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昨天
小药盒,大政策:慢性病证明与医保改革的民生共鸣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小药盒,大政策:慢性病证明与医保改革的民生共鸣

(作者:张硕、李鑫霖、姚早晖、王艳曦 指导老师:陈广宁)

清晨六点,72 岁的退休教师张桂兰准时坐在餐桌前,将降压药、冠心病药、补钾片分门别类摆开。这个动作她已重复了二十多年,药盒从最初的单一纸盒变成如今的多层药盒,而伴随药盒变化的,还有她手里的医保账本—— "2020 年这药 360 块得全自付,现在 36 块就够了。" 从 2023 年到 2025 年,吉林省职工医保政策三次调整,让她每月的药费负担一直在减少。

与此同时,68 岁的农民王建国正拿着医保卡去社区医院买降压药。在他的药盒里,高血压药占了大半。王建国患高血压已十年,但由于他所参与的居民医保对高血压药品的补贴微乎其微,每个月百余元药费对于他这样的农民家庭来说是不小的负担。

药盒里的药片,是老年慢性病患者的 " 生命线 ";药盒外的医保政策,则是这条 " 生命线 " 的重要支撑。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数据显示,全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达 2.9 亿,其中患慢性病人数超 1.9 亿。他们用药负担的轻重与医保政策的迭代之间的关联,是观察民生保障与社会政策演进的重要窗口。

个人账户之变:个人账户 " 做减法 ",共济保障 " 做加法 "

张桂兰的医保账本上,有一组数据引人注意:2022 年,她每月医保卡进账 240 元。2023 年,这个数字降至 111 元;2024 年,再降至 78 元。引发这一系列变化的原因是 2023 年吉林省医保政策的改革。在这之前,吉林省长春市的退休人员医保账户的金额是按本人养老金或退休金的 3% 至 4% 划入的,具体金额因地市和个人养老金水平而异。自 2023 年 1 月 1 日起,吉林省分两步调整退休人员账户划入标准:2023 年开始以 2021 年本地平均养老金为基数,按原比例计入。如长春市为 2775 元 × 4%=111 元,扣除长护险后实得 108 元。2024 年 1 月 1 日起统一降至 2021 年平均养老金的 2.8%,实得 75.22 元。张桂兰坦言,2023 年吉林省医保改革初期,她和同事们都有些不解。作为事业单位退休职工,过去医保卡进账与退休金挂钩,相当于 " 固定药费补贴 "。改革后账户金额先腰斩再降三成,报销比例增多了,纯补贴的部分少了。老人看到的是打到医保卡里的钱少了,让习惯用个人账户购药的老人难免不安。

这种焦虑并非个例。同为退休教师的李红梅患冠心病、高血压七年,她的感受更为直观:" 以前每月医保卡能进 200 多块,够买大半的药;2023 年起统一成 70 多块,只够买一盒进口降压药。"

政策调整的另一面,是门诊统筹的 " 补位 "。2023 年起,吉林省新增了门诊报销统筹政策,退休职工在门诊买药看病的报销比例在各级医院分别提高了 5%,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如药品、检查的 50% 至 65% 可由统筹基金支付。

2024 年门诊报销统筹政策又进一步进行了优化调整。一是起付线降低了,职工医保门诊慢性病起付线由 800 元降至 500 元,且与普通门诊起付线合并计算。二是报销比例提高了,统一按 70% 报销,若患糖尿病与高血压,部分病种年度限额最高达 6500 元。李红梅算了一笔账:改革前,她每月 400 元药费全靠个人账户和现金支付,门诊开药靠医保卡里的钱;改革后,门诊开药直接报销 70%,加上公务员补助,每月自付仅 80 元左右。" 虽然卡上的钱少了,但实际花的现金更少了。" 李红梅说。个人收入的钱虽然少了,但报销比以前多了不少,还是更划算的。

根据 2025 年吉林省医疗保障政策的最新调整,省级事业单位退休职工在原有基本医保基础上新增 " 公务员医疗补助 "。在基本医保报销后,对含起付线、乙类药品自付比例、政策范围外部分除外的个人自付部分进行二次补助。补助比例统一按总费用的 30% 执行,年度累计封顶线为 5 万元

这种 " 个人账户缩水、统筹报销扩容 " 的调整,正是全国医保改革的核心逻辑。2023 年起,各地陆续推进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改革,通过减少个人账户划入金额,充实统筹基金,将门诊费用纳入报销范围。这一改革旨在增强医保基金的互助共济能力,让更多人从 " 个人账户积累 " 转向 " 社会统筹保障 "。

