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国际音乐之都,成都音乐产业势能加速集聚。
《2025 中国城市音乐产业发展指数研究报告》显示,成都在音乐产业聚集指数、音乐原创活力指数等多项指标上,位居 15 座副省级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组第一。
成都的城市音乐文化,源于优秀原创作品。以赵雷的民谣《成都》为例,它不仅唱红了成都,更让成都武侯区因玉林路而闻名,十多年来持续承载无数人的音乐梦想。
前段时间,韩红团队官宣落地,让武侯这片音乐热土再度被集中关注。今年以来,阔景音乐等龙头企业相继在武侯区落户,牵引张靓颖、薛之谦、潘玮柏、海来阿木等音乐人经纪公司先后入驻。
" 大咖 " 集聚,并非偶然。近年来,在成都 " 立园满园 " 背景下,武侯区锚定版权、演艺、艺人经纪细分赛道,在成都音乐文创园内搭建 " 版权保护 + 原创孵化 + 产业协同 " 的 " 园中园 ",让该园区成为全国增长最快的音乐产业区域之一。
在武侯,以 " 园中园 " 激活产业动能的实践,从未局限于单一赛道。从音乐文创到微波射频,再到转化医学,武侯区围绕不同产业禀赋,系统布局了一批专业型 " 园中园 ",构建起 " 上下楼即上下游、小空间承载大生态 " 的发展格局,让 " 抓园区 " 的实践落地为 " 兴产业 " 的实效。
以乐 " 兴 " 园 搭建 " 版权经济 " 产业生态
作为中国最具演艺活力的城市之一,成都今年 1-9 月开展营业性演出 2.3 万余场,大型演唱会、音乐节 92 场,票房收入超 16 亿元,带动综合消费 73 亿元。不久的将来,成都还有望接连迎来周杰伦、孙燕姿、谢霆锋等头部艺人,市场热度持续攀升。
演艺市场的繁荣背后,是成都坚实的音乐产业根基。
《2025 中国城市音乐产业发展指数研究报告》显示,成都在音乐产业聚集、音乐原创活力等多项指标中,位居同类城市第一。
其中,武侯区音乐产业综合实力评价从 2024 年的全国第 5 跃升至第 2,音乐原创活力与文旅融合指数双双登顶全国第一,展现出其在音乐内容创作与产业跨界融合方面的领先优势。
依靠这一产业禀赋,武侯以 " 园中园 " 为抓手,以成都音乐文创园为核心载体,搭建 " 版权经济 " 产业生态,推动音乐产业从物理聚集走向生态融合。
这不仅是空间重构,更是发展思维的升级。成都音乐文创园通过精准定位和专业运营,将既有资源优势转化为细分领域的集群优势和创新竞争力。

成都城市音乐厅
今年以来,为护航音乐文创产业健康发展,全国首个音乐文创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落地园区。目前,园区已构建起覆盖原创音乐创作、市场交易转化、版权保护协同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并设立服务专班,全天候响应企业需求。
优质生态正吸引头部资源加速汇聚。今年以来,多家知名音乐机构与艺人经纪公司相继落户成都音乐文创园,逐步在园区构建起 " 头部引领—关联集聚—服务配套 " 的产业链条。
产业生态的活力持续外溢,从园区延伸至城市街巷。日前,由入园企业阔景音乐协办、为期 3 个月的 2025 玉林路民谣音乐季举行,它以 " 我在玉林写民谣、我在玉林唱民谣、我在玉林听民谣 " 的参与模式,推动市民从听众变为创作者。同时,产出的原创作品,又能回流至园区,借助 700 余家产业链企业,完成从创作、展演到版权运营的全链条价值转化。

玉林路民谣音乐季
原创生态的效应下,园区潜能得以释放。2025 年前三季度,成都音乐文创园规上企业营收同比增长 53.19%,成为全国音乐产业增长最快的区域之一。
展望未来,成都音乐文创园将围绕 " 人 " 和 " 作品 " 两大核心,深化以版权经济为核心、艺人经济为支撑、演艺经济为延伸的产业生态体系,为成都建设 " 国际音乐之都 " 提供硬核支撑。
科技 " 立 " 园 激活未来产业新动能
在成都 " 立园满园 " 行动的整体推动下,成都音乐文创园聚焦细分特色领域的园区建设逻辑,正同步延伸至未来产业新赛道。
日前,国家 " 十五五 " 规划建议发布,把 "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 摆在战略任务的第一条。
在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未来产业是重要支撑。从全国来看,谁能更快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生态搭建,就能赢得未来产业的发展先机。
在未来产业的园区竞速中,四川成都武侯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武侯经开区)独辟蹊径,凭借大院大所的深厚科研积淀,选择了一条聚焦细分领域、浓缩产业生态的发展道路。

