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首发 | 金角财经(ID: F-Jinjiao )
作者 | 罗夏

京东,正在悄悄增加自己的增长引擎。
最新三季报显示,京东京东总营收达 2991 亿元,同比增长 14.9%,跑赢行业平均增速。
如果把财报逐条摊开,会看到一个反差极大的画面:
京东最稳的 " 压舱石 " ——电子产品及家电受到去年三季度高基数的影响,同比增长低于整体节奏。
但是,日百品类收入同比增长 18.8%,增速约是行业平均增速的 4 倍;服装鞋帽品类收入同比增速约是行业的 8 倍。
除商品销售业务之外,服务收入同比增长达到 30.8%,增速创近两年来的新高,收入占比进一步提升至 24.4% 的历史新高。
从当年的买大件上京东,到如今油盐酱醋、服装鞋帽、外卖酒旅,似乎是京东正在为一场更大的转向蓄力。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金角财经,我们将为你剖析更多社会热点,拆解经济事件背后的逻辑。

护城河依然稳固
" 带电品类收入同比增长 4.9%。" 放在京东整体 14.9% 的增速背景下,难免显得平淡。但如果把视角从单季数据拉远,就会发现,这更多是 " 基数效应 " 与 " 行业周期 " 共振的结果。
首先是被外界容易忽略的 " 基数效应 "。
2024 年三季度,全国多地密集落地 " 家电以旧换新 " 补贴,京东作为主要承接渠道之一,当季带电收入直接被推到了历史高点—— 1225.6 亿元。到了 2025 年三季度,虽然该项收入依然增长至 1285.9 亿元,但在高基数面前,增速回落是必然现象。
其次,行业周期也在发挥作用。
带电品类本质上是典型的耐用消费品,更新周期长,一旦经历短期的政策刺激,市场进入 " 消化期 " 是大概率事件。奥维云网的数据显示,2025 年三季度国内家电零售额增速仅为 5.2%,与京东带电品类增速相差无几。这也说明,京东的表现符合行业节奏,而不是掉队。
从更长远的时间维度来看,过去十多年,围绕带电品类这块 " 电商皇冠上的明珠 ",无论是国美苏宁的线下老牌,还是天猫、拼多多的线上巨头,再到抖音、美团等新锐的跨界冲击,竞争从未停止。但京东的市占率却始终稳定在 60% 以上。这种稳定本身,就意味着其优势不是靠流量和补贴,而是靠难以替代的结构性能力。
这种能力可以被拆成两端:对上游厂商的 " 赋能 ",以及对下游消费者的 " 服务 "。
对上游而言,京东不只是渠道,更像是深度参与产品决策的合作伙伴。
今年超薄嵌入式冰箱的爆发就是典型案例。京东依托长期的厨房场景数据洞察,提前捕捉到用户对空间适配与家装一体化的需求,为家电企推出新品提供了决策参考和场景支持,不仅助力产品热卖,而且财报也明确提到家电品类定制新品数量大幅显著增长。
此外,京东还通过 " 联合采购 "" 按需生产 " 等模式,加上其遍布全国的仓储网络能够极大优化库存周转,提升生产效率。
而对下游消费者,尤其是低线城市及偏远地区的用户而言,京东提供的 " 今日下单、明日送达 " 乃至 " 送装一体 " 的确定性服务,已经成为一种基础设施般的存在。
截至 2025 年三季度,京东在全国拥有超 10 万个配送站点,覆盖 99% 的县级行政区,使得带电品类 " 当日达 "" 次日达 " 覆盖率超过 95%," 送装一体 " 服务覆盖全国 80% 以上的城市。
当其他平台还在纠结于如何平衡配送速度与成本时,京东已经将服务标准提升到了 " 分钟级 " 的即时零售层面。这种高确定性体验,不仅增强了用户黏性,也远非短期补贴所能撼动。
正因如此,京东 CEO 许冉在财报会上直言," 虽然带电品类面临以旧换新高基数的影响,我们有信心进一步巩固在该领域的领先市场地位。"
足可见,京东的护城河依然稳固。

