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评论员 徐肖逍
奇瑞汽车在天门山 999 级天梯上撞击护栏,留下的不只是观众的惊呼声,更有舆论对汽车品牌营销的质疑。
11 月 13 日,奇瑞汽车发布致歉声明,承认前一天风云 X3L 在天门山景区的极限挑战测试因测试装置故障导致意外,造成部分护栏受损,承诺将全力修复并承担赔偿责任,做好所有善后工作。
这场名为 " 挑战 " 的商业秀,本质是奇瑞汽车在以另类方式展示汽车性能、博取流量。实际上,路虎汽车就曾不止一次成功挑战天门山,赢得了眼球,奇瑞明显是想模仿套路。
天门山景区作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 5A 级景区,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与文化价值的独特性不言而喻。在这里开展具有潜在破坏风险的商业活动,无论结果是否造成破坏,都是对公共资源的不尊重,给公众带来 " 企业利益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 " 的印象。从基本的价值观出发,营销活动其实就已经输了。
从品牌角度看,此类高风险营销往往事与愿违。挑战成功,或许能短暂博得眼球,一旦失败,则会将品牌置于尴尬境地,甚至成为公众笑柄。比如,奇瑞汽车在这次天门山事件中,就暴露了 " 对潜在风险的预估不足,对细节的把控存在疏漏 " 等问题。
这次事故不仅损害了品牌形象,更引发了消费者对产品安全性的合理质疑,产生了与宣传目的截然相反的效果。" 技术露怯 "" 营销翻车 " 的标签一旦被贴上,即便后续修复护栏、赔偿损失,消费者记住的可能还是 " 溜车的黄色 SUV"。
对天门山品牌来说,也得不偿失。" 护栏被撞 " 只是显性损失,更隐蔽的伤害在于对景区公信力的影响。象征自然奇观的天梯成了车企的测试场," 平时不允许 " 的规定却为商业活动开绿灯,游客心中 " 天门圣境 " 的滤镜正在破碎。网友的质疑,远比损毁的护栏更难修复。
在业内,奇瑞汽车的营销案例并非孤例。近年来,车圈各种极限挑战等浮夸营销,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比如,有的品牌 " 小车撞飞重卡 ",有的品牌表演 " 水上漂 " ⋯⋯这种以奇观化表演替代实质性产品体验的营销模式,本质上暴露的是激烈竞争之下创新不足与增长焦虑的深层困境。
技术红利期缩短、电池能量密度提升受限、市场价格战不断⋯⋯当车企在产品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上举步维艰,便倾向于借助令人眼花缭乱的营销来制造话题,博取流量。这种品牌建设上的短视与浮躁,也是一种 " 营销内卷 "。
汽车行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产品质量、安全性能与用户体验的比拼。花式营销可以创造短期的关注度,却无法替代产品本身的核心价值。车企沉迷于制造营销噱头,反而导致核心能力空心化。
实际上,普通车主也并不关心一辆汽车能爬上多陡的坡、越过多险的弯,完成多少匪夷所思的挑战,而更关心车辆够不够安全,下雨天刹车距离够不够短,保养一次要花多少钱,油耗电耗能不能再低一点,后备箱能不能装下婴儿车加行李箱,空间够不够让老人更舒适⋯⋯毕竟对他们来说,汽车就是代步工具,不是杂技道具。市场认可的是技术实力,不是作秀能力。
因此,汽车真正的品牌巅峰,从来不在某一条险峻的山路上,而在于对核心技术持之以恒的革新、对产品质量经年累月的打磨、对用户日常体验无微不至的关怀,以及由此构建的深入人心的品牌价值体系。
天门山上的车轮印终将被雨水冲刷,但它留给行业的思考不应结束。奇瑞汽车天门山事件应成为汽车行业营销反思的契机,促使整个行业从浮躁的营销竞赛,回归到产品为本的理性轨道。车轮前进的方向,不是陡峭的天门山台阶,而应是通往技术创新、质量提升与用户满意的康庄大道。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