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灯人教育 8小时前
思辨之光,照亮整本书阅读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整本书阅读≠复述情节!如何让孩子从 " 躺平式听故事 " 进阶为 " 思考型阅读者 "?

点灯人飞翔计划 · 亲近母语培训师、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实验小学范一舟老师,在点灯人在线教研直播中亲授经验,以《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为例,拆解 " 思辨 + 阅读 " 的落地方法,让孩子越读越有深度~

关于作者

范一舟: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实验小学语文教师,点灯人飞翔计划 · 亲近母语培训师,第二届点灯人素养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扬州市 " 五一创新能手 ",扬州市学科带头人。

大家好,我是来自江苏高邮的范一舟。今日,我想与诸位探讨语文教学中一个 " 老生常谈却又面临新挑战 " 的话题——当我们引领孩子开展整本书阅读时,怎样避免阅读仅停留在 " 读故事、记情节 " 的浅层次,真正使阅读成为孩子锤炼思维的 " 训练场 "?

我将以《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以下简称《尼尔斯》)的阅读指导为例,分享如何将 " 思辨 " 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与大家共同探究如何让整本书阅读绽放思维的火花。    

1

问题缘起:

整本书阅读中的教学困境

首先,与大家分享一个日常教学中常见的场景:当孩子读完《尼尔斯》后,不假思索地说出 " 尼尔斯好勇敢 "" 斯密尔就是个坏蛋 " 时,我们是否真的认为这样的阅读就足够了呢?大多数老师会给出否定的答案。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陷入三个典型的困境:

1. 简单标签化认知局限

孩子习惯于用 " 勇敢 "" 坏 " 这类单一的标签来定义角色,看不到尼尔斯从 " 调皮捣蛋、欺负动物 " 到 " 主动保护伙伴、心怀善意 " 的成长蜕变,也忽略了斯密尔 " 执着追猎雁群 " 背后的初始动因,对角色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未能触及人物的复杂性。

2.  情节复述与深度理解脱节

孩子能够清晰地复述 " 尼尔斯被小狐仙变小、骑鹅开启旅行、最终恢复原样 " 的主线情节,却回答不出 " 尼尔斯到底在哪件事上,才算真正迈出成长的关键一步?"" 作者为何要特意描写大雁首领阿卡轻信乌鸦、陷入困境的情节?" ——看似记住了故事,却没有把握人物成长的脉络,更未领会情节设计的深意。

3.  讨论浅尝辄止,思维无痕迹

在阅读分享时,话题总是围绕 " 你喜欢尼尔斯吗?"" 你讨厌斯密尔吗?" 这类主观喜好展开,孩子仅凭直觉表态,既没有基于文本细节的分析,也没有不同观点的碰撞。一场讨论下来,看似热闹,却没有在孩子心中留下对作品的深层思考,阅读的思维价值难以体现。

破解这些困境的核心,在于将阅读从 " 悦读 "(单纯享受情节、满足感官体验)提升为 " 越读 "(超越文本表层、实现深度思考),而串联起这两者的关键,正是 " 思辨 " ——让孩子带着疑问走进文本、贴着细节分析文本、关联生活解读文本。今天,我们就以《尼尔斯》为样本,具体探讨 " 思辨 " 如何在整本书阅读中落地。

2

何为 " 整本书思辨性阅读 "?

在展开具体策略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 " 整本书思辨性阅读 " 的核心定义:它并非让孩子寻找唯一的 " 标准答案 ",而是引导孩子主动探究文本里的 " 复杂处 " ——那些蕴含着人物多面性、情节隐喻、主题深意的内容。它有三个不可或缺的核心要求:

1. 言必有据

所有观点都必须以原文为依据,不能凭主观感觉随意判断。比如要论证 " 斯密尔并非天生邪恶 ",就需要找到原文中 " 尼尔斯曾紧紧揪住斯密尔的耳朵、把它锁进柜子整整一夜 " 的细节,用文本证据支撑 " 斯密尔的报复最初是被欺负后的反抗 " 这一观点,而非空泛表态。

2. 质疑分析

不迷信 " 主角必完美、反派必邪恶 " 的刻板印象,能够辩证地看待人物与情节的多面性。以阿卡为例,它既是带领雁群躲避危险的 " 智慧领袖 ",也曾因 " 担心老鹰养子高尔果伤害雁群 ",刻意阻碍高尔果学习飞行本领,最终导致高尔果离家出走。这种 " 智慧与局限并存 " 的设定,正是人物真实感的体现,也是思辨的切入点。

