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 " 白菜免费 " 的不实视频在网上广泛传播后,导致内蒙古赤峰一菜地种植户近 200 亩白菜被闻讯涌来的人群 " 白采 ",损失惨重。
造谣和哄抢的行为将承担怎样的法律后果?网络狂欢与无序采摘过后,种植户的损失该由谁来担?
网传视频宣称 " 白菜免费 ",种植户损失惨重
在网传的一则视频中,博主的镜头面向一片齐整的白菜地,并配文称 " 几百亩大白菜现在都不要了 "" 内蒙古欢迎您来捡白菜 "。这条未经核实的视频被发布后,又经个别媒体和部分网友传播,让事发菜地的种植户李先生最终在 11 月 6 日上午见到了失控的一幕。
李先生回忆白菜遭哄抢时的情景:" 开始时来了三五个人,我说你们砍几个回家吃就行,别再来砍了。(后来)突然间来了七八百人,跟他们说不让砍,但现场根本控制不住了。"

△网络视频截图
李先生向媒体表示," 白菜本已联系好了销售渠道,正准备陆续采收上市,却遭遇哄抢,经过初步估算,被采摘白菜面积约 200 亩,每亩损失约 5000 元,总计损失接近 100 万元。" 李先生曾在社交媒体上澄清," 从来没说过白菜不要了免费砍 "。
11 日晚,赤峰市松山区发布情况通报,称针对网民在网络平台反映 " 因网上传播免费采收白菜信息,致使自己菜地的白菜被他人采收 " 的问题,松山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已经成立联合调查组,开展调查处置工作,后续情况将及时向社会发布。

集体哄抢 " 法不责众 "?参与者需退赔,行为或构成犯罪
相关视频显示,现场有人携带麻袋,骑着电动车或开车来到菜地采摘白菜。其中,部分采摘者 " 有备而来 " 且不顾劝阻的行为,显然已超出 " 误信网传免费 " 的范畴,是 " 法不责众 " 的预期下对种植户财产权的公然侵犯。
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邹兵建分析," 部分人会觉得既然大家一起这么做,好像法律也没办法对他进行处罚,这种认识其实是误解。以哄抢为例,除了要承担返还原物的民事责任,还可能构成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甚至可能构成犯罪。"

△网络视频截图
实际上,这场关于 " 白菜免费 " 的风波,已经从起初的 " 邻里拿菜 " 演变为一场漠视规则与法律的集体哄抢。那么,什么是 " 哄抢 "?它离犯罪还有多远?
邹兵建解释,通常说将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有很多种方式,包括盗窃、诈骗、敲诈勒索、抢劫、抢夺,哄抢也是其中一种方式,主要表现为很多人在一块,通过采用非暴力的手段公然拿走他人财物。哄抢行为最严重的情况是构成犯罪,如果情节没有那么严重、数额没有那么大,至少也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即便未达刑事立案标准,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盗窃、哄抢公私财物的,可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并罚款。
有事件知情人向媒体透露,事后有少数采摘者联系李先生归还菜钱,也有人道歉称是 " 无心之失 ",但依据法律规定,所有参与哄抢者都必须履行退赔义务。
编造、发布网络谣言,造谣者应承担什么责任?
此前哄抢农产品的案例中,多是附近村民的自发行为,而这次哄抢白菜背后,有网络谣言的推波助澜,侵权人不仅有哄抢白菜的人,还有编造与发布 " 白菜免费 " 信息的人。
普法博主、公益律师王跃旭指出:" 发假消息直接导致菜农损失的,应承担赔偿责任。如果视频还故意造谣、扰乱公共秩序,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可以直接行政处罚。"
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与破坏力常会超出人们的预想。一条未经核实的短视频,经过算法推荐与社交裂变,特别是经过一些媒体 " 背书 " 后,虚假的信息呈指数级扩散。而当 " 免费 "" 捡漏 " 等关键词与 " 田园生活 "" 丰收喜悦 " 的画面结合,更易激发部分人群 " 占小便宜 " 的心理。

△网络视频截图
王跃旭补充提示,不加核实、不经标注就发布或转发信息,可能侵犯他人合法权利,带来严重后果,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第二十一条规定,网络信息内容服务使用者和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网络信息内容服务平台不得利用网络和相关信息技术实施侮辱、诽谤、威胁、散布谣言以及侵犯他人隐私等违法行为,损害他人合法权益。"
白菜被 " 白采 " 不只是道德问题、更是法律问题。造谣者固然可恶,但那些未经核实、盲目传谣,甚至亲自下场的人,也是谣言的助推手和哄抢的共犯。有些人抱有 " 法不责众 " 的幻想,殊不知," 法不责众 " 并非法律的宽容,而是对法律的误解,对道德的漠视。哄抢事件里,没有白捡的便宜,只有 " 违法必究 " 的正义。
来源 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编辑 王欣 /编审 邓文盈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