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 4小时前
《古代形式批评理论类编》丛书发布会举行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活动现场

2025 年 11 月 8 日,《古代形式批评理论类编》丛书发布会在复旦大学光华楼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暨南大学、河南大学、台湾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岭南大学及日本早稻田大学、九州大学等海内外 30 余所高校及研究机构的 70 余位学者,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丛书的发布。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侯体健教授致辞指出,当前古代文学批评史研究面临着史料与理论、观念与形式失衡的困境,要真正揭示中国文学的独特品格,须回归汉语的文字特性与文体自觉,形式批评正是理解这一特性的关键路径。《古代形式批评理论类编》以文体为纲,系统整合诗、词、曲、赋、戏剧、小说等多种文体中的形式批评资源,致力于构建更立体全面的体系,为中国文学批评史的重写开辟了新的路径。

发布会就此,围绕着形式批评的指域分布、理论建构与当代意义,展开了深入研讨。与会学者普遍认为,《古代形式批评理论类编》结合语言与文体,立足传统文学批评本身,对历代诗词文话与戏曲小说理论作了全面的检视,在二次文献的创造性转化方面作出了成功的探索,为补全长久以来就存在的批评史研究的重要缺漏,提振当前批评史研究的迟滞局面提供了新的路径,整体上必大有助于未来研究的领域拓展与范式转型。就近四十年研究的相对迟滞来看,其范式转型的意义尤其重大。

《中国古代形式批评理论类编》,汪涌豪 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也正基于此,早稻田大学内山精也教授特别肯定丛书辑录能跨越秦汉至明清各代,以诗、赋、词、文章、戏曲、小说,6 卷 12 册、总计 400 余万字的规模,对传统形式批评文献作 " 竭泽而渔 " 式的整理,排摸出了古人形式讨论的 " 家底 ",为深化批评史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是 " 中日学界共享的宝贵资源 "。首都师大左东岭教授具体指出其有 " 开拓之功 "、" 集成之力 " 与 " 方法之长 ",尤其后者体系分类能扎根于古代文体的内在理路,在保留传统批评范式的基础上,实现了对批评资源的系统化整理,必将为未来研究的深入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台大康韵梅教授比较丛书与不久前刚出版的陈尚君先生的《唐五代诗全编》,指出《类编》的问世同样不易,可称 " 中国文学批评研究的重要里程碑 "。

回应侯体健的致辞,北京外国语大学詹福瑞教授重点肯定了《类编》的编撰理路,指出近四十年来,中国文论研究深陷 " 主义焦虑 " 与体系建构双重困境,丛书提出 " 汉语性 " 这一概念,精准把握了古代文论的本体特征——其文学传统的传承延展根植于文体意识,审美价值的实现又高度依赖技法与修辞,这正构成了传统抒情文学区别于西方叙事文学的核心所在,进而也是传统文论与西方文论的逻辑分野。所以,这是一项有 " 转向性意义 " 的工作," 抓住了古人批评的魂 ",必将促进未来研究的转型发展。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戴建业教授引郑樵 " 非专门之书无专门之学 " 一语作概括,也从这一角度高度肯定《类编》的学术价值,认为通过界定 " 汉语性 " ——即汉语特有的押韵、声气、义脉等形式讲求,清晰地勾勒出古代形式批评的诸多特点,兼具工具性与理论性,是真正实现了对批评资源的辨章学术与考镜源流。河南大学关爱和教授同样提到《类编》从形式切入,能紧扣 " 汉语性 ",聚焦声韵、格律、体式等技术要素,着力打造内涵凝练、分类严整的形式批评体系,是真正激活了古代文学批评史学科长期被忽视的形式理论资源。" 这是复旦文学批评史学科下的又一盘大棋 "。

