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岸的江门,素有 " 中国第一侨乡 " 之美誉。这座有着百年排球传统的城市,正因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排球赛事的举办而闪耀赛场。

第十五届全运会男排比赛正在江门台山举行。图片来源:十五运会网上新闻中心
当十五运会的排球赛在这座 " 中国排球之乡 " 擂响战鼓,排球的弧线划过的,是江门 100 余年的侨乡排球记忆,更是这座城市最本真的体育性格与精神底色。

20 世纪 30 年代,台山籍排球运动员参加远东运动会合影。资料图片
在江门台山的斗山镇浮石村,一座简朴的纪念馆记录着中国排球的民间起源。1919 年,这个看似普通的岭南村落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民排球组织—— " 华利磨学会 "。

近日," 侨见华利磨——台山排球的百年传奇 " 主题文化展览在台山市华侨文化博物馆正式拉开帷幕。
" 华利磨 ",这个带着浓厚台山方言特色的词汇,是英文 "Volleyball" 的音译。近百岁高龄的村民赵老先生回忆道:" 我爷爷那辈人,在晒谷场上立两根竹竿,拉根麻绳,用布头扎成球就开始打了。"
1972 年,周恩来总理在江门视察时的那句 " 全国排球半台山 " 赞誉,不仅是对台山排球成绩的肯定,更是对这座侨乡小城体育精神的最高褒奖。

而今,排球的温度依然浸润在城市的每个角落。" 在我们这儿,排球就像吃饭喝水一样自然。" 说这话的,是台城街道南塘社区排球队队长陈永坚。这位因意外失去左臂的 " 独臂大哥 ",在排球场上找到了人生的支点。" 我在这打了十几年球,认识这里的每一个人。排球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如果说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精神指纹,那么江门的气质密码,就藏在排球运动的每一个细节里。
排球的 " 协作 " 与侨乡的 " 共济 ",在这座城市里达成了完美的契合。排球场上,没有个人英雄主义的生存空间——每一次扣杀都需要一传的精准垫基、二传的巧妙调度;每一次防守都依赖六双眼睛的共同注视、六双手臂的相互补位。

第十五届全运会男排比赛正在江门台山举行。图片来源:十五运会网上新闻中心
这种深植于运动基因的协作精神,恰如江门侨乡百年来的生存智慧。从潭江边的古老渡口,到太平洋彼岸的异国街巷,江门人正是靠着 " 你拉我一把,我扶你一程 " 的相互扶持,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扎根生长。
排球的 " 韧性 " 与侨乡的 " 坚韧 ",更是在这座城市的历史脉络中相互印证。排球比赛中最动人的,往往不是一锤定音的重扣,而是在劣势下的顽强防守,是看似无望的鱼跃救球。
这种永不放弃的韧性,一直在江门人的血脉中流淌。从告别故土、远渡重洋的第一代华侨,到在异乡筚路蓝缕、开创事业的侨胞先辈,再到改革开放后敢为人先的江门企业家,无不是在逆境中寻找机遇,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

开平碉楼。张志旺 摄
排球的 " 包容 " 与侨乡的 " 开放 ",同样在这片土地上相得益彰。排球运动从美洲到亚洲,从室内到沙滩,不断吸收着不同文化的养分,演变出丰富多彩的战术风格。
这种包容性,正是江门作为 " 中国第一侨乡 " 最鲜明的特质。漫步在江门的街头,中西合璧的骑楼建筑、融合南北风味的饮食文化、兼收并蓄的艺术形式,无不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开放胸怀。

江门开平赤坎华侨古镇以 600 多座中西合璧的骑楼群闻名。江门日报记者 郭永乐 摄
排球的 " 扎实 " 与侨乡的 " 务实 ",更是这座城市最可贵的精神底色。排球运动没有花哨的过人技巧,每一个技术动作都要经过千锤百炼;没有投机取巧的捷径,每一分的获得都需要扎实的基本功。
这种注重基础、求真务实的品格,正是江门人最引以为傲的城市气质。从 " 实业兴邦 " 的侨资企业,到精益求精的制造业传统;从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到稳扎稳打的经济发展,江门人始终相信 " 功不唐捐 " 的道理。

江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图为新会新能源电池产业园。图源江门日报
入夜,江门滨江新区的天沙河景观示范段和园山湖公园如同灵动的绿丝带,为这座城市系上绿色的领结。从台山九人排球的激情赛场,到新会小鸟天堂的生态美景,从开平碉楼的中西合璧,到蓬江启明里的古韵新姿,江门这座 " 中国侨都 " 正以它特有的方式,诠释着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排球精神。

江门蓬江启明里。刘淑君 摄

江门新会小鸟天堂。林宇先 摄
当体育成为一座城市的生活底色,每个击球的瞬间、每次奋力的救球、每声跨越语言的喝彩,都化作了写给世界的铿锵诗篇。江门,这座有着百年排球传承的侨乡,正用排球向世界展现着 " 敢闯敢拼、自强不息 " 的体育性格和精神力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