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管理学 2小时前
你要成大事,一定要吃透刘邦这10条成事思维!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刘邦以布衣出身,却能开创 400 年大汉基业。他身上的成事智慧,绝对值得我们学习,即使放到现在也不过时。

公元前 209 年,沛县一个 48 岁的亭长刘邦响应陈胜吴广起义,7 年后,他登基称帝,建立了大汉王朝。

布衣出身,却开创了 400 年大汉基业。这个被父亲认为不会经营家业的普通人,为什么能够在群雄逐鹿中脱颖而出?

刘邦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其思维方式的必然结果。

本文我们来剖析刘邦的 10 条成事思维。

多琢磨琢磨,这些智慧一定可以让你脱胎换骨,成就事业。

一,知人善任,用人之长,容人之短

刘邦在统一天下之后,跟韩信有一段经典对话。

刘邦问韩信:" 你看哥能带多少兵?"

韩信回答:" 十万。"

刘邦又问:" 那你能带多少兵?"

韩信说:" 臣多多益善。"

刘邦听了不高兴,反问:" 那你为什么会被我擒获?"

韩信回答:" 陛下不善带兵,却善于驭将。"

韩信点明了刘邦的高明之处。

这也是刘邦重要的成事智慧之一。

刘邦知道自己的军事才能不如韩信,智谋不如张良,做事不如萧何,但他能够让这些人为自己所用,这就是成事思维:你不需要什么事都行,但你一定要识人。

知道谁行,而且要发挥每个人的优势,把他们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让他们帮你成就事业。

二,格局远大,不争一时之长短

刘邦攻入咸阳时,看到富丽堂皇的宫殿和无数的珍宝、美女,心动了!

脚下像沾了 502 一样,迈不动了,想进宫里享受一番。

但是,樊哙劝他:" 你是想当一个富家翁,还是想成为一个诸侯,长久拥有这些东西呢?"

刘邦本来不听,但张良接着劝说,刘邦最终听了。

刘邦知道现在还不是享受的时候,于是带领军队驻扎在霸上,和关中百姓约法三章。

这一举动赢得了民心,为日后楚汉之争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要成大事,一定要懂得延迟满足,不要只看到眼前利益,更要看到长远利益。

有舍才能有得。只要你看得远,就不会被眼前的利益所诱惑。

三,善于接受批评,懂得低头,才能抬头

刘邦在西进途中,郦食其主动上门拜访。

刘邦接待郦食其时,傲慢地让两个侍者为自己洗脚。

郦食其看到刘邦如此不知礼数,批评他说:" 如果你想推翻暴秦,就不应该这样对待一位长者。"

刘邦听后,立刻起身道歉,换上正式服装,恭敬地请郦食其上座。

这就是善于接受批评,善于听取意见和建议,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后,马上改正。

这种开放思维,让刘邦在不断的失败中灵活调整方向,最终成为赢家。

四,化敌为友,把对手转化为自己人

韩信、陈平等人都曾经是项羽的部下,但在刘邦这里都受到了重用。

韩信和陈平,一个平定了大半江山,一个多次为刘邦出奇制胜。

刘邦并没有因为他们曾经属于项羽阵营而心存芥蒂,有所怀疑,而是对他们委以重任。

正是这种胸怀,让刘邦的队伍越来越壮大。

而项羽却心胸狭窄,连范增、季布、钟离昧这样的忠臣都容不下。

所以说,真正的强者不会害怕比自己强的人,哪怕是曾经的对手,更善于把对手变成自己人。

五,随机应变,在变化中让自己变得强大

刘邦率领诸侯五十六万大军攻克了项羽的老巢彭城,却被项羽 3 万骑兵击溃。

刘邦只带着数十人逃脱,但如此惨败并没有击垮他。

他迅速调整战略,派韩信开辟北方战场,针对自己步兵无法对抗项羽骑兵的劣势,从士卒中找到昔日秦国的骑兵校尉,帮助自己组建骑兵队伍。

可以说,刘邦深知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如何让自己适应、调整。

一个人要成大事,应变能力尤为可贵。

一个人要取得成功,绝对不能固执己见,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和提升应变能力,这才是一个人在复杂环境中站稳脚跟的根本。

六,坚韧不拔,越挫越勇,屡败屡战

刘邦在跟项羽的对抗中,可以说是屡战屡败,但他始终屡败屡战。

彭城之战、荥阳之围、成皋之战,甚至在项羽与刘邦签订合约、项羽离开后,刘邦追上去依然吃了败仗。

即使在项羽最虚弱的时候,刘邦依然遭遇失败,但他从未泄气,每次都能重整旗鼓,继续战斗。

大丈夫能屈能伸,能进能退,这在刘邦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刘邦告诉我们,失败不是终点,而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

七,明确目标,一定要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

刘邦和项羽对峙的那几年,项羽像无头苍蝇一样四处救火,后方不稳,还要回后方去追逐彭越这个 " 游击大师 ";

而刘邦始终有一块稳固的根据地,即使经历再大的失败,依然可以东山再起。

这是因为刘邦有明确的目标——他要夺取天下,有自己的根据地。

而项羽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想着和刘邦决战。

刘邦跑到武关,他就追到武关;刘邦不守成皋,他又追回荥阳,被刘邦牵着鼻子走。

做大事,说到底,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否则再有天赋、再努力也是白费。

八,资源共享,财散人聚,财聚人散

刘邦是一个很大方的领导。

韩信评价他说,慷慨封赏,故能聚人。

刘邦在一统天下之后,也曾做过总结。

高起、王陵也提到,刘邦攻城略地后,能够把抢来的地盘分给有功的将士。

但项羽却做不到,项羽家底丰厚,又不是没见过金银珠宝,但是,这么一个贵族出身的人,却小气得不得了,小家子气,跟粗犷的外表,简直就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刘邦正是凭借 " 财散人聚 " 的思维,聚集了一群人,成就了自己。

所以,要做大事,一定要懂得分享成果,这样才能凝聚人心,成就大事。

九,把握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

刘邦先入咸阳,也引来了项羽的羡慕嫉妒恨,加上范增这老登在旁边煽风点火,项羽决定除掉刘邦。

刘邦知道危险,但也明白这是跟项羽关系博弈的唯一机会。哪怕以身犯险,他也在所不惜,果断去鸿门找项羽赔罪。

在楚汉鸿沟协定之后,刘邦转身撕毁协议,追击东归的项羽,最终联合韩信、彭越在垓下全歼楚军,彻底逼得项羽乌江自刎。

要知道,时机稍纵即逝,你稍微犹豫,或者一冲动,就可能错过时机或者把事情搞砸。

成大事,一定要懂得隐忍,稳住、苟住,待机时机到来时,也要果断出击。

十,自我认知,知不足而后有进

刘邦在统一天下之后,做过一段非常经典的总结,他总结自己的成功原因,说:"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供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这体现了刘邦高明的智慧,更是对自我的一种清醒认知。

知道自己不行,才有可能有针对性地改进和提升。

清醒的自我认知,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也是成事的根基。

一个人真正的强大,不是让自己无所不能,而是能够让能人来帮助自己,能够识别能人,把能人聚合在自己身边,让能人帮助自己成就大事。

这就是刘邦告诉我们的最宝贵的人生智慧:成大事不在于个人能力有多强,而在于是否能够凝聚并发挥他人的智慧。

像刘邦一样,容人之短,目标明确,随机应变,借助他人的智慧,相信你也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更多人物解读文章↓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刘邦 脱颖而出 张良 咸阳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