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月 14 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 10 月中国经济增长成绩单。其中,10 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称 " 社零 ")同比增长 2.9%,增速连续 5 个月下滑;10 月核心 CPI(核心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 1.2%,涨幅连续第 6 个月扩大。
核心 CPI 是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波动后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聚焦住房、医疗、工业消费品等消费价格中相对稳定的部分,被视为更能准确反映宏观经济长期通胀趋势的指标。因此,有市场观点认为,核心 CPI 涨幅持续回升意味着价格低位运行态势迎来拐点,甚至可看作消费需求回暖的信号。
但另一方面,社零同比增速持续走低,10 月增速更是创下 2024 年 8 月以来的新低。采访中,多位宏观经济专家提及,中国经济正面临 " 供需失衡 " 的矛盾,消费需求有待进一步提升,这也是社零同比增速走低的最根本原因。
今年以来,消费已成为拉动 GDP 增长的第一大动力,政策层也推出 " 以旧换新 " 等一系列促消费举措。因此,如何通过各项消费数据评估当前整体消费的增长现状,对预判后续经济增长走势至关重要。
在 11 月 14 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在促进价格合理回升的各项措施作用下,10 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出现积极变化,但市场需求拉动仍显不足,价格总体低位运行。下阶段,要继续扩大国内需求,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优化市场竞争环境,推进重点行业产能治理,改善供求关系,促进价格合理回升。
10 月核心 CPI 何以上涨
从图一来看,2023 年和 2025 年,CPI 同比增速多数时间处于负增长区间。相比之下,2023 年以来核心 CPI 仅出现过一次同比负增长,2025 年 10 月核心 CPI 更是创下 2024 年 3 月以来的新高。
CPI 与核心 CPI 走势出现差异,直接原因是 CPI 包含了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波动。以食品价格为例,2023 年全年、2025 年前 10 月食品价格同比增速分别为 -0.6%、-1.9%。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张燕生表示,大豆等食品和能源主要依靠进口,因此两者价格起伏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
单看核心 CPI,2023 年同比增速波动相对稳定,2024 年出现较大幅度波动,2025 年则呈现逐月上涨态势。(见图一)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究其原因,10 月国庆、中秋假期的消费刺激效应以及黄金价格飙涨,是核心 CPI 上涨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一,服务价格自 3 月份起逐步回升,10 月同比上涨 0.8%,其中飞机票、宾馆住宿价格分别同比上涨 8.9% 和 2.8%;其二,10 月扣除能源的工业消费品价格上涨 2.0%,涨幅连续第 6 个月扩大,其中金饰品、铂金饰品价格分别上涨 50.3% 和 46.1%。
远东资信研究院副院长张林表示,核心 CPI 增速回升,既包含 " 以旧换新 " 政策驱动的家用器具等耐用消费品需求回升,也涵盖黄金、白银等避险投资类消费品的需求增长。前者属于政策的外生性支撑,后者需求旺盛则说明消费偏好依然偏弱,结合信贷数据来看,居民部门可能仍处于去杠杆过程中。
浙商证券宏观联席首席分析师廖博表示,扩内需等政策持续显效也是核心 CPI 同比增速回升的重要影响因素。具体来看,家用器具、文娱耐用消费品和家庭日用杂品价格涨幅在 2.4% 至 5.0% 之间,燃油小汽车价格降幅收窄至 2.3%。
近几个月,除核心 CPI 回升外,部分消费数据也释放出积极信号。例如在服务消费领域,10 月全国餐饮收入 5199 亿元,同比增长 3.8%,较上月大幅上升 2.9 个百分点,创下五个月来的最高水平。
付凌晖在答记者问时表示,1 — 10 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 4.3%,服务零售额增长 5.3%。从 10 月情况看,在国庆、中秋长假和促消费政策等带动下,市场销售总体稳定,消费结构继续优化,新兴消费持续壮大。从商品消费看,在居民消费升级,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因素的带动下,商品销售平稳增长,结构优化升级。
物价拐点
今年以来,国内 CPI 总体低位运行。近几个月,关于 " 核心 CPI 涨幅持续扩大是否意味着价格低位运行的态势迎来拐点 " 的争论越发广泛。(见图二)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9 月 15 日,针对 " 核心 CPI 的变化是否意味着价格的转折点 " 的提问,付凌晖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一般来说,判断经济指标的转折点是不太容易的,往往大家看到经济指标的转折点是在实际转折点出现以后,较长时期才能确认,主要是因为经济指标变动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一些短期波动会掩盖实际变化的趋势。对于 CPI 的走势,还需要继续观察。
采访中,张燕生、管清友、张林等宏观经济专家均认为,不能将核心 CPI 涨幅持续扩大视为价格拐点。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表示,核心 CPI 涨幅连续六个月扩大总体是一个好的迹象,但仅凭这一数据,难以判断中国经济物价是否真正出现拐点,还需要结合后续几个月的数据进一步评估。
张林说,从边际变化来看,8 — 10 月物价水平已出现改善迹象,CPI 和 PPI 环比没有再落入负增长区间。但从同比增速来看,1 — 10 月 CPI 累计同比为 -0.1%,PPI 累计同比为 -2.7%;10 月当月 CPI、PPI 同比增速分别为 0.2% 和 -2.1%。这些数据说明,物价水平仍处于低位波动阶段。
张林说,核心 CPI 同比增速连续 6 个月扩大,确实能反映终端消费需求在改善,但这一指标也折射出,有些因素正在压制食品与能源价格改善。一方面,当前居民恩格尔系数仍处于 30% 左右的高位,而畜肉等食品价格却在走低,这既说明食品供给仍然偏多,也可能反映出中低收入群体在基本生活支出上依然相对谨慎;另一方面,能源价格偏低既体现了能源技术水平和能效的提升,也可能存在市场需求偏弱、价格上涨预期不足的因素。食品与能源在 CPI 指数篮子中的权重约超过 45%,这两个被核心 CPI 中剔除的变量,可能持续制约物价上行。
展望后续 CPI 走势,廖博表示,综合研判,居民部门的消费需求仍处于修复的关键节点。随着增量逆周期政策发力和消费需求逐步改善,考虑到经济运行距离潜在增速尚有一段距离,在产出缺口逐步弥合的过程中,预计 CPI 正处于温和回升阶段。
今年前三季度 GDP 增速呈逐季下降的趋势,一、二、三季度 GDP 增速分别为 5.4%、5.2%、4.8%。张燕生表示,从 GDP、CPI 等数据的走势来看,国内尚未完全摆脱物价低位波动态势,内需仍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今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不能说不努力,但仍有进一步加力的空间。中央政策需要着手调动地方、企业和全社会的积极性,进一步改善对中国经济预期和提振信心。
张林预估,今年 CPI 同比增速或保持在 0% 左右。如果明年要达到 2% 或 3% 的 CPI 同比增速,可能需要房地产资产价格触底回升、居民收入中位数增速改善、" 反内卷 " 政策效应释放、出口韧性维持等多重有利因素共同作用,全面改善物价水平仍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更强的市场预期。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