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加速是快,但安全问题也真让人担心。一脚电门下去提速像超跑,可万一撞了,车门却可能打不开——车子性能是上去了,可安全好像没跟上。
现在好消息来了,公安部出手,正在为新版的《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国家标准征集意见,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的。

老狐简单看了一下,主要是对新能源驾驶安全做了限制。讨论热度比较高的主要集中在两点:
一是新能源车百公里加速时间需不小于 5 秒,同时要求配备踏板误踩加速抑制功能。
二是新能源车遇险需要自动解锁。
有网友觉得这样的规定解决不了 " 鬼火炸街 " 事故,也有网友觉得,这等于是给新能源汽车安全上了 " 双保险 "。

那么,这次的新国标征求意见到底有没有意义呢?今天,老狐就和大家聊一聊。
新国标征求意见说了啥?
从大方向上来说,核心条款主要覆盖了四大关键领域,都是为了给新能源汽车驾驶安全上 " 紧箍咒 "。

具体点来看," 征求意见稿 " 在 " 超速报警和限速功能 " 技术指标中明确新增了两项针对乘用车的要求:
一是指出,乘用车每次上电 / 点火后 ( 发动机自动启停除外 ) ,应处于百公里加速时间不小于 5s 的默认工作状态。
也就是说,即便是高性能车型,默认模式下也不能再随意实现 "3 秒破百 ""2 秒破百 " 的极致加速了。
说白了,这就等于是给 " 速度狂欢 " 按下了减速键。
不但不能随时极致加速化身 " 鬼火少年 ",还给各位 " 马大哈 " 们留了后路。
征求意见稿同时还要求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载客汽车应具备踏板误踩加速抑制功能,在静止、蠕行时能够检测,抑制动力输出并通过一个明显的信号装置(例如声或光信号)提示驾驶人。
也就是说,哪怕在静止或蠕行状态时不小心踩了加速踏板,车辆也会自动抑制动力输出,并通过声光信号提醒,从而减少停车场、小区等低速场景的碰撞事故。

另外,针对车门," 征求意见稿 " 新增了 " 装备电子控制式车门锁止系统或自动激活式车门锁止系统的汽车,当不可逆约束装置展开时或动力电池发生热事件时,非碰撞侧车门应自动解锁。
而对于电动门把手," 征求意见稿 " 也新增了更详细的要求:
如果装备电动式车门内把手,应同时配备具有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内把手作为机械应急车门内把手,并在机械式解锁和开启装置附近设置相应醒目的标志。
这次的 " 征求意见稿 ",算是给生命留了个 " 绿色通道 "。

除了这两个核心变化,这次还对驾驶模式做了一些规定。
比如增加了 A 型电力再生式制动系统要求,规范 " 单踏板 " 模式应用。之前关于 " 单踏板 " 模式容易误操作的争议,这次等于给出了较为明确的解决方向。
此外," 征求意见稿 " 增加了车载娱乐系统安全应用技术要求,要求汽车行驶速度超过 10km/h 时,驾驶人侧显示屏应关闭和禁止开启娱乐影像播放和游戏功能。
这意味着,接下来,智能汽车也得划清 " 人机边界 ",为安全出行服务。
为何要上 " 紧箍咒 "?
可能很多人都不理解,既然新能源仍然是中国汽车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放开膀子加油干不好吗?为什么还要加这么多 " 紧箍咒 "?
其实,每一项新规的背后,往往都有着一些血泪教训。
过去几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动不动就比谁跑得快、比谁的车机更好玩、比谁的设计更有科技感,导致诸多新能源汽车出现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2025 年 3 月,泉州一辆零百加速 1.98 秒的新能源车在市区飙至 150km/h,避让车辆时因惯性过大撞飞电动车,致骑车者脑死亡,靠呼吸机维持生命。

而遇到事故,隐藏式门把手无法弹出的新闻,这些年也屡见不鲜。
老狐觉得,新规设置 " 5 秒加速红线 ",包括对隐藏式门把手的规定,本质上都是希望减少这些内卷导致的 " 致命短板 ",让车辆性能回归实用本质。
对 " 单踏板 " 模式、车载娱乐系统、辅助驾驶等新兴技术的限制,同样也是出于安全考虑。
比如 " 单踏板 " 模式,这一模式常常被车企加上 " 便捷 "" 节能 " 等营销标签。
实际上,其制动逻辑和传统燃油车完全不同,突发状况下容易误把加速踏板当刹车,近些年导致了不少严重事故。

技术能力提升叠加成本下降,推动智能辅助驾驶搭载率不断提升,同时也让不少车企与汽车消费者忽略了这些技术背后的安全隐患,甚至开始钻空子。
交通管理部门在查处多起违规行驶中发现,不少车主为了图方便、躲避酒驾,在驾驶途中使用起了 " 智驾脱手神器 ",通过配重材料欺骗车机对驾驶员的监控。
今年 3 月份安徽铜陵德上高速发生的车辆爆燃事故,意外发生的原因之一,就是车主对驾驶辅助系统过度信任,没有将方向盘一直握在自己手中。

老狐觉得,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但一个个悲剧事故,也折射出了技术乱象背后的隐患。
所以,新能源汽车要长久发展,还是得与时俱进的去统一规范。
是限制也是保护
关于新国标意见征求,网络上出现了不同的 " 声音 "。老狐翻了翻评论区,一部分网友认为,这些限制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让汽车消费者 " 权益受损 ",甚至阻碍行业发展。

另外一部分网友认为,大部分规定还是可以提升驾驶安全。
有人认为,够用、去掉不必要的浪费或风险,并无不妥。

老狐觉得,这件事其实还是要辩证看待。从安全冗余的角度来说,新规的确是大幅提升了驾驶安全性。
百公里加速默认不小于 5 秒,能有效降低误操作引发的事故风险;踏板误踩抑制功能可以减少 " 油门当刹车 " 的悲剧;辅助驾驶和娱乐系统的规范,以及 " 遇险自动解锁 " 和机械把手的要求,更是给生命上了 " 双保险 "。
当然,有些网友可能会担心限制零百加速之后,车辆不能再 " 贴地飞行 "。其实,新规在 " 百公里加速默认不小于 5 秒 " 这项规定上是给了不同选择的。
新国标意见征求建议的是,新能源车每次启动后默认动力输出 0-100 加速时间要慢于 5 秒,可以通过二次切换驾驶状态,再输出更大动力。也就是说,真想感受速度与激情,二次切换一下就可以了。

关键的是,新规实施后,车企就不能再把 " 加速性能 " 作为主要营销卖点了,这个时候,大家对安全技术、续航扎实度、能耗效率等核心指标的关注度上升,整个行业的发展氛围会得到改善,汽车消费者也会获得更多实用价值。
而且,新规范让新能源汽车事故率降低,新能源车辆的安全性变得更高,新能源汽车保险费用偏高的痛点也能够更快得到解决,长期来看,这可能是降低消费者保险支出的一个好办法。
结语
新能源汽车不可能一直 " 野蛮生长 ",老狐觉得,新国标征求意见对新能源提出更高、更广泛的安全要求,是行业开始高质量发展的表现。
如果新规能够让行业不再放任技术乱象,让车企把更多精力放在安全技术研发、实用性能优化上,新能源汽车市场才能更快走向成熟。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