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广州人改点什么,实在不太容易。
从过去的 " 北上广 " 到后来的 " 北上广深 ",再到 2025 年,曾经的固定搭配已变得不再固定," 北上深重 " 的确拗口,但却是不争的事实。
2024 年,从全国各地 GDP 来看,重庆以全年创造 GDP 规模 3.22 万亿人民币超越广州的 3.10 万亿人民币,重庆排位上升至第四,广州降至第五。
更加重要的是,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
今年前三季度,重庆的 GDP 达到 24449.36 亿元,同比增长 5.3%,广州的 GDP 为 23265.65 亿元,增速为 4.1%。两地的差距从 2024 年的 1160.65 亿元,扩大到 2025 年前三季度的 1183.71 亿元。

不仅总量掉队,从增速上看,广州 GDP 增速在 " 全国线 " 和 " 全省线 " 之后。
2000 年,当《新周刊》提出成都 " 第四城 " 概念之时,一个既定的事实是,北上广是当之无愧的 " 前三城 ",中国最大的三座城市。
25 年后,成都能否成为这个 " 第四城 " 依旧悬而未决,但可以肯定的是,有人已经跌出了前三。
进也汽车,退也汽车
今年年初,广州高层再次喊出了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的总体要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GDP 掉队是产业失速,拖累了工业值增长的结果。
据广州统计局数据,汽车制造业、电子产品制造业、石油化工制造业是广州的三大支柱产业。特别是汽车,去年的汽车制造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高达约 25%。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汽车都是广州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广州一度还是全国性的第一汽车城。

从 1996 年广州选择了本田开始,广州的汽车产业开始一路高歌猛进,在当时的全国创下多个记录:广本在国内首创了 4S 销售模式;明星车型雅阁,创下了连续 19 个月中高级轿车市场销量第一。
投产后仅仅一年,广本便实现了盈利,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为广州汽车产业的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2 年,汽车产业与电子、石化一同被列为广州的三大支柱产业。随后东风日产落户花都,广汽丰田成立,至此广州形成了广汽本田、广汽丰田和东风日产三足鼎立的局面。
2006 年,广州汽车总工业产值突破 1000 亿元开始,超越石化工业,成为广州经济最大的引擎。时至今日,汽车产业都是广州经济的第一支柱。
也就是在前两年的 2023 年,广州汽车产量依然高达 318 万辆,位列全国第一。按照国内市场 3000 万辆的年产销数据对比,可以说 " 国内每 10 辆车就有 1 辆来自广州 "。

但基数越大越难维持,向上的空间也越小,广州汽车产业的滑坡在转瞬之间。
2024 年,广州汽车产量 253.98 万辆,同比下滑 20%,从全国第一跌至第三。重庆以 254 万辆、深圳以 293.5 万辆新能源车反超。
用广州市统计局的话说," 广州汽车制造业处于动能转换深度调整期。"
2014 年,长沙比亚迪 CK6120LGEV2 以其先进的配置,成为广州公交系统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这批纯电动公交车首次亮相于天河员村至芳村西塱的 583 线,当时市场上鲜有此类车型,它们的出现无疑引领了广州的绿色出行潮流。
尽管如今外界指摘广州汽车产业新能源变革滞后,但不可否认的是,广州是最早一批开始接触新能源汽车的城市。
早在 2017 年,广汽便已率先在国内布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然而在后续的市场竞争中,其反应速度和布局深度似乎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在全国各地新能源产业野蛮生长的那几年,广州似乎对此有着过于清醒的认知,PPT、拿地、骗补……在江西、安徽、江苏一大堆挂羊头卖狗肉的企业倒闭后,留下的一地鸡毛无时不刻不在证明着广州的前瞻性。
除了一个本地的恒大无奈坍塌,再没有哪个新势力企业能靠江湖伎俩在广州讨到些许便宜。
拉长时间尺度,千年商都广州大概是国内最早的市场化最彻底的城市。这样的清醒的确能够避免一些弯路,但同样也给自己打造了一个舒适区。
当外界各大城市都在拉着新势力大张旗鼓之时,依托日系三强,广州靠一个 " 稳 " 字在汽车产销上高歌猛进。可几年后,风口的威力逐渐显现,象征着未来的新能源与智能化让广州无所适从。
广州为什么推不动新能源?
2023 年广州汽车总产量达到了 317.92 万辆,但新能源汽车产量仅 65 万辆,渗透率不到 20%,远低于同期上海 65% 和全国 31.8% 的水平。显然,燃油车在 " 广州汽车 " 的版图中仍占据主导地位。
与此同时,在电动化与智能化的加持下,国内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也在快速提升。中间踩过的垫脚石就是合资品牌。广州多年来引以为傲的合作伙伴此时却成为了别人口中 " 革命 " 和 " 颠覆 " 的对象。

