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北宋纨扇书画至现代折扇书画,时间跨度近千年的鲜见历代精品齐聚一堂,无声诉说着中国扇面书画的艺术演变与时代风貌,也构成了一部微缩的中国书画史。
11 月 14 日," 至扇至美:上海博物馆藏历代扇面书画名品展 " 将在上海博物馆内人民广场馆揭幕。这是海内外首个系统呈现中国扇面书画千年发展脉络的展览,汇聚 100 件 / 组宋、元、明、清及近现代不同时期名家代表作,涵盖山水、花鸟、人物与书法等多元题材。它们中,一半以上为首次公开亮相。

存世最早书法纨扇页亮相
中国扇面书画艺术源远流长,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体系,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铸就了 " 器以载道 " 的美学经典。据上博书画研究部副主任李兰介绍,纨扇书画兴起于唐代,至宋代达到鼎盛,这与皇室特别是宋徽宗赵佶的推崇密切相关,他本人也参与实践创作。
本次展览中,迎接观众视线的第一件展品便是他的《草书七言诗二句扇页》。这是目前存世最早的书法纨扇页,也是流传下来唯二的宋徽宗草书作品之一,另一件《草书千字文》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此书是赵佶晚期作品,章法布局巧妙,于圆形扇面中气势弥满又疏密得当,行笔圆转流畅,笔法浑厚凝重,兼具唐代草书的纵逸和宋代文人的雅致,落 " 天下一人 " 花押。" 掠水燕翎寒自转,堕泥花片湿相重 " ——扇面上的七言诗描绘的景象唯美,为此,馆方特意为扇面配了视频,以动画的方式对诗意进行直观呈现。

比邻展出的《梅竹寒禽图扇页》是南宋花鸟题材纨扇的代表作。它出自宫廷画家林椿之手,笔法老劲、傅色雅淡。此图延续北宋宣和时期写实画风,绘翠竹寒梅,寒雀剔羽枝头。画面中对鸟的羽毛刻画极为工细,栩栩如生。
元代,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纨扇书画艺术逐渐式微。此次亮相的盛懋的《秋江垂钓图扇页》是元代罕见的名家绘画纨扇页,画面绘江岸渔船上一高士垂纶,为典型的文人隐逸题材作品,可以看出受到当时文人画的影响。

展厅转角处的谢缙《汀树钓船图扇页》,则是明代早期罕见的折扇书画作品。" 书画折扇最早由日本传入中国,在明代本土化后日益普及,蔚然成风始于明中期的吴门地区,这之前,折扇书画极少。" 李兰告诉记者,谢缙是元末明初人,擅长画山水,喜作峰峦层叠之景,自称 " 谢叠山 "。《汀树钓船图扇页》画风延续了元代的质朴浑厚,所采用的纸本,也不是吴门折扇书画常用的金笺。
一部微缩的中国书画史
紧随其后,沈周的《疏树小桥图扇页》、文徵明的《楷书赤壁赋扇页》、唐寅的《行书花下酌酒歌扇页》、祝允明的《草书秋日闲居诗扇页》、仇英的《海棠山鸟图扇页》等依次陈列,生动展现明中后期折扇书画的蓬勃发展之势。

清代,扇面书画艺术创作形成了蔚为壮观的艺术潮流,众多书画艺术流派纷纷以折扇扇面为载体进行书画创作。比如,与王时敏、王鉴、王翚并称 " 四王 " 的王原祁,在《青山白云图扇页》中所用技法由传统青绿山水等变化而来,山体、树石不拘于形,运笔律动,墨色浑然,变化奇绝,极具创造性。" 秦淮八艳 " 之一的女书画家卞玉京的《兰石图扇页》,以淡墨绘兰花一枝,浓墨点蕊,兰叶纵逸舒展,格调清雅秀逸。海派艺坛代表人物吴昌硕将擅长的写意花卉与金石书法的笔意,融于《贵寿无极图》成扇中,创造出雅俗共赏的新格调。

扇面书画艺术历经唐宋的兴起与鼎盛、元代的式微、明代的复兴及清代的繁荣,至近现代则融汇中西。展线末端陈列的颜文梁所绘折扇,是鲜活的印证。此扇以西洋水彩表现夕阳下泛舟湖上的景象,画面所呈现的意境却是中国式,扇面上题款、加印也延用中国画的传统。而并置陈列的梅兰芳与尚小云,郑午昌与吴湖帆合作的折扇书画,则反映了当时文人雅士在扇面上轮流题诗作画、互赠诗文之风。

记者了解到,由于宋元绢本极为脆弱,为最大限度保护文物,赵佶《草书七言诗二句扇页》、林椿《梅竹寒禽图扇页》、盛懋《秋江垂钓图扇页》等部分展品仅展出 50 天。明年 1 月 6 日起,马麟《郊原曳杖图扇页》、赵孟坚《岁寒三友图扇页》、盛懋《雪溪卖鱼图扇页》等名品将接力展出。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