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财经 7小时前
东风日产N6预售10.99万元起,合资品牌补课插混能否夺回失地?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贺晴

11 月 13 日,东风日产举行技术发布会,发布了日产全球首个乘用车插混系统—— AI 云擎电混,以及插混防失速智控技术、云盾电池等。同日,日产全球首款插混轿车 N6 同步开启预售,价格区间 10.99 万 -12.19 万元,新车将于 12 月 8 日正式上市,并同步启动交付。

图片来源:时代财经摄

本次预售,东风日产 N6 推出 180 Pro、180 Max、180 Max+ 三个版本。全系标配 20 度以上电池、可实现 180 公里纯电续航。N6 首搭的 AI 云擎电混系统,实现 30% 至 80% 充电时长 17 分钟;百公里 CLTC 亏电油耗 2.79L。

电池方面,新车搭载东风日产自主研发、自主封装生产的云盾电池,通过了双倍国标等效 60 万公里振动耐久叠加六针刺测试,超过 2026 年新国标要求。

此外,东风日产推出 " 自燃包赔 " 政策。据悉,该政策不限定首任车主、不限定整车质保期内、不限定是否达到报废标准;因三电系统质量问题发生自燃,均补偿同等配置新车,无需折旧;N 系列新能源车型新老车主同享,终身有效。

智能化方面,东风日产 N6 180 Max+ 版进一步搭载高通 8775 芯片 × Momenta 飞轮大模型舱驾融合方案。其中,与 Momenta 联合开发的一段式端到端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可实现高速领航 NOA、城市记忆领航、泊车辅助功能。新车还搭载与东风日产 N7 同款的 NISSAN OS 超级车机系统,系统支持 AI 语音助手 " 小尼 " 模糊指令识别、方言免切换与主动智能推荐等功能。

在空间上,N6 车身长 4831 毫米,宽 1885 毫米, 轴距达 2815 毫米,实现 B 级尺寸;但其 10.99 万元起的预售价格较以往合资品牌 B 级车有明显下探。

此前,主流合资品牌 B 级车指导价多集中在 15 万至 20 万元区间。以东风日产旗下经典 B 级车天籁为例,其车身长 4906 毫米、宽 1850 毫米,轴距为 2825 毫米,官方指导价为 17.98 万 -23.98 万元,今年 1-10 月销量近 5 万辆。

燃油车时代,合资品牌占据 B 级车主导地位,天籁与雅阁、凯美瑞三大日系车型长期占据销量榜首。但随着自主品牌凭借新能源换道超车,让合资品牌 B 级车面临市场份额流失的挑战。如比亚迪此前通过 " 油电同价 " 战略,降低 B 级插混车型价格门槛的同时,在智能化、辅助驾驶、三电系统方面快速迭代形成对合资燃油车的技术代差。

根据易车数据,今年 1-10 月,中型车销量第一已经易主为自主品牌,比亚迪秦 L 销量 23.1 万辆位列第一。位列第二、第三的分别是帕萨特(18.78 万辆)、海豹 06(18.71 万辆)。

合资品牌亟需拿出新能源车型与比亚迪们正面竞争。

此前,东风日产推出了纯电车型 N7,售价 11.99 万 -14.99 万元。东风日产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新能源品牌总经理王骞曾在今年 8 月的成都车展上表示:" 我们一开始心里也没有底,最初我们的月销量目标只有 3000 辆。结果 4 月 27 日的发布会,(上市首日)累计订单数直接飙到 1 万辆以上。现在产能已经翻番。" 目前,东风日产 N7 累计销量已经突破 4 万辆,连续多周成为合资纯电销量第一。

东风日产 N6 诞生于与 N7 同源的、全栈自研新能源技术架构——天演架构,被东风日产称为 " 插混版 N7"。不过,近期插混车型销量增速有所放缓。根据中汽协数据,去年 1-10 月,插混车型销量为 391 万辆,同比增速达到 85%,这一增速远高于纯电车型(13%)。而今年 1-10 月,插混车型累计销量为 461 万辆,同比增长 17.8%,增速不及纯电市场(42.9%)。

这一背景下,作为日产首款插混车型,N6 以 10.99 万元起的预售价进入插混市场,能否分一杯羹有待观望。此外,截至 2027 年底,东风日产将带来 6 款全新新能源车,产品覆盖纯电、插混,未来还将推出增程车型。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副总裁、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总经理关口勋在现场表示:" ‘在中国,为中国,向全球’战略下,我们将深化 GLOCAL 模式,坚决 All in 中国。"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东风日产 ai 日产 燃油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