3. 关联迁移

从书中故事跳脱出来,关联自身生活与现实世界,让阅读产生实际意义。比如读尼尔斯的成长,可引导孩子思考 " 自己是否有过‘从只考虑自己到为他人着想’的经历?";看书中对瑞典地理风貌的描写,可对比现实地图,理解 " 文学幻想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

若将思辨性阅读比作一趟旅行,那么 " 文本 " 就是脚下的路——为阅读提供坚实基础;" 问题 " 是指引方向的灯——帮我们聚焦关键、避免偏离;" 自我关联 " 则是最终要抵达的目的地——让阅读真正服务于孩子的成长。这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整本书思辨性阅读的核心框架。

3

案例框架:

《尼尔斯》的思辨阅读基础

要带领孩子对《尼尔斯》开展思辨阅读,首先需要帮助他们搭建 " 背景脚手架 ",让孩子明白 " 这本书不简单 ":很多孩子(甚至部分老师)可能并不知晓,《尼尔斯》最初是瑞典教育部委托作者塞尔玛 · 拉格洛芙编写的地理教科书!为完成这一任务,拉格洛芙拖着病腿走遍瑞典,搜集各地民间传说、观察山川地貌与动植物习性。

了解这一背景后,孩子便会理解:书中为何将斯坎奈平原描述为 " 铺着格子布的大餐桌 "?为何乌普萨拉大学城能让尼尔斯 " 第一次觉得知识不是枯燥的,而是鲜活有趣的 "?这些看似 " 多余 " 的地理描写,并非作者的闲笔,而是 " 幻想故事扎根的现实土壤 ",让虚构情节更具说服力与感染力。

基于这一背景,我们可设定三层课程目标,为思辨阅读明确方向:

基础目标:理清 " 尼尔斯的旅行路线(从家乡维克到斯德哥尔摩、拉普兰等)+ 遇到的关键角色(阿卡、斯密尔、白鹅莫顿等)",这是后续深入思辨的前提,确保孩子对故事框架有清晰的认知;

核心目标:挖透 " 人物成长的复杂性(如尼尔斯从‘有私心的善’到‘纯粹的善’的转变)+ 情节背后的隐喻(如库拉山鹤舞大会的规则意义)",这是本次分享的重点,也是思辨阅读的核心价值所在;

迁移目标:让孩子掌握 " 找矛盾、找证据、做关联 " 的思辨方法,并能将其运用到《小王子》《夏洛的网》等其他整本书阅读中,实现阅读能力的迁移与提升。

4

整本书思辨性阅读的四大落地策略

1. 用 " 矛盾问题链 " 拽回文本,避免空泛讨论

要让孩子避免 " 随口评价 ",第一步就是用 " 矛盾问题链 " 打破他们的 " 想当然 ",促使他们主动翻书、从文本中寻找答案。

我们不再设计 " 尼尔斯在旅行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这类浅层次的提问,而是围绕 " 角色行为的矛盾点 "" 情节设计的不合理处 "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比如:

问题 1:" 阿卡一开始对人类极度警惕,雁群见到尼尔斯时甚至‘一齐倒退、向他怒鸣’,为何最后却愿意带着尼尔斯一起旅行?真的只是因为阿卡善良吗?"

孩子带着这个问题翻阅书籍会发现,直到尼尔斯从斯密尔口中救下一只受伤的大雁,阿卡才松口同意他留下。此时孩子便会明白:阿卡的决定并非 " 无条件的善良 ",而是基于尼尔斯 " 实际行动 " 的理性选择,是一种 " 冒险的信任 ",而非单纯的慈悲——这一过程,让孩子学会从文本细节中解读角色动机,而非凭直觉判断。

问题 2:" 斯密尔始终追着雁群不放,它真的是天生的‘坏狐狸’吗?"

原文中 " 尼尔斯曾揪着斯密尔的耳朵拖来拖去,还把它锁进柜子整整一夜 " 的细节,会让孩子突然醒悟:斯密尔的 " 报复 " 并非毫无缘由,最初是 " 被欺负后的反抗 ",只是后来怨恨逐渐变成执念,才走向极端。

操作技巧:操作时,可加入 "30 秒抢答 + 文本句式 " 的小规则:要求孩子回答时必须完整表述 " 原文第 X 页写‘……’,所以我觉得…… "。比如有孩子找到 " 斯密尔跟踪雁群时,曾盯着尼尔斯看了一会儿没动手 " 的细节,直接反驳了 " 斯密尔对尼尔斯只有恨意 " 的观点——这一规则能促使孩子 " 贴着文本思考 ",让每一个观点都有坚实的文本支撑,避免空泛讨论。

2.  开 " 人物研讨会 ",撕掉 " 非黑即白 " 的标签

用矛盾问题链让孩子贴近文本后,下一步需要打破他们对角色的 " 刻板标签 " —— " 人物研讨会 " 便是绝佳的形式,让孩子在讨论中看到角色的多面性。

我们可以围绕三个核心议题展开:

议题 1:尼尔斯的 " 真成长 ",从哪件事开始?