武侯经开区
以武侯经开区微波射频产业集群为例,这是全国唯一以微波射频为主导产业的特色产业集群,产业综合实力已跻身全国第一梯队。
回溯其发展轨迹,它诞生于上世纪 90 年代院所技术骨干创业播下的产业 " 种子 ",到 2010 年顺应通信技术演进浪潮,顺势建立微波射频产业园,实现了产业从 " 零散生长 " 到 " 集群发展 " 的关键跃升。截至 2024 年,园区已聚集上下游企业 300 余家,构建起 " 射频前端研发设计 - 器组件制造 - 系统集成应用 " 的完整产业链条,培育出超百亿元的产业规模。
但未来产业的进阶,始终绕不开 " 要素有效配置 " 的挑战。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院长潘教峰曾撰文指出,人才、资本、技术难以精准对接产业,是我国未来产业的主要痛点。
为破解产业痛点,武侯经开区以 " 链主引领 " 为主抓手,凭借华日通讯的 " 龙头效应 ",招引 30 多家微波射频产业链企业入驻华日大厦,形成 " 上下楼就是上下游 " 的独特楼宇生态,极大地压缩了创新协作成本,实现了要素在最小空间内的高效配置。

华日通讯
楼宇生态的 " 园中园 " 模式,正在被快速复制。今年 3 月,武侯经开区微波射频科学城正式亮相,一个集产业服务、技术创新、中试孵化等功能于一身的 " 园中园 " 集群加速形成。目前," 科学城 " 已建成专业楼宇 27 个,今年将新增约 62 万平方米的高品质产业载体,为产业集群的能级跃升提供坚实支撑。
深耕细分领域,让武侯经开区在成都市各开发区中表现突出。在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最新公布的四川省优秀开发区名单中,武侯经开区成为成都市上榜的 4 个省级开发区之一。
总结而言,武侯区的 " 科技立园 " 之路,是一条以 " 链主 " 为引擎、以 " 楼宇 " 为载体的内生式发展路径。它不依赖于大规模的土地与政策投入,而是通过激活本地资源、优化空间配置,实现了产业生态的 " 精耕细作 ",为都市型园区发展未来产业提供了极具价值的 " 武侯样本 "。
" 开园 " 即 " 满园 " 打通生物医药转化链
如果说微波射频科学城是抢占未来产业的 " 先手棋 ",那么围绕大健康产业打造的生物医药特色 " 园中园 ",则是武侯区夯实支柱产业的关键布局。
大健康产业,已成为国内诸多产业强市的布局重点。纵观上海张江、北京中关村等国内领先 " 药谷 ",其成功往往源于在某一细分领域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条与协同生态。
例如,上海浦东在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集聚超 170 家产业链企业,已获批的 CAR-T 产品占全国半数以上,展现出高度协同带来的创新效率。
在此背景下,武侯区走出了一条 " 临床驱动、就地转化 " 的差异化路径。
实际上,武侯区依托华西医院这一国家级医疗资源,已集聚大健康企业及机构超 5300 家,产业增加值占全区 GDP 约 11%,就资源密集度而言,不逊色于全国头部大健康产业高地。

华西健康谷
更重要的是,武侯区围绕华西医院,构建起一套覆盖 " 技术验证—成果转化—市场拓展 " 全流程的立体化医疗支撑体系,为打通 " 实验室—临床—市场 " 的转化通路奠定基础。
具体而言,武侯区以成都 " 立园满园 " 行动为契机,以华西转化医学产业园为核心承载,打造了华西健康谷等特色 " 园中园 ",提速构建起 " 概念验证 +CRO+CDMO+CSO" 的转化医学 CXO 平台体系,打通生物医药领域科技成果从临床研究、试验服务、产品中试与规模化生产到市场拓展的转化通道,构建起一条完整且高效的转化医学服务链。
其中,国际临床 CRO 产业中心的建设与运营,成为 " 开园即满园 " 的生动实践。该中心距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不到百米,凭借突出的区位优势与资源衔接能力,在 2025 年 10 月投运之初即吸引普蕊斯等国内 CRO、SMO 企业入驻,力争实现 " 开园即满园 "。
产业生态与创新优势,也迅速转化为区域招商的强劲动能。在今年 9 月于上海举办的转化医学专场推介会上,武侯区独特的 " 园中园 " 集聚模式,吸引了长三角地区 60 余家生物医药企业的高度关注。

武侯区城市景观
一组数据可以印证 " 园中园 " 模式的优势。截至 2025 年三季度,华西转化医学产业园已带动武侯区集聚大健康领域国家级创新平台 16 个、省部级创新平台 80 个,大健康产业增加值达 145.8 亿元,同比增长 16%,园区牵头的转化医学产业集群获评四川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下一步,武侯区将持续深化以华西 " 一校四院 " 为链主的引领作用,加快布局更多功能型 " 园中园 ",构建链式平台体系。
纵观武侯区的 " 立园满园 " 实践,并非简单的园区数量扩张,而是走出了一条 " 资源适配产业、生态浓缩效能 " 的特色 " 园中园 " 路径。立足音乐底蕴,便在文创园里筑就 " 版权经济闭环 ";依托大院大所,就在科学城里打造 " 技术产业集群 ";背靠华西资源,则在医学园里打通 " 临床转化链路 "。
这种 " 不贪大求全、只精准对焦 " 的思路,让每个 " 园中园 " 都成为产业增长的 " 微引擎 ",共同构建起全域发展的 " 强生态 ",最终让 " 立园满园 " 从行动部署变为经济实效。
本组图片来源 | 武侯区供图 文字 | 辛辰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