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南州高三学生正积极备战高考。人民网记者 许维娜摄
一年前,青海黄南州同仁市第一民族中学的晚自习,常常只有老师讲课的声音;如今,教室里鲜活的场景,是学生簇拥着老师追问:" 这道题还能怎么解?"
从 " 被动听课 " 到 " 主动探究 ",雪域高原上的课堂之变,源自天津教育帮扶团队。他们不做短期提分的 " 速效药 ",而是致力于留下一支 " 带不走 " 的教师队伍,推动教育从 " 输血 " 向 " 造血 " 转变。
理念先转:育人不唯分数
去年 8 月,55 岁的原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三中学党总支书记张华革担任同仁市第一民族中学校长,带领 6 名天津教师组成教育帮扶团队进驻学校。彼时,这所黄南州规模最大的高中,本科升学率不高,不少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
一年后,变化已然显现。2025 年高考,学校本科上线人数从 129 人跃升至 227 人,升学率达 67%;文科状元被南京大学录取,距清华北大仅差 3 分。更喜人的是,课堂氛围发生改变——自主研讨的小组、追着老师提问的学生,成了教室里常见的风景。
" 过去同仁市本科上线率长期在 50% 左右徘徊,优质生源外流严重;今年单第一民族中学就实现 67% 的升学率,全市教育质量实现历史性突破。" 同仁市教育局局长李本扎西坦言,这一切都离不开天津 " 组团式 " 帮扶的精准发力。
而这并非一日之功。
自 2010 年中央启动对口支援青海工作以来,天津已坚持教育援青 15 年,累计派出 200 余名教师;" 十四五 " 期间,161 名援派教师以 " 组团式 " 模式深耕教学一线,推动支援从 " 输血 " 向 " 造血 " 转型。
异地办学正是这一转型的关键一环。" 过去五年,已有 1125 名黄南高中生赴津就读;今年,天津异地办班增至 19 个,在校学生 800 余名。" 天津援青指挥部总指挥、黄南州委副书记裴治介绍,这些 " 走出去 " 的学生,正成为带动家乡教育发展的种子。
机制跟进:培训与教研并重
不靠抢生源,不拼 " 高分速成 ",能提升质量?
张华革坦言:" 家人和同事都担心我年纪大、高原反应重,但我们不是来‘镀金’的,是来‘攻坚’的。" 到任后,他一个月内完成调研报告,持续推进《" 组团式 " 教育帮扶实施方案》,明确提出:" 学校基础不差,但教学理念和管理模式亟待更新。"
如今,教育帮扶团队从基础做起,将普通话培训纳入教师能力提升核心内容,更创新地把普通话水平与职称评审直接挂钩。
"2025 年的职称评审中,80% 不达标教师被暂缓晋升,这不是‘卡脖子’,是倒逼大家成长。" 张华革解释道。
同时,团队联合州教育局构建 " 四位一体 " 教研体系:师带徒精准结对、名师短期送教、多学科小组团帮扶、常态化空中课堂。仅本学期,已有近 30 名本地教师赴中西部地区参加教研培训。
援青数学教师赵慧杰结合当地生活实际设计教学案例,让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可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 " 源于生活、服务生活 " 的独特魅力。" 以前上数学课,一听公式就头疼;现在老师用藏式建筑讲空间向量,用茶卡盐湖讲椭圆,我才发现数学就在身边。" 高二(6)班藏族学生代吉卓玛学生的话,道出了天津教师带来的教学新意。而这份 " 新意 " 的背后,是教育帮扶团队搭建的长效机制。
援青数学教师张广辉把分层教学经验整理成手册,手把手教本地教师设计 " 必做 + 选做 + 挑战 " 的阶梯式作业;" 我带来的不是几节课,而是可复制的方法。" 张广辉说,她计划回天津后把高原教师坚守的精神融入自己的课堂," 这种教育帮扶是双向的,我们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收获了成长。"
" 这些援青老师用行动诠释着教育初心。" 同仁市第一民族中学团委书记夏吾措吉感慨,今年高考前,一位天津数学老师专程飞赴学校为学生护航,课上梳考点、课下解疑惑;日常里,他们备课至深夜、帮带本地教师毫无保留。这份严谨与奉献,既照亮学生成长路,更滋养着民族地区的教育土壤。
课堂重塑:把时间还给学生
教育帮扶团队推行的第一项改革,就是 " 把时间还给学生 " ——自习课完全用于自主作业和小组研讨,晚自习第二阶段教师只答疑、不讲课。
" 这不是教师‘缺位’,而是让学习真正发生。" 张华革解释,过去 " 教师讲、学生听 " 的模式,看似高效,实则压抑了学习主动性。改革初期,有教师担心 " 学生自学浪费时间 ",但半个学期后,学生作业完成质量较改革前提升 30%,课堂提问量增加近两倍的数据,让质疑声消失了。
学生们的反馈最为直接。
" 以前自习课只能埋头做题,遇到难题就卡壳;现在和同学一起讨论,很多问题聊着就懂了。" 高二(1)班学生依忠说,天津教师带来的不仅是有趣的教法,更让班级形成了 " 互帮互助 " 的学习氛围。
" 教育是点燃,不是灌输。" 张华革说。天津援青教师们用情感育人,课后常被学生围住谈心,成了 " 高原上的知心人 "。
同仁市第一民族中学党委书记公保南加感慨:" 天津援青教师特别认真、特别负责任。他们不是走过场,而是扑下身子干实事,日常休息时间也能看到他们在备课、辅导,帮带本地老师。"
成效显现:从个案到全域带动
援青教师带来的不仅是方法,更是可延续的经验。
这份经验的落地生根,离不开系统资金与资源的坚实支撑:" 十四五 " 时期,天津市已投入 4348 万元文化教育支援资金,实施 " 天津黄南班 "" 共画‘同心圆’思政教室 " 等多个项目,推动黄南州 36 所学校与天津滨海新区学校结对。如今,黄南州一市三县已全部在天津开办 " 黄南班 ",成为青海省唯一实现异地办班县域全覆盖的市州;本地同步设立的 " 天津班 ",中高考科目全由天津教师任教。
黄南州教育局副局长、援青指挥部教育组组长张志勇告诉记者,2025 年高考数据显示,黄南州本科上线率达 61.1%,其中 " 天津黄南班 " 本科上线率高达 96.2%;天津异地班学生更包揽青海省民考民类物理、历史方向前两名,8 人跻身全省民考民类前十。
" 我们的目标,是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一套‘可延续’的管理机制。" 援青干部们的话语朴实而坚定。
教育帮扶的真正价值,从来不止于一时的分数跃升,更在于让先进理念扎根、让本土教师成长。从课堂开始,这场高原上的教育实践,正为黄南州教育的内生发展,开启新的起点。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