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瑞网 昨天
艾瑞:2025双11电商消费观察报告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导语:2025 年双 11 已进入第十七个年头,各大电商平台在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增长后,正迎来一场深刻的变革。

2025 年双 11已进入第十七个年头,各大电商平台在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增长后,正迎来一场深刻的变革。今年的双 11 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特征:促销周期被大幅拉长,从传统的 " 光棍节 " 单日狂欢演变为长达一个月的购物马拉松;玩法全面简化," 不再凑单 " 成为行业共识,各大平台纷纷推出 " 一件直降 "、" 官方立减 " 等简洁明了的优惠方式;竞争格局日趋多元化,除了传统的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三强鼎立,抖音商城、小红书等新兴平台正以独特的商业模式快速崛起。

2025 年双 11 市场规模稳增提质,平台竞争多元分化

全网销售额破万亿增速放缓,质效双升成核心增长亮点

2025 年双 11 的市场规模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截至 11 月 11 日,艾瑞咨询电商监测数据显示,双 11 期间测算全网零售额近 1.8 万亿元,同比增长超 10%。这一数字相比 2009 年首届双 11 的 5200 万元,15 年间增长了约 3.5 万倍,充分展现了中国电商市场的巨大潜力和活力。

从增长趋势来看,2025 年双 11 呈现出几个显著特点:

首先是增速放缓但质量提升。虽然 10% 的增长率相比早期动辄 100% 以上的增速有所下降,但这反映出市场正从高速增长期进入成熟期。更重要的是,这种增长背后是消费结构的优化和消费品质的提升。

其次是促销周期拉长带来的销售分散化。2025 年各大平台的促销周期普遍在 30 天以上,其中京东的周期最长,达到 37 天。这种 " 马拉松式 " 的促销模式使得销售高峰不再集中在 11 月 11 日当天,而是分散在整个促销期内,有效缓解了物流压力,提升了用户体验。

第三是平台发展模式呈现差异化亮点。淘天以淘宝闪购为核心新抓手,精准对接消费者即时性、高性价比购物需求,凭借丰富的爆品供给与高效转化链路,战报显示其单量实现显著增长;京东依托超级供应链优势,深化线上线下协同布局,通过仓储物流一体化、门店与电商渠道互通等举措,既提升了履约效率与用户体验,更实现了行业首位的增速;拼多多则聚焦极致性价比与产业带直连,以 C2M 模式打通农产品上行与工厂直供链路,叠加百亿补贴与社交拼团玩法,持续巩固下沉市场优势的同时,推动刚需品类销量稳步攀升,各平台均依托自身核心基因,走出了差异化竞争路径。

平台整体市场份额稳定,细分品类与用户群体争夺趋于白热化

艾瑞数据显示:2025 双 11,淘天以 39% 的占比排名首位,服饰品类优势明显;京东以 25% 占比排名第二,整体份额持续提升,并在 3C 数码、家用电器等行业占比份额持续位居首位,优势难以撼动;抖音以 14% 的占比体现直播与货架业务的协同增长;拼多多以 8% 的占比在低价市场、农产品领域维持渗透。

用户增长层面,各平台也呈现差异化扩张态势。根据 CTR 星汉移动用户分析系统监测,2025 年双 11 期间,天猫、淘宝、京东、拼多多、抖音五大典型电商 APP 累计活跃用户数较 2024 年同期普遍增长。其中京东表现最为突出,累计用户同比增幅达 24.7%。

整体而言,双 11 已从 " 规模狂欢 " 转向 " 生态与细分能力的综合较量 ",头部平台巩固基本盘,新兴平台在差异化赛道抢占增量,行业马太效应与细分机会并存,未来竞争将更聚焦全链路用户体验与生态边界拓展。

2025 年双 11 消费行为转向理性,品类竞争分化、新兴消费趋势崛起

品类竞争呈差异化格局

在不同品类中,各平台的市场地位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化特征:

3C 数码品类:京东线上销售占比超 6 成,行业竞争加剧

京东在 3C 数码线上销售额占比达 60%,凭借其在正品保障、售后服务、物流速度等方面的优势,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拼多多及天猫虽然份额不及京东但在营销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抖音等平台在该品类的份额相对较小但增长较快。

家电品类:京东占比居行业首位,大小家电占比分别超 6 成和 4 成

京东在家电品类继续保持领先地位,特别是在大家电和高端家电方面优势明显。天猫凭借品牌资源和营销能力占据一定份额。抖音、拼多多等平台在小家电和生活电器方面增长较快。

服饰品类:京东取得突破,增速行业领先

淘宝 / 天猫在服饰品类的占比居行业首位,同时增速达 16%,整体表现稳健;抖音依托内容电商的独特优势,同步实现 21% 的增速,持续巩固市场份额;京东则在服饰品类取得新的突破,销售额增速攀升至 30%,大幅跑赢行业平均水平。

