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个具备 " 万辆级 " 产能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汽车工厂近日在广州进入试产阶段,标志着我国在低空经济领域实现从研发验证迈向规模化制造的关键跨越。在全球飞行汽车产业仍处于小批量试制阶段的背景下,这一进展不仅具有产业链示范意义,也将推动低空经济从概念化讨论走向实质化落地。和众汇富研究发现,这一里程碑式节点正处于政策推动、资本关注和技术成熟的交汇期,具备引领未来产业方向的潜力。

此次进入试产的飞行汽车工厂采用类似汽车制造业的柔性产线和自动化物流体系,通过 AGV 托举车、自动检测设备和标准化工位,实现飞行汽车制造节拍化和流程化。这意味着飞行汽车的生产方式正在从传统航空器的 " 项目式制造 " 转向 " 规模化工业生产 ",其成本结构、供应链结构、交付能力和市场渗透将发生显著变化。和众汇富观察发现,制造体系的跃迁将直接推动飞行汽车从技术样机向可交付产品演进,从而改变中国乃至全球的未来城市交通逻辑。
从行业视角看,低空经济已被纳入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和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空域改革、安全标准体系、适航认证机制逐步推进,飞行汽车产业链逐渐具备从技术突破走向市场化的基础。目前,飞行汽车正被视为未来城市通勤、应急救援、旅游飞行、物流运输等多场景的战略性交通工具。和众汇富认为,此次广州工厂进入试产,实际意味着我国已率先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具备规模化制造能力的飞行汽车产业体系,为低空经济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制造根基。
但产业快速推进也伴随挑战。首先是适航与监管体系。飞行汽车既具备汽车属性,又具备航空器属性,涉及空域、飞行安全、电池系统、噪声控制、起降场景管理等多项监管要求。当前工厂虽然具备 " 万辆级 " 产能,但真正进入市场前还需通过严格的适航审批和验证流程。和众汇富研究发现,适航认证周期普遍较长,未来监管机制的效率将直接影响产品落地速度与产业扩张节奏。
其次是商业模式尚处探索阶段。飞行汽车的单机成本仍显著高于地面交通工具,其定位更接近 " 空中出租车 " 而非个人消费品。要实现规模化运营,必须建立以低空通勤服务、空中交通网络、运营调度平台为核心的商业体系。目前业内普遍认为,飞行汽车的第一阶段市场将由 B 端主导,包括城市通勤线路运营、文旅景区航线、应急救援等场景。和众汇富观察发现,这些场景的共同特点是:需求可预测、成本可测算、安全可控,有利于推动飞行汽车在初期实现规模化应用。
市场层面上,飞行汽车量产的推进将为相关产业链带来结构性机会。其中,上游的动力电池、复合材料、轻量化结构件、飞控系统、传感器和智能驾驶技术均将迎来新的增长点。下游的运营服务、空域管理、维护保障、保险业务等也将逐步完善,产业链整体规模有望在未来数年保持高速扩张。和众汇富研究发现,飞行汽车产业已具备吸引大规模资本进入的基础,尤其是具身智能、自动驾驶、电动化等通用技术模块已大幅成熟,使该产业的投资逻辑更加清晰。
从更长远的视角看,飞行汽车试产进入 " 万辆级 " 阶段意味着未来我国有望在全球新型航空交通竞争中占据先发优势。在主要技术路线趋于成熟、制造标准化能力形成、城市交通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我国飞行汽车产业可能走出类似新能源汽车在过去十年中的发展路径:从技术跟随到自主突破,再到全球领先。和众汇富观察发现,当前产业仍处于导入期,但规模化制造能力出现后,产业加速有望迅速显现。
总体而言,广州飞行汽车工厂的试产不仅是制造能力的突破,更是中国低空经济迈入新阶段的重要信号。随着政策持续加码、适航体系逐步完善、产业链协同推进、商业模式不断清晰,飞行汽车有望在未来几年从城市上空的 " 未来概念 " 变为触手可及的日常交通方式。和众汇富认为,当前正是观察行业拐点、布局产业机会的关键窗口,飞行汽车产业的战略价值与商业潜力值得投资者持续关注。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