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遥何
近日,福斯娱乐宣布投资乌克兰短剧公司 Holywater,预计将在 My Drama 平台推出超过 200 部竖屏短剧;与此同时,米拉麦克斯影业 CEO Bill Block 创立了聚焦罪案题材的短剧平台 Gammatime;而在此前,迪士尼也传出将中国短剧出海平台 Dramabox 纳入其内容孵化计划的消息。当好莱坞传统巨头纷纷宣布进军短剧领域,北美内容市场的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产业升级中,作为早期开拓者的中国出海团队,不得不面对一个关键问题:当「本土和尚」开始认真念经,「外来的和尚」该如何调整姿态,在新的产业生态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
作为北美市场的早期入局者,旅程娱乐的发展轨迹颇具代表性。从 2023 年底与九州 ShortMax 合作首战告捷,到如今建立起 120 多人的专业团队,其 CEO 高峰坦言:「我们完成了从「纽约制造」到「纽约创造」的转型,但这只是新征程的开始。」

北美短剧:从刀片利润到好莱坞标准
「以前是隔壁老张和隔壁老王在竞争,现在直接要和不同量级的选手较量。」高峰如此形容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当福斯、迪士尼等好莱坞巨头带着充足的资金、资源和本土市场洞察入场,这个曾经由中国出海团队主导的市场,正在酝酿着一场巨变。
这种市场格局的重构不仅体现在参与者体量的升级,更深刻地反映在市场份额的重新分配上。据 DataEye 研究院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海外短剧全球总收入突破 10 亿美元,其中北美市场便贡献了超过 5 亿,占比接近一半。在这个快速扩张的市场中,中国背景平台虽然仍占据重要地位,但高峰预测其份额将从 2024 年的近 80% 降至 2025 年的 70%。

图片来源:DataEye 研究院 2025 年上半年海外微短剧行业数据洞察
高峰特别强调:「这不是因为中国公司变少了,而是市场基数变大了。当好莱坞巨头带着他们的制作标准和预算规模入场,整个产业都在升级,中国玩家的相对份额难免会被稀释。」
与此同时,一个行业共识是,北美短剧承制方的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高峰向 1 号透露,2024 年初行业毛利率还能达到 25%,净利润约 20%,而如今毛利率已降至 10% 左右,净利润仅约 5%。
「一个 20 万美元的项目,毛利 10% 就是 2 万。干三个月赚 2 万,还不如去开 Uber。」他用「刀片利润」形容当前的行业现状,直言不讳地指出了承制方面临的生存困境。
这种利润结构的变化正在引发产业链的深度调整。高峰观察到,许多小型承制公司因为无法维持运营而解散,从业人员大多流向了平台公司。这种趋势导致平台被迫更多地转向自制内容,由此形成了「平台自制 - 承制萎缩 - 人才流失」的循环。在此环境下,好莱坞巨头加速布局短剧领域,其入场为中国出海团队带来了明显的竞争压力。
好莱坞公司的核心优势既在于其雄厚的资本实力,也在于其完善的内容工业体系和成熟的本土化运营能力。高峰指出,好莱坞入场后,美国公司的单部短剧预算预计会普遍达到 40 万美元级别,而中国团队仍多在 20 万美元左右徘徊。这种投入差距不仅影响制作水准,更关系到人才的流向和行业标准的制定。
除了制作预算的提高,在内容制作理念上,好莱坞的入场也带来了从「流量逻辑」到「品质逻辑」的根本转变。
在长达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好莱坞已经建立起一套领先世界的成熟内容工业生产体系,其专业分工机制、类型化叙事能力、先进的技术储备以及全球化发行体系将会重新定义什么是「专业级」的短剧内容。

面对这种变革,那些依赖低质量重复生产、以成本压缩为竞争手段的粗放式内容模式,必然面临着淘汰。高峰批判了海外短剧此前盛行的低成本内卷现象:「有些平台为了控制成本,把美国演员运回中国拍摄,期望节省成本,但最终发现即使把橘子树移到了淮北,仍然生不出橘子。」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虽然短期内压缩了成本,却无法保证内容质量,最终难以在日益成熟的市场中立足。
面对好莱坞的强势入场,中国短剧出海团队的角色已不再只是闯入新市场的先行者,更要成为全球牌桌上拥有话语权的长期玩家。那么,仅靠内容输出已难以为继,中国短剧出海团队必须着力构建可持续的、扎根于产业生态的生存与发展能力。