新增长引擎发力
当带电业务能够稳住大盘,京东的新引擎正迅猛提速。
日用百货品类,无疑是本季度最亮眼的增长极。收入 975 亿元,同比猛增 18.8%,增速约是行业平均增速的 4 倍,成为京东把用户心智从 " 买家电上京东 " 扩大到 " 买日百上京东 " 的关键拐点。
9 月初的 11 周年发布会,京东超市提出了覆盖商品、品牌、品类、渠道和效率的 " 五项核心举措 "。表面上看,这是一次常规周年动作,但放在整体业务版图中,更像是一场 " 品类结构调整 " 的加速尝试。
在商品层面,京东通过大数据挖掘市场需求,与金龙鱼等品牌开发定制新品,精准适配健康饮食趋势;在品牌层面,利用流量倾斜与精准触达助力中小品牌加速起量;在渠道层面,通过京东 MALL、七鲜等线上线下融合,实现三公里内 30 分钟送达,让即时零售从试点走向常态。
这一系列动作并非简单扩张,而是通过供应链与配送能力重塑用户触点,让日百品类的快速增长成为可能。
与此同时,京东的传统 " 短板 " ——服装品类,也出现了显著变化。同样在 9 月初,"JD FASHION" 标识正式上线,对面料、工艺和整体品质设立了统一标准。
这一举措精准对应消费者从 " 款式导向 " 向 " 品质导向 " 的需求转变,有效缓解了行业普遍存在的 " 以次充好 " 信任痛点,带动服装鞋帽品类收入增速达到行业的 8 倍。
更深层的变化,在服务收入。
财报显示,三季度京东服务收入达 730.08 亿元,同比增长 30.8%,增速创近两年来的新高,收入占比进一步提升至 24.4% 的历史新高。
过去,服务只是商品销售的 " 配套项 ",如今已成为 " 独立的价值载体 "。最典型的要数京东物流,通过 " 仓配一体 " 等解决方案,不仅为家电厂商等客户降本增效,也让外部客户收入占比达到 61.5%,整体收入同比增长 24.1%,物流由 " 支撑零售 " 走向 " 独立创收 "。
正如 CEO 许冉所言," 核心京东零售业务已构建起多引擎互补的增长矩阵。"
这句话点出了京东增长逻辑的本质转变:不再依赖单一品类的高增长,而是形成了抗风险能力更强、增长潜力更足的多元驱动格局。

超级供应链的含金量
京东的增长底气,源于多年积累的 " 超级供应链 "。
曾经外界只看到京东快递的便利,到如今已经不是简单物流,而是技术、服务、数据的融合,而京东也不只是电商平台,而是围绕超级供应链为各个行业提供的技术与服务。
超级供应链的核心能力在于 " 推动新供给创造新需求 "。
三季度,京东定制重磅新品数量是去年的五倍;家电、美妆、3C 定制新品大幅增加;京东超市包销定制产品突破 1 万种,成交额同比增长 80%+;京东健康首发新特药超过 30 款;京喜自营推动 10 万家工厂升级改造。
这些动作背后,是京东用数据精准洞察消费需求,然后反向赋能生产端。厂商不再盲目生产,库存压力降低;消费者也能更快得到符合预期的产品——供应链不再是通道,而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
线下门店布局,则让超级供应链的价值进一步落地。
京东 3C 门店 4000+,京东 MALL 全国 20+ 家,电器城市旗舰店 100+,养车门店近 3000 家。门店不只是卖货,而是 " 展示 + 体验 + 即时配送 " 的综合场景。京东外卖入驻餐厅 200 万 + 家,双 11 期间 TOP300 餐饮品牌日均订单较上线首月增长 13 倍;七鲜小厨周边三公里品质餐厅订单量提升 12% 以上。
技术沉淀与持续投入是底气源泉。
自 2017 年全面技术转型以来,京东研发投入累计近 1600 亿元,供应链基础设施资产达 1743 亿元。在 "2025 京东全球科技探索者大会 " 上,京东宣布未来三年继续加码,推动形成万亿级 AI 生态。
十八年前自建物流、八年前技术全面转型,如今都转化为超级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
当供应链与 AI 深度结合,更释放颠覆性动能:京东健康 "AI 医院 1.0" 首次实现 AI 驱动的 " 医检诊药 " 闭环;京东工业推出工业供应链大模型 JoyIndustrial,覆盖汽车制造、钢铁冶金等领域,未来 5 年内助力中国工业产业实现 " 降本万亿 "。
说到底,这套超级供应链体系,不靠价格战抢存量,而是创造增量价值。它提升供应链韧性,重塑商业价值,也为中国实体经济提供可复制样本。
对京东而言,这套体系意味着增长正在悄然改变:不再依赖单一品类,而是通过供应链和服务能力,在变化中不断开辟新的增长空间。

出品人 :卢桦
主编 : 袁明武 责编 :角爷
版式 :伊妍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