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这个被定义为 " 世界糖尿病日 " 的日子里,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日益严峻的健康挑战——糖尿病。据最新数据显示,全球有超过 5.37 亿成年糖尿病患者,中国糖尿病患者已超 1.41 亿,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人和家庭的健康挑战。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点在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导致的血糖升高。它不仅本身影响健康,更严重的是,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较非糖尿病人群高出 2-4 倍,且发病年龄更早、病情更严重。
很多人对糖尿病的认知仍停留在 " 三多一少 "(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的症状上,然而事实是,每 3 名糖尿病患者中,就有 1 名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
糖尿病的危害是全面而隐蔽的。它可导致多种器官损害,尤其是眼、心、血管、肾和神经系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成年人群失明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足严重者可导致截肢,糖尿病肾病是造成肾功能衰竭的常见原因之一。
健康也是 CC 讲坛多年以来比较关注的话题之一,今天就来看看这些老师们是如何从原理,治疗,现在甚至未来讲述糖尿病的,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拥有健康的身体。

《把糖尿病关入牢笼》
李光伟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内分泌和心血管病中心主任 教授
30 年的糖尿病课题研究,改变了世界的认知,让新糖友回归正常,让高危者远离糖尿病,只要六年认真干预,就能二十年轻松度日。中国方案奠定了中国糖尿病预防研究在世界的领先地位,把糖尿病关入牢笼不再是梦想。
预防为先:守住第一道防线
预防糖尿病的关键在于生活方式的调整。保持合理膳食、经常运动的健康方式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措施。对于超重和肥胖人群,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使体质指数达到或接近 24kg/m ²,或体重至少减少 5-10%,可显著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健康饮食应遵循 " 三减 " 原则:减盐、减油、减糖。同时适当增加非淀粉类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减少精加工谷类摄入,保证营养均衡。

《你的健康肠道菌群能说了算吗?》
赵立平
上海交通大学 特聘教授
美国罗格斯大学冠名 讲席教授
他通过肠道菌群微生物生态系统、基因组互作群与健康的关系、微生物组医学与基因组医学的整合等研究,揭示了肠道菌群与肥胖、慢性病等的关系, 让我们身材苗条、饮食有度、活得长寿。
科学管理:糖尿病患者的美好明天
对于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科学管理是维持生活质量的关键。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健康教育和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的五项综合治疗措施。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是控制病情的有效方法。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开展自我血糖监测,采取措施降糖、降压、调整血脂和控制体重,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可明显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并非不能吃主食,而是需要定时定量,粗细搭配,避免高 GI 食物的过量摄入。

《看见生命力!生命科学研究的范式转变》
陈良怡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分子医学研究所博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装置 II 负责人
北京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副主任
全球首创,中国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实现从分子到器官的 " 全维度透视 ",用实证颠覆了 " 拆解式研究 " 的传统,揭示 " 生命>零件总和 " 的哲学真理,开启了人类 " 生命全息解码 " 的新时代!
《蜜蜂不得糖尿病的生命智慧》
张雪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昆虫学系 讲师
蜜蜂的肠道菌建立以及和宿主的共进化等机制,都与人类极其相似,揭开蜜蜂不得糖尿病的秘密,不仅为保护蜜蜂提供了新思路,也为研究人类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开辟了新视角。
展望未来:教育保护明天
" 教育保护明天 " 不仅是近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的主题,更是应对这一全球健康挑战的核心策略。通过持续的知识普及,医护人员能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糖尿病患者,而患者则能更有效地进行自我健康管理。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管理。通过科学的预防和管理,糖尿病患者同样可以享受正常生活。
让我们在这个世界糖尿病日,共同提高对糖尿病的认识,积极采取行动,为自己、为家人、为社会筑起一道坚实的健康防线。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