组织小辩论:" 尼尔斯救松鼠 " 和 " 尼尔斯拒绝送莫顿回家 ",哪件事标志他真正变好了?

正方会以 " 救松鼠 " 为论据:原文写尼尔斯 " 看到小松鼠饿得直叫,心一下子软了,把自己仅剩的面包分给了松鼠 ",认为这是尼尔斯第一次主动关心小动物,是同情心的萌芽;

反方则会反驳:" 救松鼠时,尼尔斯还想着‘积德行善能让自己变回家’,本质仍有私心!但后来他得知‘要恢复人身,必须把莫顿送回农场被妈妈杀掉’时,却坚定地说‘我不回家了,我要保护莫顿’——此时他完全未考虑自身利益,是纯粹的利他,这才是真成长!"

辩论最终会让孩子达成共识:成长不是 " 突然变好 " 的瞬间,而是从 " 有条件的善 " 到 " 无条件的善 " 的渐进过程,人物的转变需要细节支撑,而非简单定性。

议题 2:领袖就不能犯错吗?

聚焦 " 阿卡与高尔果 " 的情节:阿卡收养了老鹰高尔果,却因担心高尔果学会飞行后伤害雁群,故意不教它老鹰的生存本领,最终导致高尔果偷偷飞走。

引导孩子思考:" 这是阿卡的错吗?" 孩子会在讨论中发现:" 阿卡不是‘错’,而是‘难’——她既想保护养子高尔果,又要对整个雁群的安全负责,这是领袖的两难抉择。" 此时,阿卡便从 " 完美领袖 " 变成了 " 有顾虑、会纠结的真实角色 ",孩子也会理解 " 没有绝对完美的选择,领袖也有自身的局限 "。

议题 3:斯密尔 " 坏 " 的背后,藏着什么?

先让孩子代入角色:" 如果有人像尼尔斯那样揪你的耳朵、把你锁起来,你会不生气吗?" ——先认可斯密尔 " 报复 " 的初始动机有合理性;再追问:" 后来他追猎雁群时,连刚出生的小雁都想伤害,这又为何?" 孩子会逐渐领悟:" 怨恨像雪球,越滚越大,最后把斯密尔自己也困住了。" 这一过程,能培养孩子的 " 批判性包容 ":不认同角色的错误行为,却能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避免 " 非黑即白 " 的片面判断。

3. 做 " 情节深挖 ",追问 " 作者为啥这么写 "

帮助孩子读懂角色后,需要进一步引导他们挖掘情节的 " 深层含义 " ——不仅要知道 " 发生了什么 ",更要思考 " 为什么这么写 "。以书中 " 库拉山鹤舞大会 " 为例,可从三个维度深挖:

维度 1:规则的隐喻—— " 当天不能打架 " 的深层意义

库拉山鹤舞大会有一条特殊规则:" 无论猛禽还是走兽,当天都不能打架 ",连一直追猎雁群的斯密尔都遵守了这一规则。提问孩子:" 如果没有这条规则,库拉山会变成什么样?作者为何一定要设计这条规则?" 孩子会回答:" 没有规则的话,动物们会互相攻击,鹤舞大会就毁了 ",再进一步引导便能想到:这一规则实则是作者 " 人与自然和平共处 " 愿望的隐喻——即便存在天敌关系,也能在特定时刻放下冲突、和谐共处,这是对 " 生态和谐 " 最直观的文学表达。

维度 2:尼尔斯的心理矛盾——从 " 被动旅行 " 到 " 主动成长 " 的转折

原文描写尼尔斯在鹤舞大会上的心理:" 看着鹤群像淡蓝色的雾霭般飞过,他特别开心,但又突然想起妈妈,心里泛起一阵酸楚,还觉得自己在这片天地间特别渺小 "。让孩子绘制 " 尼尔斯心理折线图 ",标注 " 开心 "" 想家 "" 渺小 " 三个情绪节点,孩子会发现:这是尼尔斯第一次 " 主动思考旅行的意义 " ——不再是 " 被迫跟着雁群走 ",而是 " 既享受新集体的温暖,又惦记家乡的亲人 ",这种矛盾心理恰恰是他 " 主动成长 " 的开始,标志着他从 " 被动接受改变 " 转向 " 主动寻求成长 "。