但改革的 " 痛感 " 与 " 获得感 ",与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深度绑定。张桂兰因同时患有高血压、冠心病、慢性肾衰,每月需去医院复诊开药,成为门诊统筹的直接受益者;而对于健康状况较好、一年仅买几次药的老人,个人账户缩水可能带来短期不便。

政策演进的逻辑:从 " 保基本 " 到 " 防大病 " 的跨越

2023 年的改革,核心是 " 结构调整 "。通过减少个人账户划入,将更多资金纳入统筹基金,解决门诊费用 " 不能报 " 的问题。这一步针对的是医保制度的 " 公平性 " ——过去,个人账户积累多的人受益多,缺乏互助性;改革后,门诊费用纳入统筹,更符合 " 大数法则 "。全国 1.2 万亿个人账户沉淀资金被激活,各地推进职工医保门诊共济改革。吉林省分两步走:2023 年将退休人员账户与个人养老金脱钩,统一按当地平均养老金固定比例计算;2024 年再降比例,同时把门诊慢性病起付线从 800 元降至 500 元,与普通门诊起付线合并计算。

2024 年,国家医保局办公室与财政部办公厅联合发布的《关于稳妥有序扩大跨省直接结算门诊慢特病病种范围的通知》表明,改革重点是 " 范围扩容 "。将更多慢性病、常见病纳入门诊统筹目录,同时简化报销流程,实现 " 门诊直接结算 "。李红梅对此感受深刻:" 以前门诊开药要先垫付再报销,手续能堆半尺高;现在刷医保卡直接扣报销后的钱,省事多了。"

2025 年的公务员补助,则体现了 " 精准保障 " 的思路。针对事业单位退休职工这一群体,在现有保障基础上增加补助,本质上是对 " 历史贡献群体 " 的政策倾斜。但这种倾斜也引发讨论:为何公务员补助仅覆盖部分群体?其他退休职工是否应有类似保障?

" 政策的完善需要过程。" 吉林省医疗保障局一位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2025 年的公务员补助是 " 试点性调整 ",未来可能根据基金运行情况,逐步扩大覆盖范围。他同时强调,医保改革的终极目标是 " 全民公平享有基本医疗保障 ",但需兼顾 " 历史形成的待遇差异 "。

与此同时,在面向全民的老年慢性病保障领域,2025 年 7 月《关于进一步完善慢性病和特殊疾病医疗保障工作的通知》实现突破性进展:慢特病报销比例统一提至95%,取消起付线及用药目录限制,覆盖重度抑郁症、渐冻症等 58 种疾病。这一普惠性改革与 2009 年基本药物制度、2017 年医保目录动态调整、2023 年门诊统筹形成纵深衔接,共同构筑持续升级的 " 老年用药安全网 "。

梳理 2023 至 2025 年的医保政策调整,一条清晰的演进路径浮现:从 " 调整个人账户与统筹的结构 ",到 " 扩大门诊报销范围 ",再到 " 针对特定群体增加补助 ",政策正从 " 保基本 " 向 " 防大病、减负担 " 深化。

普惠网越织越密:从城市到乡村的温暖延伸

张桂兰在三甲医院接过降压药报销后自付仅 20 元;千里之外的王建国在村卫生室货架前驻足——这里曾只有零星几种降压药,最便宜的硝苯地平常断货," 上次去买,村医说没货了,让去镇上买,来回车费 20 元,比药钱还贵 "。两组画面曾勾勒出医保普惠网的城乡落差,而这背后是筹资能力的差距:2024 年,职工医保人均筹资约 3700 元,含财政补助,居民医保人均约 1000 元。而如今,村卫生室的药架已悄然变样: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常用药齐全陈列,标签上贴着 " 医保报销 " 的绿色标识。

这些变化让城乡老人的药盒不断升级:张桂兰能在三甲医院开到进口药,姚清在村卫生室能买到常备药;胰岛素因集采全面落地不再断货,高价药供应渠道逐步畅通。曾经制约农村患者的药品种类少、报销目录窄等问题,正随着 " 集采药品直达基层 "" 目录动态调整 " 等政策破解,医保普惠网在城乡之间越织越密。

