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天下午,村官小芳接到环卫阿姨的电话,「小芳啊,我被骗了 ......」400 块钱,半个月的工资,就因为刷了个短剧不见了。
作为村官的小芳,觉得要做些什么,于是决定给村里的老人们上一堂反诈课。可时间紧迫,课件材料哪里来呢?
她想起之前看过的百度文库 GenFlow,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她打开它,用最朴素的语言描述了自己的需求。
三分钟后,一套完整的反诈宣传方案出现在屏幕上:有 PPT、有演讲稿、有醒目的海报,甚至还有一套给老人准备的互动小测试。第二天,反诈课堂的教学效果出奇地好,老人们听得专注、学得认真、记得牢靠。
小芳既没学过代码,也不了解 AI,高新科技对她来说还是太过遥远。但她只是对着 GenFlow 说出了一个普通人最真实的困境,而 AI ,听懂了,并且帮她实现「意料之外」的交付。更重要的是,这次的尝试彻底改变了小芳的工作习惯。AI 不再是个偶尔用用或者是临时抱佛脚的工具,而是成了她解决疑难、急迫问题时的首要选择。
在讨论 AI 如何改变世界的宏大叙事之前,我们或许更应关心的是,它如何让一个普通人的今天,过得更好一点。
不懂也能用的 AI, 才是真正的 AI
时间的指针拨回三年,想用好 AI 其实是一件麻烦事。
那时, AI 提示词还是社交媒体上的硬通货,大家互相分享魔法「咒语」。你得先学会「如何跟 AI 说话」——提示词怎么写、任务怎么拆解、参数怎么调优。
但技术进步最直观的标志,就是让使用变简单、易上手。你不需要懂发电原理就能开灯,也不需要懂 TCP/IP 就能刷社交媒体。现在用 AI 也一样——简单直接地说人话就行。
郑州大学副教授马竞的经历,是这个转变的生动注脚。
他基于百度飞桨的开发能力,设计了一套视觉检测系统,通过视觉大模型分析猪只健康状态。比如可以分析猪群进食行为,精准识别离群、躺卧等异常状态。

养猪和 AI 本是风马牛不相及,而马竞也是力学出身,按理说跟计算机视觉更是隔行如隔山。
但百度飞桨把这些复杂的东西都打包好了——成熟的视觉识别能力可以直接拿来用,就像搭积木一样组合到养猪场景里。基于飞浆落地的自动饲喂 AI 系统,能极大程度地提升了饲喂效率,保障了猪群健康水平。如今已经覆盖了全国 9 个城市 23 个养殖场,销售额已达 1400 多万元。
「拿来即用的 AI」第一步是解决了用户的使用门槛问题,但真正的改变还在后面:好的 AI 不再需要你适应它,它可以开始自己适应你。
53 岁的货拉拉司机毛辉珍,一年跑 12 万公里。她说百度地图像个陪她聊天的伙计,能够学习她的驾驶习惯,知道她喜欢走哪种路,在她需要时提醒她:注意车速、注意路况,是个贴心又懂她的「路伴」。
毛辉珍在用 AI,AI 也在「读懂」毛辉珍。这是一种双向的学习:地图在学习她的习惯,她也在学习如何更高效地与智能系统协作,让每一次出行都更顺畅。
又比如,16 岁的陈君航用文心一言从零学会 Python。他可以边学边做,在实践中学习。AI 能够根据他的需求和水平实时调整,而陈君航也在这个过程中,把编程思维逐渐变成了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

想法产生的那一刻,就是实现的起点。
虽然小芳、马竞、毛辉珍、陈君航,都不是 AI 技术专家,但都在用 AI 解决实际问题。三年前人们争论「AI 会不会取代人」,如今看来,问题问错了。真正的问题是:AI 到底能帮助到谁?
而答案显而易见:会说人话的人,有真实需求的人,想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换言之,也就是每一个人。
技术的温度, 藏在你看不见的地方
村官小芳打开百度文库,说句话就能让 AI 实现交付,为她办事。但 22 岁失明的毛凡,需要的是另一种理解。
遗传性视神经萎缩, 全球患病率约十万分之一。身患此病的毛凡重返武汉科技大学后, 最头疼的事是打车。
司机能不能找到我? 上车后怎么确认目的地? 打车的目的地定位是否准确?普通人觉得理所当然的事, 对他来说都是巨大的心理负担。直到他遇到萝卜快跑。车门打开有提示音, 全程语音操作, 按钮是凸起的,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同学约我去 KTV, 都让我叫车, 就想坐第六代。」毛凡说到这里,有点小得意。
这份「小得意」的背后,却隐藏着 AI 产品设计的同理心。萝卜快跑团队发现, 视障人士不需要特殊照顾的怜悯感, 他们需要平等使用的尊严感。所以团队没有简单地加个「盲人模式」, 转而重新思考了整个交互逻辑。

