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位 9小时前
雷军下铺的兄弟,创业家务机器人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离开小米两年后,雷军下铺的兄弟、小米原副总裁崔宝秋,创业家务机器人。

这位曾在小米内部挂帅技术委员会的 " 教父 " 级人物,正式将他的人生下半场押注在了具身智能这一最火热的赛道。

这不仅是一个资深技术高管的再出发,也标志着他的技术蓝图,从 " 连接万物 " 进化到了 " 改造物理世界 "。

这一次,他不再是为 "AI 大脑 " 搭建平台,而是要亲手为 AI 造出一个能走进千家万户的 " 身体 "。

小米 " 技术教父 " 投身机器人洪流

告别了小米的庞大体系,崔宝秋选择了一条更艰难,但也更自由的道路。

但他并非孤军奋战,据传,在消息公布之前,他已与多家顶级 VC 进行了深入接洽,并且 " 融资洽谈进展顺利 "

这个选择也并非突兀,早在小米期间,崔宝秋就是 "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战略最坚定的推动者。他曾说,AIoT 是小米的第一战略。但彼时的 AIoT,更多是智能音箱、摄像头、扫地机等 " 点 " 的连接。

崔宝秋显然不满足于此。他想要的,或许是一个能将所有 " 点 " 串联起来,一个真正能思考、能移动、能与人交互的 "AIoT 终极形态 "。家庭服务机器人,正是这个答案。

那个曾在小米内部推动技术变革的 " 教父 ",如今选择亲自下场,试图将他心中 "CBA"(云计算 - 大数据 - 人工智能)与 "AIoT" 的蓝图,浓缩到一个能够走进千家万户的智能躯体之中。

然而,投身机器人,并不是他离开小米后的第一站。

时间倒回至 2023 年。在离开小米后,他似乎进入了一段 " 静默期 ",没有立刻投身火热的大模型浪潮。直到新动向披露——出任国内 RISC-V 芯片公司进迭时空(Spacemit)的首席技术顾问。

这个选择在当时看来耐人寻味。他选择了一个更底层、更硬核,也更需要耐心的领域——芯片。

这与他长久以来信奉的 " 开源精神 " 不无关系,而 RISC-V 正是开源指令集架构的代表。

再到此番机器人创业,这位昔日雷军下铺的兄弟,已然开启了他的人生下半场。

雷军下铺的兄弟

小米十周年官方传记《一往无前》记载,崔宝秋是雷军在武大时的下铺兄弟

2012 年,他应雷军之邀回国加入小米,之后历任小米首席架构师、人工智能与云平台副总裁、小米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集团学习发展部负责人。

他组建了小米人工智能与云平台团队,包括搭建了小米第一真正意义上的机器学习平台,推动了小米的云计算 - 大数据 - 人工智能技术路线。

从早期的搜索与推荐系统在小米电商、金融上的应用,到 2016 年开始深度学习技术在各种产品落地,背后都有他的身影。

武大时期,在宿舍的 " 卧谈会 " 当中,他们谈论的,正是几十年后将席卷全球的黑科技。

一次,两人因为一个问题针锋相对,甚至打了一个赌

崔宝秋认为,计算机处理自然语言的能力还太初级,让机器写作是天方谭

而上铺的雷军,却提出了一个极具前瞻性的观点——只要语料库足够庞大,计算机就能从 " 库 " 里抓取、拼接、组合,最终 " 写 " 出文章。

这不仅是一场宿舍的赌局,更像一个预言。它为两人未来几十年的交集,埋下了一个深刻的伏笔。

毕业后,两人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雷军留在中国,从金山 " 劳模 " 一路打拼;而崔宝秋则远赴美国,一头扎进了技术的最前沿。

在硅谷,崔宝秋先是在 IBM 负责数据库研发,接着在雅虎打磨搜索引擎,最后在 LinkedIn 依旧负责研究搜索系统。

道路的不同并未让这两位昔日同窗的联系中断,毕业后,只要雷军去美国,两人就经常见面。

2007 年金山上市,雷军在美国路演,深夜时分,他还在洛杉矶一家酒店的大堂,和崔宝秋聊得热火朝天。雷军在为他的未来招兵买马,而崔宝秋,正是他心中那个能为帝国打下技术地基的人。

