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说 AI 是 " 吞电兽 ",不仅数次引发加剧能源消耗、推高碳排放的争议,还让一众站在全球科技前沿的人工智能大佬陷入了 " 缺电焦虑 "。
如果,AI 能在用电的同时,提升电力生产效率,助力降碳减排,那就太好了。毕竟,人工智能可以自我训练、自我迭代,靠自己充沛能量来源也是 " 义不容辞 "。
在 11 月 12 日召开的 2025 赤峰零碳产业大会上,远景科技集团披露了公司在能源大模型领域的最新进展,发布了迄今为止的全球最大 AI 电力系统,并展示了其在赤峰绿色氢氨项目中的应用和对绿色转型的助益。看起来,AI 与能源耦合共生,一同发展的设想正在照进现实。
大模型很好,但需通过 " 物理 " 大考
" 物理人工智能是物理规律与数据智能的融合,将重构未来能源系统。" 远景科技集团董事长张雷将物理人工智能视为 AI 与能源电力融合的必然条件,在大会上集中阐释了自己的观点。
在他看来,支撑着 DeepSeek、ChatGPT 等 AI 产品的大语言模型,确实已经能够帮助人类很好地了解知识、归纳总结、展望未来,但仍有广阔、巨大的物理世界需要 AI 来优化和改变。当 AI 接触到物理世界时,不能仅仅依靠数据关系来驱动,而必须更多地从一个 " 浪漫的诗人 " 变成一个严谨理性的 " 科学家 "。人类需要将能量守恒定律、空气电力学、化学定义、气象科学等一系列物理规律植入到大模型中,同时要给大模型带来一个物理约束的框架和理性运行的机器,这就是物理人工智能跟目前的语言人工智能的巨大区别所在。也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传统语言大模型的 " 幻觉 ",让 AI 在真实物理世界中更可靠地发挥作用。
作为 AI 与物理定律、系统边界、知识图谱深度耦合的新范式,张雷表示,自己坚信物理人工智能将是给未来世界带来巨大改变的新开端。
而能源电力,是支撑现代人类社会,或说 " 人类世 " 的物理世界的基础,也是以往工业革命最突出的成果之一。通向物理人工智能之路,很可能会在这一领域率先实现突破。
在大会上,远景发布了以 " 远景天机 " 气象大模型与 " 远景天枢 " 能源大模型为核心引擎,连结 AI 风机、AI 储能、智能光伏和电网,覆盖规划、预测、调度、运营四大阶段的 AI 电力系统。据悉,这是目前全球最大的 AI 电力系统。
该公司介绍称,远景 AI 电力系统最关键的突破在于,使用 AI 技术将电力物理逻辑与数字规律深度融合,能有效规避传统依赖人脑进行高维度多变量场景的不可控因素,在经济性和稳定性方面具备显著优势。在具体应用中,这一 AI 电力系统可以服务于多样化的负荷侧,能实现将风电、光伏、储能、充电、负荷等多元要素在复杂气象与电力市场环境下实现自主优化与实时协同覆盖,为构建绿电直连机制、打造新型电力系统提供强大的智能支撑。
AI 确实耗电,但也能助力降碳
顾名思义,零碳产业大会聚焦零碳,根据官方发布的数据,除了政、产、学界的专家,还有超过 150 家高负荷企业参加了大会,绿电直连、绿色能源消费、零碳产业园建设等是会上的讨论重点。不过,与以往相比,如何在 "AI+" 的背景下讨论零碳,成了新鲜话题。
如前所述,AI 对电力的需求极大,而数据中心更是需要稳定、可靠的电能供给。在人类应对气候危机愈发紧急的情况下,这对如何在增加电力供给的同时,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形成了挑战,尤其作为目前主流绿色能源的风电、光伏,其体量以及波动性、间歇性特征,都难以凭 " 一己之力 " 满足 AI 带来的增量需求。
对于这种 " 加与减 " 的矛盾,大会提供了一些创新模式和前沿实践案例。