「对于普通人来说, 看到什么就能操作什么;但对于我们视障者来说, 语音读出什么, 我们才能操作什么。」一位盲人女孩体验后如此形容。
技术需要放下健全人的认知惯性,真正进入视障者的感知世界。需要的不是同情心, 是换位思考的理解力。技术不仅要理解特殊群体的需求,还要在关键时刻真正介入他们的生活。
甘肃临洮县的经历能说明这一点。
县里曾有个大难题:如何减少年轻人跳河。2023 年 6 月, 百度智能云的「一见」平台在当地部署,AI 能识别异常行为, 在人跳河前报警。到 2025 年 8 月, 救下了 21 个年轻人。
21 条生命背后,21 个没有破碎的家庭,21 个没有被终止的未来。这本身就在传递一个信息:即使在你最绝望的时刻,社会没有放弃你。
有温度的 AI,既要理解人,也要在乎人。但如果只停留在这两步,技术能做的还远不止于此。
新疆温宿县的物理老师光头强用百度文库生成课件、动画, 给孩子们演示火箭发射原理。「我想将物理的种子埋在孩子心中, 让她们能够看到更大的世界。」AI 让光头强拥有了一线城市教师的教学工具,也让山区的孩子有了触碰梦想的可能。
百度创始人李彦宏说:「只有当 AI 被内化为一种原生的能力,才能真正在各行各业实现效果的涌现,进而引爆一场全面的生产力革命,推动经济增长, 才能真正让『智能红利』转化成『社会红利』。」
从这个逻辑来看,社会红利指向的不仅仅是 GDP 增长, 也是每一个被技术看见的普通人, 每一个因 AI 而获得尊严的弱势群体, 每一个被连接起来的情感瞬间。
萝卜快跑全球出行服务次数超 1700 万, 覆盖全球 22 座城市, 全无人驾驶平均行驶 1014 万公里才出现一次气囊弹出事故——超过了谷歌 Waymo。但对毛凡来说,萝卜快跑让他第一次感受到:自己和其他人一样, 可以自由地去任何想去的地方。
小芳、毛凡、光头强,他们的故事看起来很不一样,但背后有个共同的疑问:AI 是如何做到理解他们、适应他们、帮助他们的?
16.5 亿次调用背后,是每个普通人最真实的 AI 需求
在刚刚举办的百度世界大会 2025 上,APPSO 看到了一个答案。
今年以来, 百度连续发布 5 款大模型, 文心大模型日均调用量超 16.5 亿, 在理解、生成、逻辑、记忆能力上全面提升,百度智能云也连续六年蝉联中国 AI 公有云市场第一。
模型能力的持续涌现,正是 AI 能够理解人话、适应不同场景的基础。
但李彦宏认为, 模型能力的提升只是基础, 真正的变化在于「每个人都应该内化 AI 能力」——让 AI 成为每个人思考、创作、工作的一部分。
比如,在刚刚举办的百度世界大会 2025 上, 百度文库、百度网盘联合发布了 GenFlow 全新升级的 3.0 版本, 目前已是全球最大通用智能体。
想象一个场景:一位 AI 产品经理需要做数据分析、跑需求调研、写产品文档、画原型图、写月度总结 ...... 他只需要一次性下达任务,GenFlow 3.0 就能同时启动多线程:在 Excel 中搭建分析表格,在 Word 中生成产品需求文档,用 HTML 生成可交互的产品原型,最后汇总成汇报 PPT。

过去做完这些工作可能需要一整天,现在 3 分钟。时间被压缩了,人的角色也随之改变——从「执行者」变成了「决策者」和「创意者」。你不再需要把时间花在重复性劳动上,精力可以集中在真正需要思考的部分。
而当这种工作方式成为习惯,AI 就真正成为了你能力的延伸。
那么 GenFlow 3.0 为什么能做到如此流畅?答案藏在百度的全栈布局里。
从芯片层的昆仑芯,到框架层的飞桨,再到模型层的文心大模型,应用层的百度搜索、百度文库等,百度是全球为数不多进行全栈布局的人工智能公司。
今年 4 月, 百度点亮了自研 3 万卡级超大规模计算集群, 可同时承载多个千亿参数大模型的全量训练。7 月, 百度智算集群入选国家人工智能产业创新成果展。
在应用层面, 百度的 AI 重构已经深入到产品的每个细节。
百度搜索完成了十年来最大的改版。搜索框升级为「智能框」,搜索结果不再是一堆链接,而是直接给你富媒体内容,就像从查字典变成了问专家。
秒哒让完全不懂编程的人也能 3 分钟做出应用。新加坡国际大学的学生用它开发了个「技能五子棋」,获得 1.5 万 + 互动量。创造的门槛被拉低了,但创造的乐趣却一点没打折。

文心快码推出了行业首个多模态、多智能体协同 AI IDE,一位算法工程师因此进阶为全栈工程师。过去需要跨部门协作的事,现在一个人就能搞定。
百度文库智能 PPT 的月访问量超过 3400 万,位列全球第一。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像小芳一样的人,在用最简单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在今年 9 月份,李彦宏说:「模型发展到今天其实已经接近了那个临界点,很快就会有各种各样的非常有价值的应用能够创造出来。」
所谓临界点,就是你爸妈、朋友、身边的每一人都开始自然地使用 AI 的时刻。
全栈布局、算力集群、智能体平台,整条技术链最终服务于一个体验:你只管提需求,它负责实现。村官做课件,博士跨界,视障人士自由出行,山区孩子接触优质资源等,每个人都在用 AI 解决自己的问题。
在潜移默化的改变中, 小芳用百度文库做完第一次反诈课件后, 下次遇到类似任务会直接找它。陈君航用文心一言学会 Python 后, 编程能力就真的成了他自己的技能。
这更像一场「教学相长」,AI 在学习理解人的需求, 人也在逐步「内化 AI」, 探索如何更好地驾驭 AI,与 AI 协同的相处之道。
用着用着,人就长本事了。而技术的终极目标正是消解门槛:让每个人都能轻松用上 AI, 并让它成为能力的一部分。正如世界大会上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所说:「当 AI 能力被内化,成为一种原生的能力,智能就不再是成本,而是生产力。」
这可能更是头部科技公司不断发展技术、深化应用效果的切实驱动力之本。
作者:莫崇宇、李超凡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