2012 年,小米的手机业务初露锋芒,正急需一位顶尖的技术领军人来夯实地基。雷军正式向崔宝秋发出了邀请。

他从零开始,组建了小米的人工智能与云平台团队,并一手推动了小米的 " 云计算 - 大数据 - 人工智能 " 技术路线。

后来,小米正式启动 "All in AI" 战略,将人工智能确立为未来发展的核心方向。崔宝秋在多个场合公开表示,小米在 AI 上投入再多也不为过

2017 年,小米 AI 的重要成果——小爱同学随小米 AI 音箱正式发布。

这为三十年前那场 " 机器能否写作 " 的赌局写下了关键注脚——三十年前,崔宝秋赌机器 " 不能写 ";三十年后,他亲手造出了一个能 " 听说读写 " 的 AI 助手

然而,就在小米的技术版图高歌猛进时,一场危机悄然而至。

2018 年第四季度,国内智能手机市场风云突变。IDC 数据显示,华为、OPPO、vivo 等国产品牌均在增长,但小米却在经历了高速增长后,出货量严重下滑。

这场寒冬让雷军彻底警醒。他意识到,仅靠商业模式和性价比不足以行稳致远。在内部会议上,雷军抛出了那句振聋发聩的判断——

" 技术,事关小米生死存亡。"

必须有人来统领全局,必须有人来啃 " 硬核科技 " 这块硬骨头。

2019 年 2 月,小米正式成立集团技术委员会。崔宝秋挂帅,出任第一届主席。

这是雷军在危机时刻,交予这位 " 下铺兄弟 " 的最重信赖。他的职责,是为小米规划未来的技术方向、预研前沿技术、建立技术文化。

上任后,崔宝秋立刻发起了一项在内部影响深远的活动——" 百万美元技术大奖 "。他要用最直接的方式,在小米内部 " 让工程师成为最耀眼的明星 ",对外则树立小米 " 技术立业 " 的形象。

后来,随着小米开启 " 造车 " 这一更宏大的征程,集团的技术重心与组织架构也随之调整。2021 年,崔宝秋转任新成立的集团学习发展部,开始专注于为小米培养更多技术人才。

2022 年底,在加入小米整整十年后,崔宝秋因个人原因正式离职。

他用十年时间,帮雷军造出了实现当年 " 赌局 " 的工具,也为小米打完了那场 " 技术生死存亡 " 的关键战役。

大厂创业者逐鹿具身智能

崔宝秋的选择并非个案,而是代表了当前科技圈最显著的趋势之一——为 AI 造 " 体 "

近一两年,特别是进入 2024-2025 年,随着大模型技术趋于成熟,纯粹的软件和算法已不足以释放 AI 的全部潜力,AI 需要一个 " 身体 " 去感知和改造物理世界。

" 具身智能 " 和机器人赛道,因此成为了承接这波 AI 浪潮的 " 下半场 "。

在这股浪潮中,不乏星光熠熠的具有大厂背景的人物。

例如,前华为 " 天才少年 "稚晖君(彭志辉)在 2023 年创立的智元机器人,聚焦通用人形机器人,甫一亮相便获得了高瓴、红杉、比亚迪等顶级资本的重注。

就在崔宝秋创业消息曝光的几天前,前地平线副总裁张玉峰也官宣了其新项目——无界动力,同样主打通用具身智能,瞄准工业与商业服务,并迅速斩获了红杉、高瓴等机构的 3 亿元天使融资。

不难理解,这群人正是过去十年里,在 " 大厂 " 中负责搭建 "AI 大脑 " 的核心力量。如今,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 " 出走 ",是想亲手为这个 " 大脑 " 造出一个能跑、能看、能动的 " 身体 "。

他们凭借在 AI、大数据和工程化领域的深厚积累,成为了资本追逐的绝对焦点,但也让这条赛道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火药味与高期待。

参考链接:

https://www.leiphone.com/category/robot/E2vB7zupLYJyooAD.html

一键三连「点赞」「转发」「小心心」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

—    —

  年度科技风向标「2025 人工智能年度榜单」申报即将于 11 月 17 日截止点击了解详情

❤️‍   企业、产品、人物 3 大维度,共设立了 5 类奖项,最后时刻一起冲刺 

一键关注 点亮星标

科技前沿进展每日见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小米 雷军 机器人 aiot 人工智能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