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珍妮
11 月 12 日,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

根据《意见》可知,明确以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为重点,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到 2030 年基本建立中小学科技教育体系。
《意见》从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三统一出发,提出了六大重点任务。
其中,在教学方式上,《意见》提出,鼓励探索 " 科学家 + 教师 " 联合授课的 " 双师课堂 "、基于元宇宙虚拟实验室等前沿技术的 " 未来课堂 "。在课程建设方面,《意见》明确,课程资源紧密围绕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人工智能及量子信息等科技前沿与新兴领域,并提出加强前沿科技成果向课程教学资源转化,开发优质科技教育课程资源,研发和提供配套教学材料。
在环境建设上,《意见》提出,创新数字教学模式,构建在线式、混合式等数字化环境,探索人工智能支撑的教学新形态,发挥人工智能助学助教助管助评助研功能,提升科技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技馆、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科技企业等单位,加强与中小学深度合作,建设数字化虚拟场馆和智能化学习课程,为学生提供虚拟仿真科学实验与工程实践等数字化学习场景。
此外,《意见》提出将建立科技教育全球知识库,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中小学科技教育研究与实践。支持建设 " 人工智能 + 科技教育 " 跨学科课程群和多语种科技教育精品课程包。开发基于智慧教育的 " 科技教育云课堂 " 系统,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援助,促进全球科技教育均衡发展。

当下,在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以及学习分析等前沿技术的共同推动下,教育元宇宙正逐步构建起以资源生态、社会交往、探究学习和评价系统等为核心要素的智慧学习空间,形成虚实融合、跨界探索的新型学习模式。教育部办公厅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元宇宙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 — 2025 年)》明确指出,元宇宙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涵盖 " 推进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等教育教学环境的构建,鼓励通过平台共享虚拟仿真实验实训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 ",这标志着国家部委层面首次就教育元宇宙产业给出了明确的发展规划与政策指引。
随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着重强调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提升科学教育的质量与效果。其中,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教育元宇宙万物智慧化的核心技术,赋予了教育元宇宙中的教师、学生及物体社会交往、协作参与以及自适应学习等功能。2025 年 4 月,教育部等 9 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旨在推动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深度应用,加速教育的数字化变革进程。

在此背景下,多个省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陆续出台了加强人工智能教育的相关方案。
在课时安排上,多数省份明确将人工智能课程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并规定了年度课时最低标准。例如,北京、西安等地明确要求 " 每学年不少于 8 课时 ";广东进一步细化学段要求,规定 1-4 年级不少于 6 课时,5-6 年级不少于 10 课时;杭州则要求 " 每学年不少于 10 课时 ",体现了课程实施的刚性要求。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多地将 " 提升教师素养 " 作为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关键支撑,制定了一系列推动计划。北京实施了 " 百千种子计划 ";西安开展了 " 人工智能百千万培训工程 ";广东、杭州等地率先出台省级或市级《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框架》,从意识、知识、教学、伦理等多个维度系统构建教师能力标准。
在应用场景与资源建设方面,各地注重以场景驱动教学创新。四川成都推出了首批 83 个基础教育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试点,覆盖教学、评价、管理等环节;浙江提出了建设教育大模型基础设施、开发普适化教学资源等 16 项重点任务,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此外,11 月 10 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第二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单的公示,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共推荐了 325 个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据悉,教育部曾于 2024 年公布了第一批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单,经过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遴选推荐和教育部的集中公示等环节,最终确定了 184 家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
据市场研究机构预测,到 2025 年,全球 AI 在教育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超过 150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 25%。其中,智能辅导、个性化学习平台、智慧教室等细分领域将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注:文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End

大空间解读
大空间新品盘点
热点跟踪
报告精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