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新闻 | 湖北 昨天
人工智能领域,武汉顶尖科学家数量全球第6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近日,北京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全球城市人才黏性指数报告 2025》。在人工智能领域高产出、高被引科学家数量中,武汉排名全球第 6。

这份报告对全球 125 个城市进行评估,基于 Dimensions 数据库,根据论文发表数量、被引用次数、论文篇均引用量等指标,筛选出了人工智能领域高产出、高被引科学家。科学家数量排名前十的城市为:北京(54 人)、香港(22 人)、伦敦(21 人)、上海(19 人)、成都(19 人)、武汉(17 人)、西安(16 人)、新加坡(16 人)、广州(15 人)、长沙(15 人)。

2024 年人工智能领域高产出高被引科学家数量排名前 20 的城市。

报告还认为城市人才黏性与人工智能科技表现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那么,什么是城市人才黏性?两者又有何关联?

北京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政策理论部副部长、《全球城市人才黏性指数报告》执行负责人李重达介绍,以往的人才观念,是把人才作为资源要素进行配置,强调的是城市对人才的吸引作用,而城市人才黏性,强调的是人才对城市形成的归属感,城市不仅要把人才吸引来,还要为人才提供服务保障留住他们。" 这背后是城市管理者、政策制定者对人才观念的变革,把人才从过去的资源要素配置转化为通过改善人才发展生态,让人才留在城市。"

今年是这份报告首次进行人工智能领域城市排名。李重达说,人工智能技术在近年发生突破性变革,技术的进步是由顶尖科技人才引领带动的,这些高层次人才分布在哪些城市,就会带动所在城市进行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结合全球城市人才黏性指数 2025 年综合排名结果,全球排名前 30 的城市,创造了约 40% 人工智能科技成果。

2024 年人工智能部分子领域发表论文数排名前 10 的城市及论文发表数量。

如何界定人工智能领域顶尖科学家 ?" 一个是产出高,另一个是引用高。" 李重达解释,产出的科研成果数量高固然重要,但如果没人关注,就只是一个普通成果,如果被引用量高,说明这项成果是有代表性、有含金量的。

武汉的 17 位人工智能领域高产出、高被引科学家,分布在华中科技大学(8 位)、武汉大学(2 位)、武汉理工大学(2 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 位)、华中师范大学(2 位)、湖北大学(1 位)等。比如,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伍冬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脑机接口、机器学习、智慧医疗、情感计算;来自武汉大学的王峰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优化与机器学习、金融信息处理。

" 通过排名和数量可以看到,除了第一名北京优势突出,其他城市彼此差距不大,这也意味着各个城市竞争激烈。" 李重达说。

在人工智能这个硬核赛道,武汉有勇闯的决心和魄力。

目前,武汉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保持年均 30% 的增速,即将破千亿元,1000 余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集聚在武汉。

11 月 4 日,光谷中央生态大走廊,人形机器人沿着步道奔跑。张希祉 摄

在 2025 福布斯中国人工智能科技企业 TOP50 评选中,紫东太初、声通科技、数传集团、兰丁股份等 9 家武汉企业上榜,居全国第四,仅次于上海、北京和深圳。

不久前,武汉 " 人工智能 + 制造 " 落子,武汉成为全国首批系统性布局制造业全链条人工智能融合的城市。

" 人工智能 +" 也为年轻创业者铺就了广袤的创新场域。在武汉人工智能产业链里,中游技术研发与下游场景应用企业增速最快,这些领域恰是 35 岁以下创业者的主场。

" 人工智能不仅是技术创新,依托它能够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创造更多新兴就业岗位,吸引更多人才。" 李重达说,人才为什么想留在一座城市,除了城市给予的政策优惠和服务保障,更重要的是城市提供干事创业的平台,让人才在这个平台上发挥自身价值,人工智能无疑提供了这样的舞台。

在日趋激烈的城市竞争中,武汉要做的还有不少。从这份报告可以看到,武汉的科研平台和人才资源是丰富的,但新兴产业与头部城市相比还有差距,这意味着科学人员产出的科研成果,没有很好地成为企业的生产力。另一方面,武汉要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这也意味着武汉要进一步进行产业升级。

来源:长江日报

相关标签

人工智能 武汉 李重 北京 武汉大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