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9小时前
家校联系卡要求填写“家长可提供的社会资源”,一小学致歉并收回相关要求,教育须摈弃功利回归初心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山西省忻州市长征小学要求在家校联系卡中填写 " 家长的擅长项目或可提供的社会资源 "。此事引发广泛争议后,该校 11 月 14 日诚恳致歉并收回了相关要求。舆情似乎就此平复,但笔者内心却无法宁静——家校合作的核心应该是携手助力孩子的成长,而非一场 " 资源交换 "。教育与功利,断然不可混为一谈。

教育能不能与家长的社会资源挂钩?相信绝大多数家长的第一反应是不能!" 有教无类 " 是刻在中国人基因里两千多年的基本教育原则。而今,这张要求填写家长社会资源的联系卡,却在变相做着相反的事:它看似在 " 了解家长 ",实则查户口、摸家底、探虚实,以掌握家长资源,利用家长资源,潜在结果就是悄悄给家庭 " 分等级 "。这种做法不仅会让普通家庭的家长感到压力,担心孩子因父母 " 资源有限 " 被区别对待;更会在孩子心中埋下 " 资源至上 " 的种子,认为 " 父母的资源 " 比 " 我的努力 " 更重要,会让普通家庭的孩子在集体中感到自卑,最终扭曲他们对 " 平等 " 与 " 价值 " 的认知。这与 " 有教无类 " 的初心背道而驰——教育的起点公平,从来都该是 " 不看家长是谁,只看孩子需要什么 ",而非反过来用家长的资源,给孩子的教育之路设下隐形门槛。

学校需要家长支持,但这种支持应该是平等、自愿且聚焦于孩子的。比如家长发挥擅长的阅读、运动技能,参与班级读书会、运动会,或是分享职业体验、传递生活常识,这些基于个人能力的付出,才是家校合作的应有之义。而将 " 可提供的社会资源 " 作为必填项,无形中给家校关系套上了 " 资源枷锁 ",让教育协作异化为 " 资源比拼 ",既背离了家校联系卡的初衷,也伤害了教育最珍贵的公平与尊重。

近年来,这类 " 摸家底 " 式调查屡见不鲜。比如,温州某幼儿园通过家委会发放《家长社会资源统合调查》,详细索要学生家庭成员职业、可提供的社会资源类型等信息;深圳某幼儿园发放调查表,要求填写家庭住房户型、房价、房龄等信息;更有小学直接将学生按家长背景分为 " 企业老板子女 " 等 11 类,甚至有教师依据家长 " 官职 " 决定家委会入选资格。

不管以何种借口掩盖,这些行为背后无非一个 " 利 " 字。近年来,笔者常听到周围家长朋友抱怨,现在部分学校的教育已经异化为了 " 筛选 " 工具——不再以发掘每个孩子的潜力、培育健全人格为目标,功利算计反而越来越多,纯粹的育人初心越来越淡。家长们被迫卷入一场场资源比拼的竞赛,教育公平的基石,也在一次次 " 利 " 字当头的操作中被不断侵蚀。

笔者认为,教育不是整合 " 家长社会资源 " 的生意,家校关系更不该成为利益交换的媒介。即便从学校自身角度考量,我国总人口已经开始负增长,部分地区已经出现因生源不足而学校撤销的状况,教育的买方市场(家长和学生)时代正加速到来。若某些学校或教育集团仍抱持教育产业化的功利化思维,以汲取家长社会资源、异化教育本质的方式生存,必将被时代加速淘汰。

教育关乎国家根本,民族未来。学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应当坚守教育初心,摒弃功利化的短视行为。只有让教育回归 " 育人 " 的本质,坚守 " 有教无类 " 的基本原则,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材。

每经评论员| 贾运可  

编辑| 何小桃   易启江

校对 | 魏文艺

|每日经济新闻   nbdnews   原创文章|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镜像等使用

每日经济新闻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初心 幼儿园 阅读 基因 深圳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