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世界,让文学被看见,本身就是一种努力。
11 月 11 日,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莫言,在小红书发布了第一条视频,镜头前的他穿着鲁迅同款背心,笑着说:" 很开心能入驻小红书,接下来我也将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的日常。"
短短几小时,这条视频播放量突破百万,评论区充满了年轻网友的惊喜:" 莫言老师,您看着不像是会带史铁生老师踢足球的人,是不是余华教唆的?"" 欢迎莫言老师来小红书!"

莫言老师入驻小红书平台
而评论区中最多的声音,还是大家想让莫言把余华也叫过来,让余华老师也在小红书开个账号,这样两个人就能一起共创一些作品了。
余华老师虽然至今还是非常神秘,但他也曾在抖音的直播间里以单人直播的形式,在线回答网友提问,和网友聊 " 三观 ",吸引超过 682 万网友在线观看,售出《许三观卖血记》《第七天》《活着》等系列书籍近 1.2 万册。与此同时,余华在社交平台上还曾因 " 潦草小狗 " 形象火爆出圈。

莫言老师社交平台的评论区
除了莫言和余华,还有几位重量级作家也早就入驻互联网,不是 " 文学圈玩玩短视频 " 这么简单——
郑渊洁曾在短视频里吐槽版权问题,收获一大批 " 童话正义战士 " 的共鸣。但是遗憾的是,由于对 672 个侵权商标的维权历时 23 年却不能成功,70 岁的郑渊洁老师在今年 2 月份宣布停更所有社交媒体。
而茅盾文学奖得主刘震云,会在直播中谈 " 既不聪明也不笨的人,做好一件事就够了 "。
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则用短视频给大家讲述动物文学背后的生命伦理。
他们不约而同地 " 触网 ",让文学作品重新成为当代年轻人的话题中心,也让许多人第一次意识到——互联网时代的文学,不再是象牙塔里的独白,而是一场全民参与的对话。
过去,作家的形象常被想象成 " 隐居书房、与世无争 " 的孤独创作者。但当莫言出现在小红书镜头里,余华在抖音上被网友玩梗、剪辑成 " 潦草文学男神 ",沈石溪在直播间和年轻人们一起过生日时,这种距离感突然被打破了。
作家入网,可以说是文学的再一次返场——当文学进入互联网,它不再是被动传播的对象,而是主动参与和创造各种热门的话题。
举个例子,大家都喜欢将余华老师和 " 潦草小狗 " 表情包绑在一起。而 " 潦草小狗 " 起因于网友把一只毛发潦草、神情慵懒的小狗和余华的照片叠加在了一起,大家惊奇地发现,无论是发型还是神态,二者都出奇一致。得知此事后,余华马上更改了发型,却发现 " 不是发型的问题,而是长得像 ",于是便戏谑地认领了这一昵称。

余华老师和潦草小狗
头顶 " 潦草小狗 " 帽子的余华,逐渐活跃于现实各类热门话题之中,他以本真自洽的生活态度、对迷惘青年的共情思考,一度跃升为最受当代年轻人喜欢的 " 互联网顶流作家 "。一句玩笑,却成了新的文学传播节点——年轻人开始以 " 潦草小狗 " 表情包调侃生活的疲惫,也因此重新认识到《活着》《兄弟》里那些关于命运与幽默的深意。
这种 " 二次传播 " 让文学文本不再冰冷,而成为可以被网友们 " 玩 " 的资源。当网友用余华的语录做表情包、当沈石溪的动物故事被改编成短视频——文学的意义不再只是 " 阅读 ",而是社交化、情绪化、生活化的参与体验。
在互联网的语境中," 出圈 " 往往与 " 可爱 "" 反差感 "" 真诚 " 有关。而这正是许多文学大家意外具备的特质。
莫言在视频里自嘲:" 我不会跳舞,也不太会剪辑视频,但我会讲故事。" 配合他质朴的口音和略带笨拙的镜头感,评论区笑成一片:" 文学界的爷爷也开始卷内容了!"
这种反差,恰好打破了过去大家对 " 文学家 "" 作家 " 的神秘想象,让他们变成 " 有温度的普通人 "。

莫言老师身穿鲁迅同款背心
余华的 " 潦草文学 " 更是互联网的经典范例。网友也开始用 " 余华式幽默 " 来形容一种带点无奈的乐观:生活再苦,也能 " 潦草地活着 "。
沈石溪的出场,则带来了另一种温柔的力量。他的视频里常常讲述动物故事背后的真实原型——一只失明的狼、一头被放归的象。他说:" 我写动物,其实是在写人性。"
当流量充斥着喧嚣与消费主义,沈石溪的叙述像一股清流,让孩子们重新思考生命的尊严,也让家长在陪伴阅读中重新理解 " 共情 " 的意义。

沈石溪在抖音平台和大家一起过生日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作家并非一开始就接受互联网。莫言曾多次公开表示自己 " 不会用智能手机 ",余华在早期访谈中也说过 " 不太看网络文学 "。而沈石溪最开始的抖音账号只有几百粉丝。但时代的洪流让他们意识到,互联网不是洪水猛兽,而是一种新的 " 纸张 "。
莫言把自己的创作比作 " 种田 ",并在短视频里讲述写作灵感、分享阅读笔记。郑渊洁借助短视频普及版权意识,为 " 童话权益 " 发声。沈石溪用视频讲述人与动物的共生故事,成为儿童文学的温柔传播者。

郑渊洁老师用短视频来普及版权意识
在短视频、直播和表情包的冲击下,很多人担心文学会被 " 稀释 "。但从现实效果看,作家的入网反而让文学重新回到 " 日常 "。2024 年底,小红书数据显示,# 莫言的故事 标签播放量突破 3 亿次,其中 18 至 25 岁用户占比超过 60%。这意味着,互联网正在让 " 文学 " 重新与年轻人建立连接。
虽然一些年轻的读者可能未必马上去看莫言的《丰乳肥臀》,但他们会因为一条莫言的视频,去搜 " 诺奖得主写的乡土故事 "。他们可能不记得《活着》的全部情节,但会因为 " 潦草小狗 " 表情包去找那句台词:"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 他们可能只是刷到沈石溪讲动物救赎的短视频,却在留言区留言:" 原来童话也能治愈大人。"

余华老师在直播间和大家聊天
文学不再是令人感到枯燥的文字或文本,互联网让文学的文字重新变得可感、可爱、可玩。
当然,作家 " 玩转互联网 " 也并非没有争议。有人质疑这会让文学变得 " 媚俗 " ——比如余华的表情包和莫言的滤镜都被认为 " 过度娱乐化 ";也有人担心算法让文学 " 碎片化 ",只剩下十几秒的 " 金句 ",而失去了文章本身的深度。
但也许,这正是文学传播的新方式。今天的读者不再只是接收者,而是评论区的再创作者、剪辑视频的传播者。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作家不必为了流量而妥协,但他们需要学会与时代对话。而在互联网世界,让文学被看见,本身就是一种努力。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