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偏偏要一锤子敲碎了这种 " 和平 ",裂缝也出现在深圳和广州的身上。
先说一段老故事。
深圳梅观高速,远远就能看见一个路牌,上面写着 " 富士康—华为 "。
在深圳一直流传着一句话," 两个人,一座城,一个时代 "。两个人说的正是任正非和郭台铭。
1988 年 10 月,郭台铭站在深圳龙华的土地上,对着比人还高的野草丛,大手一挥," 看得见的土地我都要了 "。同一年,华为悄悄进村,四十不惑的任正非,白手起家。
华为和富士康在深圳拔地而起,富士康在西边,是制造的象征,华为在东边,是技术的野心。

如今,同一条路,通往两个世界,富士康向左,华为向右。像极了两家企业如今的局势。华为,成为智能造车的技术脊梁,疲惫的富士康需要寻找新的技术转型点。
华为和富士康的故事,在深圳经常上演。如今,这样的故事,也轮转到了深圳和广州之间,科技与传统之间,再次激烈对撞。
曾经在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郭台铭一直和任正非和平相处。但是,时代偏偏要一锤子敲碎了这种 " 和平 ",裂缝也出现在深圳和广州的身上。
广州连续五年的 " 中国汽车第一城 " 头衔,在去年被 " 平地起高楼 " 的深圳拿走了,但并不意外。至于,榜首位置的交换背后的原因,老广人用了一句点题。
" 广州守着十三行收租饮茶,新能源车却追不上比亚迪。"
赛道交换
我常说,如果要选择一个城市养老,广州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何形容广州呢?
可以说是一位哲学家,既闲适,又繁忙,深谙 " 对立统一 " 之道。就像是摩天高楼的周边,是低矮的平房,繁华 CBD 与城中村和谐共生。
一壶好茶,几笼点心,老广们挂在嘴边的 " 得闲饮茶,够钟食饭 ",惬意的烟火气。但是,在改革开放的春潮里,广州却是诞生了全国最早的个体户、第一个灯光夜市、第一批现代化商场……无数个 " 第一 ",汇聚成广州 " 敢饮头啖汤 " 的拼搏劲头。

后来,我来了深圳。一个口号喊着 " 来了深圳,就是深圳人 ",却 "35 岁被嫌老 " 的城市。
说起深圳,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个形容。" 从一位老人画了一个圈开始,一夜之间,小渔村瞬间高楼拔地而起。"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领了一个任务,利用全球资本、全球技术和全球市场,把自己打造成一个超级 " 硬件代工厂 " 和 " 应用试验田 "。
不负众望,深圳的确也用了 40 年从一个渔村变成了制造中心和科技中心。都说,四十年中国看深圳,说的就是这个理儿。
多年来,广州贴下的标签是 " 贸易 ",深圳的标签是 " 科技 ",一个抬头做生意,一个埋头搞生产。也许,正是因为城市的性格不同,彼此之间的对撞伏笔早已经埋下。
2016 年,深圳 GDP 超过广州。2017 年第一天,报端媒体的标题就是," 深圳,凭什么超越广州?" 当时其中一个理由是," 苏州背靠上海,深圳南靠香港,南京和广州像极了。"
其实,在曾经的多年时间里,深圳一直是追赶着角色,广州作为全国重要的贸易中心,也是汽车工业重镇,经济上一直保持着 " 北上广不相信眼泪 " 的地位。直到 2016 年 GDP 核算方法改变,深圳实现反超。
这一年,广州全市汽车工业总产值达 4346.27 亿元,汽车产量达 263 万辆,居全国城市第二位。其中,广汽集团全年实现 165 万辆,广汽传祺成为广州汽车产业的一张新名片。
彼时的深圳,比亚迪独木难支,在 2016 年全年的销量为 47.87 万辆。与此同时,华为、腾讯、中兴等一批科技研发巨头,科研投入形成的 GDP,让深圳的科技奔跑速度远超广州。
也是这一年,富士康联手腾讯、和谐汽车组建新造车公司拜腾、爱驰的前身——和谐富腾,2016 年撤资,撒腿跑路。
草蛇灰线,蜿蜒千里。交换的故事,在暗中默默上演。2020 年,报端的标题开始变为," 深圳能超越广州成为全国第三大城市吗?"