短剧出海:从拓荒者到专业主义者
旅程娱乐 CEO 高峰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狮子入场,猎豹自有应对之道。」好莱坞巨头携资本与品牌优势入场,而中国团队正在基于自身在规模化内容生产、高效运营和用户洞察等方面的积累,积极探索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差异化定位。
这种重新定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高峰预测,北美短剧市场规模将从 2024 年的 12 亿美元,在 5 年内增长至 300-500 亿美元。「到时候中国团队能守住 30% 的份额就很不错,大概 80-90 亿美元。」这一预估虽然低于当前的市场占比,但绝对值仍然可观。在他看来,与其执着于市场份额的百分比,不如专注于在快速扩张的市场中确保自己的基本盘。中国短剧在产业成熟度上领先了北美大约三年时间,这种经验优势便是中国团队在新时代立足的重要资本。

与此同时,中国出海短剧团队与好莱坞不仅是市场竞争的关系,而将转向一种基于各自比较优势的深度产业协作。
「现在我们更愿意和海外平台合作。他们流程规范、尊重专业,合作起来更顺畅。」这种选择反映了中国海外短剧承制团队的合作理念在经历初期野蛮生长后,对专业化、规范化发展的内在需求。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合作升级不仅体现在商业层面,更深入到制作理念的革新。
高峰对比了中美合作模式的差异:「美国市场更注重专业分工,强调对创作者专业价值的尊重,通常会将工作愉悦度置于首位,而不是薪酬」。而部分国内出海短剧团队仍陷于依靠拼时长、压成本的内卷式竞争。
事实上,美国市场这种对专业尊重的重视,正在推动整个行业合作标准的提升,对中国出海团队来说也是一种警醒。我们需要从单纯追求规模转向注重发展质量,建立以专业尊重为核心的新型合作范式,从薪酬体系、工作流程、版权保护等多维度进行系统性升级。
内容层面,随着好莱坞带来的制作标准的提升,短剧的内容题材也将迎来多元化发展,短剧将突破当前「狼人、霸总」的单一模式,向更丰富的内容类型拓展。「内容 100 年不会变,都是爱恨情仇,生离死别,但它的形式会变,媒介会变。」
对于内容升级的正确路径,高峰提出了鲜明的观点:「真正想做好内容,应该是把 20 万美金卷到 30 万美金。」他具体解释道:「如果一天不追求拍 15 页剧本,戏的品质就能提升;预算应切实投入到服化道和场景,视觉质感自然显现;将单本剧本的编剧费从 5000 美金提高到 15000 美金,自然就能找到好编剧和好故事。」这种对内容品质的追求,正是好莱坞公司入场后带来的行业标准升级。

此外,在融资与资源整合方面,中国团队也面临着特殊的挑战。高峰坦言中美企业在融资效率上存在显著差异:「由于缺乏国际资本市场的信用积累,中国团队在海外融资时常处于弱势,这与美国本土企业凭借成熟商业模式即可高效融资的情况形成对比。」这种融资环境的不对称,客观上制约了中国团队的长期发展能力。
因此,建立本地信用体系成为首要任务,这需要通过持续的项目执行和合规经营来积累。深化产业合作是另一条路径,与本土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既能获取资源支持,也能提升行业信誉。
1 号结语
好莱坞入场短剧并非简单地参与市场分配,更深层的影响是重新制定行业的标准与规则,将推动短剧行业整体进入以专业化和工业化为核心的竞争新阶段。对中国出海团队而言,关键在于保持战略定力,既要快速适应新的行业规则,更要在产业价值链中强化自身核心竞争力。
高峰的思考或许代表了许多一线从业者的共识:「短剧不能只拼成本,最终还是要回到内容本身。尊重观众,才能赢得市场。」
不可否认,中国团队在特定环节的专业能力与效率优势,仍是其不可替代的价值所在。随着北美短剧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那些能够平衡商业利益与内容品质、兼顾效率追求与专业精神的北美短剧出海团队,将在这场产业升级中赢得自己的生存之道和发展之路。

《主编浅度》视频号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