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周期间,龙美术馆(西岸馆)同启三场当代艺术展览,户外广场则限时预展一件由陈世英创作的大型户外雕塑,为申城的艺术季注入丰富而多彩的能量。在这里,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被打破,光与影在作品上舞蹈,物质与观念在空间中重塑,它们共同编织成一张情感的网,等待着市民游客来欣赏、体验。

三大展览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跨国籍与时代的大型展览 "10 —— 60"。展览从龙美术馆创始人刘益谦、王薇夫妇收藏的全球当代艺术作品中,精选出生于 20 世纪 10 年代至 60 年代近 500 位艺术家的代表作,以 " 一人一作 " 的方式收录入展览同名画册,展期中同步出版面世,现场则为观众呈现近 200 件佳作,勾勒出一幅横跨半个多世纪的艺术图景。
进入这个展览,即置身于一个空前活跃且多元的全球艺术现场。" 抽象之思 " 与 " 具象之途 " 构成展览。前一个板块聚焦以色彩、线条和物质本身进行创作的作品,后一个板块呈现描绘人物、风景与日常的创作。

在这里," 抽象 " 和 " 具象 " 作为两种强大的艺术传统,不仅是风格的分野,更是两种观察世界、表达存在的哲学路径。它们以两种目光审视 20 世纪上半叶后期,尤其自 20 世纪中叶以来的巨变来袭时,作为个体的艺术家选择以何种方式回应其所处的时代。在这里,观众可以看到 20 世纪以来抽象艺术语言的持续演进,也可以看到从未退场的写实主义如何不断地进行自我革新,最终希望揭示:如何通过对过去的理解,来更深刻地解读当下。

在阶梯展厅起伏而又波折的空间中," 杨伯都:黑鹰,白鹰 " 展为人们创造了一个有关观看、记忆、找寻、逃离与重生的故事。
展览空间从一道窄门开始,它像是黑鹰与白鹰,在不同房间里闪现、盘旋。在画作中,窄门有时是一道细长的亮光,有时是一个宽大的门廊,有时又藏在盒子里,等待着被窥视。展览特别配合作品布置了一汪水潭,空间在这里化作生命境遇的旅程,以写意方式传情。
展览以一个袖珍式的木盒结尾,呼应开篇的窄门。盒子每层有两三个暗格,并镶嵌着和展厅画作相似,但是比例缩小的壮阔风景,如同一个可以携带的微缩 " 展览 ",或是只属于杨伯都的心房。

" 关音夫:2718kg" 展呈现的画作的体积感令人惊叹。展览之名 "2718 kg" 其实是展出画作的总重量。
关音夫始终致力于对颜色、重量、物质的研究,并成就了他在创作上的独有标签。本次展览基于关音夫对物质的考量,他创作一批与 " 重量 " 有关的作品,来重塑艺术和物质之间的关系。作为物质,任何一件绘画作品都有其重量,它是绘画作为物质存在的事实。而基于这个事实,人们赋予绘画不同的文化和精神含义,以超越它的唯物,来形成 " 意义 "。这正是关音夫为人们揭示的有关绘画的奥秘。

美术馆户外广场的大型雕塑——陈世英作品《诞生》,将限时展出至 11 月 16 日,为 2026 年夏将于意大利威尼斯与中国上海启幕的 " 陈世英:他界之器 " 双城展预热。这件作品是这位艺术家 " 他界之器 " 系列巨型钛金属雕塑的首件作品,高 7 米,重 4.6 吨,灵感源自盛载圣油的油壶,象征人性之初。《诞生》由 5500 件钛金属,1500 件铝合金组件及近 20000 颗不锈钢螺丝构成。725 个齿轮与 922 个人像,在咬合与凝视中,表达命运互联、众生共鸣。当光穿透金属,仿佛能感受到机械与人性一同呼吸。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