日用百货:京东、拼多多、抖音增速排名前三

京东日用百货双 11 同比增速 29%,凭供应链与品质信任领跑行业;拼多多以低价策略 + 下沉市场渗透构建差异化优势;抖音电商靠 " 内容 + 货架 " 双轮驱动,借种草场景创新与直接优惠,在日用百货品类稳步拓展、增长亮眼,赛道呈现多元向好的竞争格局。

智能化等五大新兴消费趋势崛起,推动市场需求结构升级

通过对 2025 年双 11 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新兴消费趋势:

这些趋势不仅折射出消费者需求的迭代,更彰显了行业创新与市场生态的进化:智能化消费成主流,AI 深度渗透家电与数码领域,智能设备销量激增;健康消费持续升温,健康空调、净水设备、保健品等成交大幅增长;情绪价值驱动潮玩、国潮服饰、非遗文创等新兴品类销量提升;个性化定制需求增长,Z 世代推动 C2M 模式普及,消费者追求专属化产品;即时零售消费成增长新势力,生鲜果蔬、日用百货等借由 " 线上下单、30 分钟配送 " 模式快速渗透市场,消费者对即时性、便利性的需求推动该行业规模大幅扩张。

2025 年双 11 平台以 AI、营销、体验三重创新,推动电商行业高质量发展

AI 全面渗透的双 11

2025 年双 11 期间,各大平台在 AI 方面的投入和应用达到了新高度:

2025 年双 11,AI 技术在商家运营选品营销、用户消费决策及物流履约全链路多场景深度渗透,凭借数据驱动的精准性助力商家大幅降本提效,同时为消费者打造更流畅的购物体验,不仅彰显电商行业智能化竞争新高度,更以全链路数智化实践重塑运营逻辑,清晰勾勒出行业未来发展的核心趋势。

营销方式上玩法简化,直降获好评、直播多创新的双 11

2025 年双 11 期间,营销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

2025 年双 11 营销变革聚焦 " 用户体验优化 + 运营效率提升 " 双核心,平台玩法彻底告别复杂凑单,全面转向 " 极简直降 " 的透明化模式;直播赛道创新迭出,京东比价直播以 " 全网价格透明化 " 强势突围;社交营销、跨界合作多元协同,技术赋能下的全链路营销创新,正深度重塑消费者决策路径与品牌增长逻辑的双向价值链路。

用户体验全链路优化的双 11

各大平台在 2025 年双 11 期间都将提升用户体验作为核心目标:

2025 年双 11 各平台从界面、服务、物流到客服全链路发力,以极简设计、权益保障、时效升级、智能响应重塑用户体验,将 " 以用户为中心 " 的理念落地为消费全流程的可感知优化,既提升了用户满意度,也为平台增长筑牢根基。

而这些全链路服务的优化成效,在用户对暖心服务的实际感知中得到了精准印证:根据每日经济新闻《双 11 收官消费满意度调研》数据,物流履约成为用户信任的核心基石——高达 57.1% 的消费者将 "京东快递物流稳定有保障,大促期间服务质量不打折 " 列为最暖心服务,另有 54.5% 的消费者对 " 京东快递小哥送货上门、态度贴心 " 的场景印象深刻。除此之外,会员专属权益(如京东 PLUS 会员价保)以 48.8% 的好评占比获得近半数消费者认可,"180 天只换不修 " 等售后保障服务也让 32.6% 的消费者倍感安心。这种 " 物流履约 + 会员权益 + 售后保障 " 的服务组合,从购物全周期为消费者构筑起 " 无忧购物 " 的心理安全网,进一步夯实了平台的用户信任护城河。

从这些服务细节中,我们能清晰窥见中国电商行业的进化轨迹——它不再仅以促销规模论英雄,而是通过全链路体验升级、用户信任深度构建,完成了从 " 流量驱动 " 到 " 价值驱动 " 的关键跨越。这种转变,正是行业从野蛮生长迈入成熟发展阶段的生动缩影,也为我们理解电商未来的发展逻辑提供了绝佳样本。

2025 年双 11,不仅是一场购物狂欢,更是中国电商行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行业正式从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增长,转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精细化发展阶段。在此进程中,唯有顺应趋势、勇于创新且注重用户价值的企业,方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而整个行业也将在良性迭代中实现更高质量的跃迁。

展望未来,中国电商行业的发展空间依然广阔。技术迭代的持续赋能、消费需求的多元升级、商业模式的创新突破,将持续为行业注入活力。我们有理由相信,下一个十年,电商行业将在数智化、生态化的浪潮中书写更精彩的篇章。

双 11 的故事仍在续写,让我们共同期待电商行业下一个十年的璀璨新篇!

法律声明:

艾瑞承诺在数据收集、处理及发布过程中保持客观和中立的立场。数据的最终解释权归艾瑞所有。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艾瑞网立场)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双11 京东 拼多多 淘宝 用户体验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