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港 A 股剧烈调整,上证指数冲高回落收跌 0.97%,失守 4000 点,创业板指跌 2.82%。算力、半导体产业链领跌。港股三大指数集体下挫,恒生科技指数尾盘一度大跌至 3.1%,最终大幅收跌 2.83%,恒生指数、国企指数分别下跌 1.85% 及 2.09%。
全周表现来看,恒生中国企业指数、恒生全周分别涨 1.4% 和 1.26%。上证指数本周微跌 0.18%,沪深 300 和中证 A500 分别跌 1.08% 和 1.04%,成长含量较高的科创板 50、创业板指领跌,全周分别跌 3.8%、3%。

格隆汇 2025 年 " 全球视野,下注中国 " 十大核心 ETF 最新表现出炉,组合本周小幅回撤 0.325%,年内涨幅仍录得 32.62%,大幅跑赢沪深 300 指数(17.62%)15 个百分点。
港股创新药 ETF 本周表现最佳,累计上涨 5.9%,年内上涨 93%。其次是标普 500ETF,本周上涨 2.68%。A500ETF 基金 ( 512050 ) 本周小幅回撤 1.02%,年内上涨 23%。

1、A500ETF 基金 ( 512050 ) 近 20 日 " 吸金 "27 亿元
A500ETF 基金 ( 512050 ) 本周小幅回撤 1.02%,但本周前四日合计净流入 2.36 亿元,近 20 日 " 吸金 "27.07 亿元。

"924" 至今(11 月 12 日),ETF 市场净流入额高达 1.17 万亿元,其中 A500ETF 基金 ( 512050 ) 跟踪的中证 A500 指数最受资金青睐,累计净流入了 1014 亿元。
背后资金青睐的背后得抑郁中证 A500 指数创新的编制方法:
1、行业均衡,规避轮动风险:指数采用 " 行业中性 " 的编制方法,其行业分布与 A 股整体市场结构高度接近。这意味着它不会在某个特定行业上过度暴露,有效规避了在市场风格快速切换时 " 赚了指数不赚钱 " 的困境,更适合在当前震荡市中作为均衡配置的压舱石。
2、聚焦新质生产力,把握时代机遇:指数显著超配了电子、电力设备(新能源)、计算机、医药生物等代表中国产业升级方向的新兴行业,同时低配了金融等传统行业。这使得它含 " 新 " 量十足,更能代表中国经济的未来,成为分享新质生产力发展红利的理想工具
3、龙头荟萃,质量与成长兼备:指数选股不唯 " 总市值 " 论,而是深入每个细分行业挑选真正的龙头公司。这些公司基本盘稳固,盈利能力(ROE)与沪深 300 成分股相当,但平均市值更小,展现出更强的成长弹性
4、此外,编制规则中内置了 ESG 负面剔除机制,相当于为成份股质量增加了一道 " 滤网 ",更符合外资、险资等机构投资者的审美。
A500ETF 基金 ( 512050 ) 是交易最火爆的中证 A500ETF,截至 11 月 14 日,年内日均成交额为 41.08 亿元,且产品的管理费率 + 托管费率合计为 "0.2%/ 年 ",成本处于市场最低档。
2. 港股创新药 ETF 本周领涨,累计上涨 5.9%
港股创新药 ETF 本周表现最佳,累计上涨 5.9%,年内上涨 93%。

基本面的强劲表现是本次创新药板块反弹最坚实的根基。
创新药板块展现出 " 高增长、减亏损 " 的积极态势,例如百济神州第三季度营收 100.77 亿元,同比增长 41.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6.89 亿元,同比扭亏为盈。前三季度营收 275.95 亿元,同比增长 44.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11.39 亿元,同比扭亏为盈。。这标志着部分创新药企正从长期的 " 烧钱研发 " 阶段,逐步迈入 " 商业化收获期 "
" 出海 " 驱动价值重估:国产创新药 " 出海 "(对外授权,License-out)在 2025 年呈现井喷之势,截至 10 月交易总额已突破千亿美元,远超 2024 年全年。大额授权交易不仅带来巨额首付款,直接增厚企业业绩,更关键的是,这证明了国产创新药的全球竞争力和临床价值,推动板块迎来系统性价值重估。
业内指出,在政策支持、业绩兑现、出海加速三重驱动下,创新药板块基本面持续改善,中长期配置价值显著。 政策端突破:2025 年国家医保谈判首次引入 " 商保创新药目录 ",为高价创新药开辟全新支付渠道。该目录将于 12 月初发布,2026 年 1 月正式实施,有望显著改善药企现金流,优化创新药支付生态。
3. 标普 500ETF 本周涨 2.66%
标普 500ETF 本周涨 2.66%,年内涨幅扩大至 13.23%。

支撑美股的两大核心逻辑——流动性与利率预期同时出现巨震,触发了本轮下跌。
首先,流动性短缺出现迅速恶化。
美国政府停摆长达 44 天,本应通过财政支出进入市场的资金完全被冻结,市场缺口不断扩大。同时,美债发行量在短期内提升,从市场直接抽走大量现金,使银行体系准备金持续下降。
对于高度依赖低成本融资的美股而言,这等于把市场的 " 氧气 " 抽掉了一部分。若准备金降至过低水平,可能引发被动去杠杆甚至强制平仓,进而冲击美国国债市场,而美债又是全球金融体系的定价锚。
美国银行最新数据显示,对冲基金和其他机构成为股票和 ETF 的最大净卖方,今年已净卖出超 670 亿美元美股,边撤边砍,让流动性压力进一步放大。
虽有利好——美联储宣布自 12 月 1 日起停止进一步缩表(QT),美国财政部也计划减少国库券发行,美国政府恢复运转后,停留在财政账户的现金会重新流入市场。
这意味着短期资金紧张将在未来几周逐步缓解。不过市场要熬过 12 月到来之前的 " 真空期 ",波动仍难避免。特别是年底美国的银行会为压缩资产负债表而减少回购市场活动,可能再次制造资金紧张。
第二重压力来自利率预期的突变。联储内部鹰鸽分歧罕见升级。波士顿联储主席 Collins 甚至表示继续维持高利率更为合适,短期降息需满足 " 更高门槛 "。多位地区联储官员表达类似观点,而部分鸽派仍主张更快宽松。意见分歧让市场原本稳定的降息预期迅速瓦解,降息概率在短时间内从 " 几乎确定 " 掉到 " 一半机会 "。
利率预期的反转对科技股打击尤其大。本周美国科技股连续三日下跌即源于此,AI 龙头表现疲弱,投资者因担心估值泡沫在利率不稳环境里变得更加脆弱,选择先行落袋。甚至有机构买入 1288 万美元特斯拉看跌期权,数小时获利 40%,短线空头力量进一步推动波动。
从估值数据看,美股主要指数估值均在高位,纳斯达克最新动态 PE 达到 41 倍,标普 500 则为 28.67 倍。

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巴菲特的现金储备达到 3816.7 亿美元,再创历史最高纪录,且伯克希尔已连续九个月未进行股票回购。
巴菲特发起的著名 " 百万美元赌局 " 结果印证,从长期看,绝大多数主动管理基金都无法跑赢标普 500 指数 。对缺乏时间和专业知识的普通投资者而言,试图通过选股或择时来战胜市场,成功率很低。因此,直接 " 购买市场本身 "(即标普 500 指数)并获取市场的平均回报,实际上是一种明智且务实的选择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