作为高负荷企业的代表,旭阳集团副总裁杨路介绍了自己在工业降碳领域的观察和思考,认为绿电直连是化工行业零碳转型的重要路径。他还提示,除了降本增绿,从出口角度来讲,绿电直连能提供清晰的物理溯源,相当于企业通往全球的 " 绿色护照 "。
牧原新能源总经理母华威则介绍了农业企业的绿电直连应用,将前端自有的巨大分布式风光资源与生产负荷直接结合,实现新能源就地消纳,降低用能成本并保障稳定的电力供应。
远景方面则介绍称,公司的赤峰零碳氢能产业园已依托 AI 电力系统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绿色氢氨产业基地。其产出的绿色氢氨在全球范围内成本最低。项目通过全生命周期的智能规划与动态调控,塑造了风光储与工业负荷深度融合的生态,真正实现了 100% 绿电直连。
张雷也强调了 AI 电力系统、物理人工智能将更好地助力全球清洁能源转型。" 未来 30 年将形成的绿色碳中和能源系统,是 AI 最重要的实验场所,也是 AI 发挥作用的最大平台。" 他表示。
通过视频连线参与大会的国际能源转型委员会主席阿代尔 · 特纳也表示,自己相信未来的能源系统能够以近乎零边际成本、且不影响环境的形式满足全球大部分能源需求。
美国依然领跑,但中国有望引领浪潮
说到 AI、大模型,虽然是全球瞩目的焦点,但近来国别间的竞争与差异也愈发引起关注。
美国一直领跑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而中国显然是最有力的竞争者之一,尤其在今年 DeepSeek、国产芯片替代等接连引发关注的背景下。
而人工智能与物理世界的相遇,同样为中美企业家所共同关注。"AI 教母 " 李飞飞近期的刷屏长文就谈及,当前的 AI 缺乏对物理世界的真实经验,下一代 AI 需发展能理解、推理并生成符合物理规律的复杂世界的 " 世界模型 "。英伟达 CEO 黄仁勋也曾多次谈及物理 AI,认为这将是继 AI 推理后的下一波浪潮,能将计算的力量从信息世界带入价值百万亿美元的物理产业。
远景能源高级副总裁、新电网产品平台总裁黄志勇谈及相关话题时表示,英伟达 " 很牛 ",先搞定语言大模型,还计划重构通信行业的基站模型,这实际上就相当于渗透到物理世界了。而且英伟达在汽车行业也有深入布局,很可能成为该领域的颠覆力量。他表示,远景的野心目前没有铺得那么大,就一门心思想把能源大模型做好,在这个垂类做到最好。
而就是在这个垂类,中国很可能引领新一波的浪潮。张雷此前就曾表示,美国的 AI 更偏向于消费测,而在物理人工智能、能源大模型方面,并没有足够多的工业化场景和复杂能源系统来提供海量数据,在风机、储能等新能源制造方面也缺少实践,而拥有丰富应用场景和产业数据的中国,很可能在这个赛道实现全球领先。
在大会中,张雷也披露,远景赤峰零碳氢能产业园提供了 " 前所未有的大模型训练场景 ",是 AI 电力系统模型训练的 " 最强基座 ",并认为 " 这里将孕育全球最领先的物理人工智能和 AI 电力系统。"
谈及相关话题时,黄志勇也直言,在电力、新能源、绿电领域,美国落后于中国。缺少中国技术、产业链的支持,目前大家都在讨论的 AIDC 等新业态都很难推进。他还提到," 未来 AI 的竞争是芯片的竞争,也是电力的竞争,中国目前可能在芯片领域慢一点,但在电力供应上绝对是遥遥领先的。" 尤其考虑到应对气候危机的急迫性,中国占据绝对优势的风电、光伏、储能等新能源的竞争力和重要性就愈发凸显。
" 如果我们审视全球发展的根本趋势,会发现世界各地正在经历一场不可阻挡的深刻能源转型。而中国,正引领着这场以电气化和电力生产脱碳为核心的全球能源转型。" 阿代尔 · 特纳表示。(作者|胡珈萌,编辑|蔡鹏程)
更多对全球市场、跨国公司和中国经济的深度分析与独家洞察,欢迎访问 Barron's 巴伦中文网官方网站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