慢性病证明:一张证明撬动千元减负

清晨的重庆山区,55 岁的姚清边哼着歌边走进村卫生室。村医接过她递来的医保卡,在机器上一刷," 嘀 " 的一声,原价每盒 30 元的阿卡波糖片就变成了 8 元。这张已有些磨损的卡片让她的月药费支出从 400 元压减到 30 元。

在老年慢性病患者眼中,这张慢性病证明是 " 减负神器 ":持有它不仅报销比例更高,还能突破部分药品限购,拿到长期处方。但 2022 年前,很多老人并不知道它的存在。​

黑龙江 60 岁的韩鑫患糖尿病 20 年,药盒永远分两格:左边是达格列净和二甲双胍,右边是门冬 30 胰岛素。2021 年,她每月买药花 400 多元,占退休金的五分之一。" 那会儿不知道有慢性病证明,药店说这药贵,没补贴。" 直到 2022 年,医生了解情况后主动帮她办理了慢性病证明,胰岛素才从每盒 58 元降到 10 元,一年省下近 2000 元。

然而政策带来的实惠并非始终稳定。2023 年 8 月起,黑龙江医保将口服药和针剂用药的门槛费分开计算:" 以前买吃的药和胰岛素,加一起的钱只要够一份门槛费的标准,剩下的就给报。现在吃的药和胰岛素分开算门槛费,相当于比以前多付一份门槛费,每月多花出去好几百。" 此外,医院并不售卖注射胰岛素的针头,需韩鑫去药店自费购买。韩鑫每月退休金为 2200 元,药费涨至 700 元,占其收入的三分之一。" 退休金去年就涨了 80 块,根本不够补这个窟窿。" 韩鑫说。

韩鑫不解:" 都是治糖尿病的,凭啥吃的药和打针用的注射药要分开算?" 县医保局解释,这是为精准管控基金," 针剂用药使用频率高,单独设门槛能避免浪费 "。可对她来说,每月多掏的几百元够买一个月的青菜和鸡蛋。

改变正在发生。2024 年,全国慢性病保障目录新增 11 种常见病,多地报销比例升至 85% 以上并取消起付线。黑龙江等地推进 " 双通道 " 机制,定点医院和药店同步供应国谈药。韩鑫对用药期盼的 " 降价 " 与 " 抹线 " 均不再是奢望。对此,她倍感欣慰:" 国家政策越来越好,像我们这样的慢性病老人日子就能越过越好。"

向着民众享惠:改革仍在深化

黄昏中,张桂兰将医保本与慢性病证明放进抽屉,账本记录着近年轨迹:2020 年自付 100%,2023 年 8000 元,2024 年 5500 元,2025 年 3850 元。

这组递减数字背后,是个人账户 " 瘦身 " 与统筹保障 " 扩容 " 的接力,是慢性病证明与药品目录调整的协同。但改革仍有未竟之路。

筹资可持续性是第一道坎。2035 年我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超 30%,职工医保 " 在职养退休 " 模式压力日增。各地区正建立财政补贴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同时推进省级统筹,通过风险调剂金将分散基金聚成 " 大池子 ",增强抗风险能力。

保障精准度是第二道关。针对罕见病患者,国家通过医保目录动态调整覆盖部分高价药,但更多 " 小众病 " 特效药仍在目录外。并且,部分纳入国家医保目录的药品在报销时需满足特定适应症或诊断标准。

城乡均衡性是第三道坡。虽然村卫生室药多了,但优质药仍向城市集中。王建国所在的村卫生室没有进口降压药," 听说效果更好、副作用小,可村里买不到 "。政策正尝试破解:如枣庄市通过互联网医院绑定医保,慢性病患者可线上问诊、药店刷卡购药;绑定医保亲情账户后还能为家人代购。

韩鑫望着让胰岛素降至 10 元的慢性病证明,药虽苦,心头却甜。张桂兰医保本的字迹淡了,药盒的分量却重了;陈东 7.8 元的透析项目账单,承载着 400 元的治疗。这些点滴变化,正编织一张更坚实的安全网。每一次政策调整在收窄网眼,每一张证明在加固网线。当这张网覆盖城乡,老人药盒里装着的,不仅是药片,更是国家对晚年的承诺——让每一粒药,都成为守护生命的坚固之盾;让每一份慢性病证明,都成为老年群体从容生活的安心保障。

(文中张桂兰、王建国、李红梅为化名)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医保 慢性病 养老金 高血压 医保卡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