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 前天
“布鞋院士”刷屏,触动我们的究竟是什么?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陈瑜

近日,在上海大学一场学术活动中,张统一院士脚穿一双破旧布鞋的画面被镜头捕捉并上传至网络,旋即引发广泛关注。

评论区里," 内在富足的人,不需要外在的东西装饰自己 " 这句刷屏的留言,道出了 " 布鞋院士 " 所触动的深层社会情绪——在一个热衷包装、追求速成的时代,人们对返璞归真、坚守初心所葆有的深切向往。这也可以解释,上个月杨振宁教授逝世后,为什么公众缅怀的不仅是他卓越的科学成就,还有他一生推崇的人生格言—— " 宁拙毋巧,宁朴毋华 "。

从甘于清贫、一只公文包用了四十年的钱学森,到隐姓埋名于戈壁深处、被称为 " 最具农民朴实气质的科学家 " 的邓稼先;从常年穿着 20 元的格子衬衫,笑言 " 我最大的财富,是躺在田里的稻谷 " 的袁隆平,到一袭布衣、光脚穿布鞋作报告的李小文……这些科学家以简朴日常和辉煌成就的强烈反差,展现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专注于科学探索的精神境界:把所有的光环留给科学,以看似平凡的身影撑起民族的脊梁。他们,是真正值得尊敬的人。

今日的中国,创新成就有目共睹。" 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 " 已成为 " 十五五 " 的主要目标之一。但是 " 从 0 到 1",注定是一场漫长又寂寞的马拉松。在前沿领域深入 " 无人区 ",愈发需要沉潜专注、甘于寂寞的 " 笨功夫 ",愈发需要 " 栽树人 " 与 " 挖井人 " 久久为功的定力,而 " 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 " 也越显得珍贵。

不过,在致敬这些 " 安贫乐道 " 的科学家的同时,我们也需避免将其形象简单化、绝对化。 那些 " 炫目 " 的简朴,其实是其精神世界的自然流露,而非其卓越成就的必然原因。因此,我们不能构筑类似 " 衣着朴素 = 潜心问学 " 的刻板印象。事实上,许多杰出科学家同样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与审美。比起关注外在形象,我们更应聚焦的是科学家对学术的奉献与专注,更应该讨论的是如何为这份专注保驾护航。

当然,这并非易事。哲学家描述的 " 功绩社会 " 提醒我们,仅靠个体精神的自觉,难以抵御一种系统性的浮躁。当下,学术研究领域的 " 五唯 " 积弊、" 非升即走 " 的压力,以及企业与社会中弥漫的 " 速成 " 和 " 内卷 " 心态,都是对学界的侵蚀和对科学家精神的反噬。因此,抵御浮躁,不仅需要精神标杆的引领,更有赖于科研评价体系的优化、资源分配机制的完善以及对长期主义价值的社会性倡导与肯定——即构建一个能够包容和激励 " 十年磨一剑 " 的制度与环境。

今天,当我们把创新视为一种社会生态,科学家精神便已跨越实验室的围墙,成为各行各业追求卓越的灯塔。科学家精神之所以屡屡触动我们,也在于它像一面棱镜,折射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不随波逐流的定力,不为物所役的自由,以专业精神赢得社会的尊重。这,正是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钱学森 邓稼先 院士 马拉松 上海大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