有鉴于《类编》的编撰宗旨正在开拓与转型,与会学者还对形式批评的理论建构与当代意义作了重点讨论。复旦大学陈引驰教授指出,古代形式批评兼具批评与创作双重属性,与实践关联密切,他并援引亚里士多德 " 四因说 " 与苏东坡的 " 水随器形 " 之喻,强调形式批评就应该立足汉语本有的肌理,避免对西方形式理论的简单套用。暨南大学蒋述卓教授疏离批评史研究的历史脉络,指出上世纪 90 年代,学界在语言学转向未及充分展开之时,就已匆忙投身文化研究,致使文学批评史研究长期存在重内容轻形式的偏废,而事实是,古人历来注重形式与内容的共生,汉语作为象形文字,本身就是一种 " 有意味的形式 ",形式与意义浑然一体。从这个意义上说,《类编》的编纂正是对当代研究困境的有力回应,是构建中国特色文论话语体系的一次自觉实践。作为一项具有 " 转折性意义 " 的成果,也是 " 复旦批评史学科的新的延伸 "。哈尔滨师范大学傅道彬教授充分肯定了《类编》的理论视野,以为具有门类划分纲举目张,兼具体系化与思想性;从篇章结构、用字、句法到声韵等形式维度层层展开,对一系列形式批评概念、范畴的源流内涵作了深入挖掘,展现出深厚的理论功力;以众多概念、范畴为枢机,初步构建了古代形式批评的话语体系三大特点,有功于学术。岭南大学汪春泓教授以《文心雕龙》中 " 文体 " 作为形式重要载体的论断,及《文选》的文笔兼融作依据,指出 " 历代人一贯追求形式之美。《类编》以上佳的学术眼光,不仅赓续了上述悠久的文脉,更揭示了形式批评本身所蕴含的广阔的学术空间与理论潜能 "。

《类编》主编、汪涌豪教授在答谢时强调,丛书价值不在于发现新文献,而在于如何处理已有文献——先是尽可能广泛地打捞散见于历代诗词文话戏曲批评及其他文献中的形式批评术语、概念、范畴乃至命题,继而逐一作旨意与指向的性质甄别与边界厘定,最后就是实事求是的体系化编列。完成了这些工作,无需辞费,古代形式批评理论的丰富、精湛与自成体系,已然浮现了出来。他欣慰许多学者的发言都肯定《类编》可信可用,随便择取其中一二术语或概念,触而入之,引而长之,就可以将古人散殊的洞见串联起来,进而使古典语境下形式批评的内生逻辑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虽然近十年的耗时费力,但想到它将实现出的广大而深远的意义,内心充满幸福感。尤其学界同行的认可,意味着都已不耐于那种僵硬而老套的研究,以及背后所反映出的积久的惰性。他并相信日后,当把这项研究归入更宏大而细腻的知识论研究的总体构造,必将能引来批评史学科更为光明的前景。

开幕式专门邀请了复旦中文系资深教授陈尚君先生,就 " 朱东润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研究 " 作专题演讲。陈尚君先生深情回顾了朱老为复旦批评史研究奠基的重要贡献,对朱老《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远略近详 " 的著述原则、以批评家为纲的体例创新,以及晚年增补戏曲、小说批评的开拓精神,以及对奠定严谨求实、与时俱进的复旦学风的意义,作了切要的论述。他对老师手稿与全集的整理,使高贵的学术得以完整传承。

要之,从郭绍虞、朱东润,到王运熙、顾易生,到黄霖、杨明,再到今天的《古代形式批评理论类编》,清晰展现了复旦批评史学科从整体观照到专题探讨再到全局改新的迭代与演进。后学受惠于前辈的学泽,自然有责任将前辈的道德文章发扬光大。这套丛书正是在前辈学者开拓的疆域中,作的又一次新探索,它要求自己始终继承复旦学派扎根文献、守正创新的传统,它所有的努力,因此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向前辈汇报,并回馈这一传统。那种既反对不带水土的 " 以西释中 ",又不拘守 " 以中释中 " 的方法自觉,而是力求古今语境的有机贯通,是几代复旦批评史研究者共同的努力方向。丛书展现了对这一方向的坚持,相信未来必会更脚踏实地,以扎实的研究,将本次会议专家所提及的各项议题引向深入。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大学 复旦大学 文献 北京外国语大学 暨南大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