这一年,广州汽车产量为 295.21 万辆,居全国第一。继 2019 年之后,再一次拿下整车产量全国第一的殊荣,广汽集团、合资品牌销量都属于蒸蒸日上。
总部大楼在深圳坪山的比亚迪,这一年销量 42 万辆,比 2016 年的日子过得还要艰难。谁也不知道,比亚迪鱼塘里的技术,将在何时爆发起来。
对于替代,一个深圳人给出的答案是," 不可能,虽然 GDP 已经超越。"
不可能的原因,是深厚的文化沉淀,这是广州身上的,且是深圳不具备的 " 隐藏属性 ",文化、餐饮、消费,对整个城市有着巨大的虹吸效应。要不然,我为何曾想在广州养老,虽然广州的老龄化以 12.6% 的比列远超深圳。
相信,很多人对深圳的认知,仍旧是遍地老板、全民奋斗的鸡血叙事里。在深圳," 搞钱,搞钱 " 是大事," 每 10 个深圳人,就有 7 个在搞钱。" 深圳常驻人口 1700 多万," 劳动力 " 就达到 1200 多万,这优秀的 " 牛马结构 ",也是值得别的城市羡慕了。
这座全中国最懂搞钱的城市,却是唯一一个没有 985、211 本土高校的一线城市。" 思想 ",这个生产资料不太富裕,换而言之,想找个能和你聊 " 第一性原理 " 的人都不一定找得到。
比亚迪生产线上的员工,日常生活可能都没有从工厂到宿舍的两三公里范围内出来过,但是比亚迪却在这些螺丝钉的默默无闻中,实现了大爆发。
随着比亚迪用电池勾勒出一幅凌厉的增长势头,深圳的汽车叙事大幕拉开。
广州的中年危机?
" 深圳超越广州,拿下汽车第一城 ",报端标题,刻在了 2025 年的第一天。
2024 年,深圳将广州拉下马,登上 " 汽车第一城 " 宝座,汽车产量高达 293.53 万辆。去年,全国每四辆新能源车,就有一辆是 " 深圳造 ",主要来自比亚迪的强力助攻。
" 燃油车卖不动了才想起来搞电动车,深圳比亚迪都卖到欧洲了。" 这句话,并非针对广州,但适用于广州。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教授林江,曾经指出,在其他城市全力发展新能源车时,广州虽然有所行动,但对于燃油车仍有 " 留恋 ",对新能源车支持力度不足," 数据已经说明了问题 "。
所以,当广州的 " 燃油车老钱 " 遭遇新能源浪潮,评论开始一边倒," 广州经济下滑了,汽车产业拖后腿了!" 虽然,广州的新能源市场有小鹏这个造车新锐力量撑场子,但并不足够。
随着位置的交换,人们开始猜想,深圳野蛮生长的密码是什么?是什么推着深圳往前走?
答案,藏在车流不息的南海大道,藏在下班就像开闸放牛的科兴科学园,也藏在喜欢在六角大楼开发布会的比亚迪坪山总部。

从小渔村到国际大都市,从电子大厦到华为园区,这座年轻的城市浑身刻满了 " 创新 "" 速度 " 四个字。
四十年前,深圳蛇口工业区竖起 "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 的标语,用制度破冰点燃中国改革的燎原之火。
然而,当初的小渔村,虽有特区之名,和香港毗邻,但是起点并不高。想要吸引高端人才、高端产业,并不容易。一句话," 人家凭什么来?" 所以,拼命地卷研发、卷创新,成为深圳给自己找的路。
随着曾拥有亿万财富的华强北 " 山寨手机王子 ",已经沦落街头,深圳成功地从一座 " 山寨之城 " 转型为 " 创新之都 "。2024 年 9 月,国家对深圳的定位当中,有两个 " 定位 " 非常重要,分别是:全国性经济中心、国家创新型城市。
就像业内,毫不吝啬地盛赞比亚迪掌舵者王传福,是 " 电动汽车领域的奇才 ",创新攒下的技术鱼池,让比亚迪一跃成为中国新能源赛道的领跑者。坪山,也成为报端媒体扛着长枪大炮出没最多的地方之一。
中汽中心、壳牌集团、宁德时代等多家国内外汽车产业链龙头企业,也都纷纷布局深圳坪山。统计显示,深圳集聚了 2.4 万家新能源和数字能源企业。这个产业链布局的完善和新锐,是深圳在新能源汽车赛道超越广州的核心所在。
比起广州来说,深圳是只讲效率,不讲情怀和生活腔调的地方。" 情怀是什么,能当饭吃吗?讲究腔调,只会影响赚钱的速度。"

