展等知名房企已纷纷对装配式建筑展开探索与实践。
同策研究院联席院长宋红卫通过微信接受每经记者采访时表示,装配式建筑的优势与 " 好房子 " 四个标准中的安全性、绿色性标准高度吻合,符合政策导向,同时迎合了消费者对于高品质产品的需求。
明年起,出让宅地 100% 实施装配式建筑
根据上述实施意见,广州将因地制宜推进智能建造与工业化建筑产业发展,在政府投资或参照政府投资管理的新建房建项目全面应用装配式建筑、装配式装修,逐步推进模块化建筑应用。到 2030 年,全市智能建造与工业化建筑产业总产值突破 5000 亿元。

实施意见要求,自 2026 年起,广州市出让的居住用地 100% 实施装配式建筑,商业用地、工业用地在技术可行的前提下应用尽用装配式建筑,新出让的商业用地中建筑公共区域应采用装配式装修。
同时,推动模块化建筑、智能建造技术在城中村改造、保障性住房、危旧房改造、老旧小区原拆原建和新型农房建设等场景的充分应用。
对于新建安置房及其配套公建项目,从 2026 年开始实施模块化建筑的计容建筑面积占比不低于 15%,在技术可行的前提下应用尽用,并以每年不低于 15% 的比例递增。到 2030 年,力争全面实现模块化建筑技术应用。2026 年起,每年度新建商品房出让地块实施模块化建筑的计容建筑面积不少于 10%,到 2028 年不少于 30%。
实施意见明确,将智能建造与工业化建筑产业园和生产工厂建设纳入建设用地供应计划,优先保障用地需求,明确土地产出率等用地控制指标参照绿色低碳产业指标执行,给予适当的折减优惠。
11 月 12 日,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在接受每经记者书面采访时表示,政府重视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其应有之义就是绿色智慧,而装配式建筑是实现绿色智慧的重要渠道和载体。同时,建筑业也是降碳减排的重要领域,发展装配式建筑是降碳减排的最佳路径。
华东一家品牌房企内部人士告诉每经记者,推进装配式建筑有利于城市发展。在建筑模块提前准备好的情况下,可提升工程施工效率,减少施工产生的建筑垃圾,控制工程质量标准化,有效避免施工人员专业水平的不确定性因素。
专家:装配式建筑契合 " 好房子 " 需求
所谓装配式建筑,是指将建筑的主要构件(包括楼板、墙板、楼梯、阳台等)在工厂预制完成,并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组装的一种建筑方式。
近年来,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迅速,已成为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今年以来,上海、山西等多地出台措施进一步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
今年 9 月,上海印发的《上海市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培育增长新动能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推进装配式建筑与智能建造融合发展,做强 " 上海建造 " 品牌,对符合条件的装配式示范项目予以财政支持。今年 2 月印发的《山西省装配式建筑产业链 2025 年行动计划》指出,全省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城镇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 30% 以上。
11 月初召开的湖南省装配式建筑深化应用场景工作推进会透露,今年前 9 个月,全省装配式建筑完成产值 2731.2 亿元,同比增长 82.1%。今年以来,湖南省各级各部门锚定 4000 亿元产值目标,有力有序推进装配式建筑产业倍增计划。
11 月 12 日,每经记者从万得终端了解到,今年 6 月以来,装配式建筑指数一路上涨,相关企业包括精工钢构、上海建工、华建集团、中国建筑等。
宋红卫向每经记者分析指出,装配式建筑在我国属于朝阳行业,近些年增长比较迅速,仅在上海备案的预制构件生产企业数量就达到 138 家,实际产能约 450 万立方米。
宋红卫认为,装配式建筑的优势与 " 好房子 " 四个标准中的安全性、绿色性标准高度吻合,符合政策导向,同时迎合了消费者对于高品质产品的需求。但由于装配式建筑的成本较传统现场浇灌式要高,各地对于装配式建筑的要求不一致。
" 装配式建筑需要全产业链协同,很多地方面临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尤其缺乏兼具工业化思维和实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行业整体盈利性仍然较弱。据了解,装配式建筑行业整体毛利低于 20%,仅几家头部企业盈利性相对较好一些。"
对于接下来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宋红卫建议,相关政策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一是推动全国装配式建筑的统一标准;二是要加大政策扶持,降低企业成本压力;三是加快技术培育和人才的培养;四是强化监管机制。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