如果说这些企业是新势力,有赖于日系三强的广州便是汽车时代的旧王朝。在全球范围内,日系对于新能源转型都嗤之以鼻,更何况是在以合资企业立足的广州。
与合作伙伴保持步调一致正是过去广汽十几年来的制胜法宝。面对汹涌如潮的变革,广汽依旧维持原有立场不变,当然这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数据显示,广汽集团 10 月份销量 17 万辆,同比下降 8.1%;1-10 月份累计销量 135.43 万辆,同比下滑 10.94%。广汽集团也因此成为央国企汽车大厂中唯一销售同比下滑的企业。
相比之下,去年还被嘲笑的上汽集团,今年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集团 10 月份销售整车 45.40 万辆,同比增长 12.96%;1-10 月上汽集团销量 364.72 万辆,同比大增 19.53%。一汽、东风、长安、北汽、奇瑞悉数上涨。
习惯于依附强势的合作伙伴,广汽已经快要忘记如何靠自己面对残酷的市场化竞争了。以至于自己的新能源品牌埃安、昊铂,都无法成为像深圳比亚迪、重庆赛力斯那样现象级的存在。

另一方面,长期在日系汽车文化的熏陶下,华南市场的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有着天然的抵触。
他们更愿意对改装车倾心、喜欢发动机的轰鸣,为毫厘间的马力区别争得面红耳赤……如果没有记错,最早关于电车辐射大掉腿毛就是从广州传出来的。
长年气温 20 度以上,一年 365 天广州的空调有 300 天是开着的。早期那些续航动辄打 5 折的新能源汽车在此无疑是遭受了巨大的滑铁卢,也给华南用户留下了极差的形象,往后在发展新能源汽车更是难如登天。
无论是主观意念还是客观因素,广州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或许就剩下了小鹏一根独苗,好在小鹏也从前两年的命悬一线到如今步入正轨,同时也给广州的未来保留了火种。
" 拖鞋背心 " 舒适区
今年 11 月,主席在视察广东重要讲话中,把广东的经济态势放到了另一个位置上," 你们的经济总量在全国稳居首位。块头这么大,这样的增速下也是很大一块增量了,广东要和自己比,要注重研究解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课题。"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第一省会,广州同样需要这种战略定力。

一直以来,广州的本土企业一直支持着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经济发展,从上世纪的 " 广钢 "、" 广纸 "、" 广船 " 以及 " 广氮 " 等大型工厂,到后来的广汽、广药、广州建筑以及广州工控集团等国企,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成为了广州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柱。
与燃油车时代一样,在房地产时代无限风光的广州,诞生了 " 华南五虎 " 知名房企,在传统行业上,广州一直活得相当滋润,但一旦遇到新兴行业窗口期,广州每次却显得踌躇不前。
在这两年全国遍布红火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广州的新能源车产量甚至不及常州。
不得不说,他们的的确确有着自己的舒适区。
毕竟,在建城 2237 年的历史进程中,广州始终作为岭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存在,城址一日未移,就连那口有着上古中原雅音的粤语一说就是几千年。

想让广州人改点什么,确实不太容易。无论是房地产还是汽车,广州经济失速的本质是传统增长模式与新时代产业变革的冲突。
依赖外资合资的汽车产业、土地财政驱动的房地产经济,以及低附加值的外贸结构,在新能源革命、消费升级和全球化重构的冲击下阵痛在所难觅。
11 月 9 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上,文体展演环节的第一章《同根同源》道出了广州的千年不易。
1000 多年前,广州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起点;100 多年前,就是在这里打开了近现代中国进步的大门;40 多年前,也是在这里首先蹚出来一条经济特区建设之路。
这是广州的历史,也回应当下广州的任务。在广州各大地标的夜幕灯光秀中,两排的大字格外醒目," 老城市新活力 "。

新活力不仅仅单只老城改造、处理城中村,更是产业的新活力。
不久前,广州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实施意见》。这份或许影响未来几十年的城市气运的文件,也正是是广州求变的宣言。
未来十年,广州开启了未来产业的全盘谋划:6+X。其中的 "6",是指智能无人系统、具身智能、细胞与基因、未来网络与量子科技、前沿新材料、深海深空等 6 大未来产业。"X",是指,绿色氢能、类器官、脑科学与脑机接口、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其他产业。
在第一大支柱汽车这里似乎已经不是广州未来瞄准的重点。低空经济领域,全球首个三证齐全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企业亿航智能,在广州;全球最大农业无人机制造商极飞科技,在广州。全球首款分体式飞行汽车小鹏的 " 陆地航母 ",也在广州。
在自动驾驶领域,文远知行、小马智行同日赴港上市,文远知行成为港股 Robotaxi 第一股,也是全球首家在 " 美股 + 港股 " 双重主要上市的自动驾驶科技企业,小马智行成为 2025 年全球自动驾驶行业规模最大 IPO。
此时此刻,或许广州穿着那标志性的拖鞋背心,准备走出那个躺了几十年的舒适区。
注:图片部分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