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何小鹏在前几日的某次采访中提及 " 最近一两周跟我们所有的电池厂商老板都喝过酒了 " 时,整个汽车行业都读懂了这句话背后的沉重与无奈。还有网传消息称,有车企的采购到宁德时代公司 " 堵门 ",以锁定产能。

这一场景与几年前的 " 芯片荒 " 有些似曾相识,早在 2021 年,芯片的短缺波及到了汽车行业,许多车企都因芯片短缺导致车辆无法交付,当时何小鹏便在央视节目中表示 " 谁给我芯片,我就多请他喝酒 ",并说自己经常坐飞机去喝酒找芯片。
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当电池厂商从供应商变身话事人时,一场围绕电池产能的争夺大战已然打响。
政策退坡下暴增的电池需求
动力电池产能紧缺的爆发,从来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偶然事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酿成的这场席卷全行业的 " 电池荒 "。当需求像洪水般奔涌而来,供给却如同狭窄的堤坝,缺口自然难以避免。
在需求方面,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
政策上,新能源车免购置税的政策可谓是人尽皆知,这也是导致许多车主拥抱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根据最新政策,从 2026 年 1 月 1 日起,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将从全额免征调整为减半征收,并且每辆新能源汽车的减税额上限为 1.5 万元。

笔者走访了几个终端门店,几乎所有的销售在推荐新能源汽车时,都会提到政策退坡的事情,并以此促成消费者下单。
大概的话术就是,今年是购买新能源汽车全额减免购置税的最后一年,之后购车还要多花钱,而站在消费者角度来说,购车肯定是能省则省,因此导致许多持观望态度的消费者,在此时下场,购买自己的爱车。
而在市场方面,近年来车企在技术、设计、制造等领域不断优化,新车型可谓是一个接着一个,充电速度越来越快、续航越来越长、智能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也导致许多用户加入新能源汽车的怀抱。
以上两个因素,导致今年新能源汽车的订单激增。
根据乘联会的数据,在今年 1-10 月,纯电车型的累计销量达 627 万辆,插混车型的累计销量达 291.5 万辆,增程车型的累计销量达 96.6 万辆,新能源汽车总销量达 1015.1 万辆,同比增长 21.9%,远超去年同期的 832.5 万辆。
叠加政策退坡因素之后,在 11 月与 12 月,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还有望获得增长。
向上传导的交付压力
增长的订单量,对于车企而言是好事,但也意味着车企将承受巨大的交付压力,其交付压力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如果交付周期过长,难免就会出现 " 消费者不想等待 " 的情况,最后甚至会退订,转购其他车企车型。
另一方面,为了打消消费者的购置税焦虑,许多车企都推出了购置税补贴政策,也就是在 2025 年购车的消费者,即使交车时间拖到了 2026 年,无法享受 2025 年购置税全免的政策,车企也会自掏腰包,帮消费者补足这份钱。


要知道,现如今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对于车企而言,销量就是车企的风向标,谁也不想因为交付时间过长,导致车主退单。
与此同时,在价格战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当下,车企的毛利率本就不高,如果不能及时交付,每辆车最高 1.5 万元的购置税,这又是一笔巨大的支出。
以上种种因素,共同造成了车企的交付压力,并传导至上游的电池厂商,最终出现了电池产能紧缺的现象。
另一方面,除了新能源汽车,储能、绿电等新兴场景的崛起,让电池的需求场景从单一走向多元。随着储能技术的成熟,工商业储能、户用储能、电网储能等场景快速落地,也成了电池产能需求的重要增长极,同样加剧了电池产能的压力。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新能源市场的变化是需求增长的发动机,购置税政策的变化与储能的爆发成为了需求爆发的催化剂,当它们同时满负荷运转时,再充裕的电池产能,也会沦为 " 稀缺资源 "。
二线品牌的产能困局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高度自动化的车间里,机械臂优雅地挥舞,底盘、车身、内饰被精准地组合在一起,一辆辆汽车的骨架逐渐成形。
但它们走到终点时,却无法被注入灵魂,也就是那块昂贵的动力电池。于是,这些近乎完好的车身,只能沦为沉默的车架,被静静地存放在角落,等待不知何时才能到来的 " 心脏 "。

在这场供需战争中,对于大厂而言,可能不痛不痒,但对于一些小品牌而言,等待它们的却可能是残酷的生死局。
要知道,大厂不仅现金流充裕,订单量也相对稳定,它们在面对供应链时,也更有话语权。
但对于部分小型车企而言,由于采购量小、议价能力弱,很难从头部电池厂商获得稳定的产能供应,甚至可能出现减产的现象。
而电池厂商的产能配额,将直接决定了车企的实际交付,由于电池供应不足,很可能导致部分车企的生产线只能间歇性开工,大量订单无法按时交付。
最关键的是,消费者的耐心是有限的,过长的提车周期往往会导致订单流失,部分消费者在等待数月后,会选择转而购买提车周期更短的竞品车型,这让车企不仅损失了订单,还流失了潜在客户。
更严重的是,销量不达标会影响车企的现金流、市场份额和品牌形象,形成恶性循环。
最终在这场电池产能的争夺战中,这些小厂被无情地挤到了队伍的最末尾,眼睁睁地看着血液流向他处。
总的来说,随着明年新能源汽车政策正式退坡,今年年底爆发的订单逐渐释放,这一情况将会尽快得到缓解,但这场电池荒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也让车企们清醒地认识到供应链自主可控的重要性。
毕竟,最终的赢家,永远是那些掌握核心技术、拥有稳定供应链的长期主义者。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