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 昨天
多少学生提问前要做心理建设?学校里不应有“德育旁观者”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不久前,我遇到一位被上海交通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录取的毕业生。他告诉我,在他中学时期的班级里,每位同学在问老师问题前从来不需要做心理建设,也不会羞于开口。师生相处十分轻松,学生甚至会主动和老师分享自己的心里话和小秘密。

笔者从教 41 年,听到毕业生这样评价自己的母校,内心无比欣慰。如何让中学生在阳光下茁壮成长,不仅成才,更要成人?这在我看来,不仅是德育命题,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命题、哲学命题。

如今学校里,班主任是德育的主力,但每一位学科教师都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育人职责——他们不仅是 " 学科教师 ",更要成为 " 育人导师 "。面对青春期少年的中学教师,育人的责任尤其重大。对于学生的行为习惯、情绪状态,每一位接触他的老师都有责任去关注和引导。学校里不应有 " 德育旁观者 "。

笔者所在的学校里,给学生上音乐课的李老师,身边总会围着一群喜欢电子音乐的学生。有一天,他发现做音乐铃声的小姚同学神色不太自然。原来,班主任刚批评他头发太长,让他双休日一定要剪掉。李老师知道喜爱艺术的学生往往喜欢标新立异、追求个性,因此他没有就事论事,而是有意无意谈到了 " 和弦 "" 共鸣 " 等音乐原理和运用手法。这让小姚同学有所感悟,知道了要和集体、他人谱出和谐的乐章,不能一味地追求张扬自我,违反学校的规则。

每位学生的成长,都需要多位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在中学阶段,伴随着学生们逐渐走向成熟,他们会遇到各种烦心事。比如,在家里和爸爸妈妈闹不愉快了,考前心情烦闷焦虑了,没有选上班委等等。学生心情不佳的时候,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会用各种渠道消解负面情绪。比如,可以 " 自己与自己开会 " ——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拿出纸笔,沉下心来,分析心情不佳的原因和破解的办法,从而走出情绪的低谷。

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行也是最直观的德育教材。有个 " 手机争夺战 " 的故事也许可以给很多家长和老师以启示。

学校里有一位小陈同学,一度沉迷于手机游戏,经常晚上熬夜玩游戏,白天则精神恍惚。班主任王老师没有简单地向家长告状,而是和小陈妈妈进行了一次长谈。谈话中,王老师了解到,小陈家已经因为手机 " 硝烟弥漫 " 了,亲子关系非常紧张。于是,他没有批评任何一方,而是举行了一个 " 圆桌会议 ",提出 " 三方合约 ":在学校,王老师让小陈每天组织课间活动,用责任和运动消耗他的精力;在家里,说服小陈妈妈同意不再和小陈争夺手机,而是建立一则约定,如果小陈每天按时完成作业并准时起床,就有半小时的自由支配时间;王老师还推荐小陈妈妈参加了学校的 " 亲子读书会 ",学习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

一个月后,变化悄然发生。小陈在篮球场上、在组织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找到了比游戏更真实的成就感,他和妈妈的关系也逐渐缓和,他甚至开始用自己的经历去劝说其他同学不要沉迷游戏。一场可能的 " 家庭战争 ",通过老师的智慧引导和家长的信任配合,变成了让孩子走向自律和成熟的契机。

可见,学生的道德成长和全面发展,固然需要学生与自我的持续对话和反思,但也离不开教师和家长的关心与支持。当家长尊师重教,孩子便会敬畏知识;当家庭邻里和睦,孩子便学会友善待人;当家长积极参与家校活动,就在为孩子示范什么是责任与共建。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家长就是孩子最重要的德育老师,而家长要从 " 家庭教育者 " 转型为 " 家庭生态共建者 " 的角色中。

构建这样的生态观,意味着我们所有人要形成一个强大的 " 教育共同体 ",用温暖的言行为孩子构建一个无缝衔接的、充满正能量的道德环境。这样,才能让教育真正触及心灵,让成长自然发生。(作者为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党委书记,上海市特级校长)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上海交通大学 张扬 音乐 艺术 导师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