维度 3:环境描写的作用——鹤舞 " 像雾霭滚过来 " 不是闲笔

作者细致描写了鹤舞的场景:" 一群鹤从远方飞来,像淡蓝色的雾霭在天空中滚动,翅膀扇动的声音像风吹过麦田,轻柔又响亮 "。提问孩子:" 作者为何要花这么多笔墨写鹤舞?这与尼尔斯的转变有什么关系?" 孩子会慢慢领悟:" 这么美的场景,肯定让尼尔斯受到了震撼,心里的坏毛病像被洗过一样 " ——此时无需教师过多讲解,孩子便能自主发现:环境描写是 " 人物内心的镜子 ",优美的场景能净化角色的心灵,推动人物成长,这正是文学语言的精妙之处。

4.  联 " 生活实际 ",让阅读 " 照见自己 "

① 文化联结:理解 " 幻想要扎根真实 "

让孩子对比 " 书中描写的斯德哥尔摩、拉普兰地区 " 与 " 现实中的瑞典地图 ",找到书中地理场景在地图上的对应位置,再讨论:" 作者为什么要写真实的地名?如果全用虚构地名,故事会不会更好看?" 孩子会在对比中明白:" 写真实地名,会让故事像真的发生过一样,我们读的时候也能了解瑞典的地理知识 " ——这便理解了 " 文学幻想不是空中楼阁,只有扎根现实,才能让读者产生共鸣、感受真实的力量 "。

② 成长联结:探讨 " 成长的代价与选择 "

组织主题辩论:" 尼尔斯的成长,需要离开家、对抗狼群、差点被斯密尔吃掉,这样的冒险值得吗?"" 如果没有小狐仙把他变小,尼尔斯自己会主动变好吗?"

有个孩子的观点让我印象深刻:" 小狐仙只是给了尼尔斯一个‘被迫改变’的机会,但最后保护莫顿、帮雁群找食物、救助受伤的动物,都是尼尔斯自己的选择——成长需要‘外部推力’,但更要自己愿意伸手抓住机会,才能真正改变。" 此时,阅读已不再是 " 读别人的故事 ",而是孩子在借书中角色思考 " 自己该如何面对成长中的挑战、做出正确选择 ",阅读的育人价值也由此体现。

5

授人以渔:

思辨阅读的 " 可复制 " 步骤

讲完《尼尔斯》的具体案例,我们还需提炼一套 " 可带走、可复制 " 的思辨阅读方法,让孩子能将其运用到更多书籍的阅读中。这套方法核心共三步,简单易操作:

第一步:找 " 矛盾点 "

即文本中 " 看似不合理、有冲突 " 的地方,比如 " 阿卡又聪明又会犯错 "" 尼尔斯既想回家又想保护莫顿 "" 斯密尔既可怜又可恨 ",这些 " 矛盾处 " 正是思辨的起点,能激发孩子的探究欲;

第二步:找 " 文本证据 "

无论提出何种观点,都需以原文细节为支撑,明确说出 " 原文第 X 页写了什么 ",避免主观臆断,培养 " 言必有据 " 的阅读习惯;

第三步:找 " 关联点 "

引导孩子思考 " 书中的情节、角色与自己的生活有什么联系?"" 从书中能学到什么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让阅读与生活接轨,实现思维的迁移与运用。

我们可设计迁移作业:让孩子用这三步对比《尼尔斯》与《小王子》的 " 旅行成长 " ——找一找小王子和尼尔斯在 " 面对孤独、处理伙伴关系 " 时的矛盾点,用原文证据支撑自己的观点,再关联 " 自己独自面对困难、与朋友产生矛盾时的做法 "。通过这样的练习,孩子便能将思辨方法从 " 读一本书 " 迁移到 " 读一类书 ",真正提升阅读素养。

6

总结与展望

各位老师,今天我们以《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为例,探讨了整本书思辨性阅读的落地路径:用 " 矛盾问题链 " 让孩子贴紧文本,用 " 人物研讨会 " 打破刻板印象,用 " 情节深挖 " 追问深层含义,用 " 生活联结 " 照见自我成长。

其实,整本书思辨阅读的核心只有一个:让阅读从 " 读故事 " 变成 " 思维的体操 ",让孩子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学会质疑、分析、关联,真正提升思维能力。而我们教师的角色,也需从 " 讲书人 " 转变为 " 思辨情境设计者 " ——无需过多灌输知识,只需搭建好问题支架,孩子自然会主动挖掘文本、展开思考、实现成长。【END】

点亮小星标 ★ 精彩不错过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阅读 教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