据统计,深圳的新能源汽车占全球产量 1/8,一字排开的停车场,几乎看不到太多燃油车,比亚迪、蔚来、理想、埃安等诸多新能源车型,让南海大道的车流更拥挤了,一杯咖啡,满电出发 ",正成为深圳新的城市名片。
广州虽然有埃安、小鹏等品牌,但总体体量仍然不够大,完全比不上燃油车时代的产业规模。之前落地的恒大汽车、宝能汽车,厂区的草,都要长到两米高了。
俯瞰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一座座摩天大楼直插云霄,和广州老城区的小街小巷里,经常能看到新建筑和旧建筑交错的情景完全不一样。一栋栋现代化的写字楼旁边,可能就是一间古老的祠堂或者寺庙。
广州是一座文化包容的城市,也是一座恋旧的城市,街头的早茶厅,或许还在用手写菜单," 这是吃早茶的仪式感,时间是缓慢的。" 缓慢的时间,不适合奔波的牛马。
当深圳的比亚迪工厂 24 小时轰鸣,东莞的机器人生产线吞吐全球订单,广州黄埔大道上的广汽研究院,经常上演着传统车企的 " 敦刻尔克大撤退 "。
广州某人才市场的调研揭示,高达 67% 的求职者将 " 城市发展潜力 " 视为择业的首要考量。遗憾的是,在这项评分上,广州已经落后于合肥、武汉等城市。这意味着,在吸引年轻人口方面,广州正逐渐失去优势。
对于,急于从 " 中年危机 " 跳脱出来,需要拿出 " 不破不立 " 创新势头的广州来说,如何留住年轻人,成为棘手的事情。
而这,恰恰是深圳的优势。
深圳慢一点,广州要快一点
那么,深圳能坐稳汽车第一城的宝座吗?广州,如何走出阵痛?这些疑问,并没有尘埃落定。
深圳有隐忧,广州有后招。
深圳的隐忧,也在于 " 如何重新留住年轻人 "。城市氛围与生活成本的双重压力,正在成为围剿深圳年轻力量的一大桎梏。
在深圳注册,却在杭州开发《黑神话:悟空》,创始人冯骥一针见血," 节奏没有深圳那么快,房价也不太高,大家能够耐得住性子。" 成都温和包容的生活氛围,也给了《哪吒 2》的制作团队 5 年的创作时间,打磨出了一部震惊世界的电影。
隐藏着深圳四十年创新速度之下的症结是," 技术尖子遇上了知识荒原 "。

人才数据显示,北京占全国 AI 人才的 24%,杭州占 16.53%,上海占 9.78%,而深圳只有 6.18%。与此同时,总部在深圳的腾讯系 AI 创业者中,选择在北京创业的占 37%,选择在广东的是 34% 深圳。
深圳缺少顶尖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先天就输在起跑线上," 基础教育在某些关键领域的缺失,让创新的高楼大厦摇摇欲坠。" 一位半导体企业负责人表示。
" 市场需求 - 技术改进 - 产品迭代 " 的模式,创造了华为、比亚迪这样的巨头," 快速商业化 " 成了深圳科技企业的生存习惯。但是,正如 DeepSeek 创始人梁文峰所言:" 创新不完全是商业驱动的,还需要好奇心和创造欲。"
深圳,因为 " 效率 ",使得创造欲正在减少。" 投资人只热衷于 PPT 上描绘的美好故事,无人愿意陪伴我们熬过技术验证的艰难黑暗期。" 这是很多科研人的无奈。
曾经的深圳,是只要有一个想法,就敢在出租屋里开始造梦。现在的深圳,走过了 40 年的高速创新,需要转变的是,从一个 " 搞钱的城市 ",进化为一个 " 值得生活的城市 ",需要学会的,不是更快,而是更慢。
" 慢下来,去补齐教育的短板,去沉淀科研的底蕴。" 而这,恰好是广州的优势。
虽然,老广州追求的是会把一道白切鸡做到极致,追求食材的本味,连一粒花生米都要炸得恰到好处。但是,别忘记了 " 敢饮头啖汤 " 的拼搏劲头,是广州一直藏在骨子里的。
就像微信这个改变了社交方式的重大创新,也是诞生在广州,而非争分夺秒的深圳。 可以说,广州的创新基底一直都在的。
" 每天都要进步,每天都要创新。广汽确实进入了‘战时状态’。" 广汽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冯兴亚,语气中透露出前所未有的紧迫感。
这是广汽集团的军令状,也是广州的。
这个打破和重新构建的过程里,广州也在积极应对挑战,力求在汽车产业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广州设立了专项奖励资金,以激励电池回收、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创新突破。
经过努力,广州目前已经汇聚了小马智行、文远知行、沃芽科技等国内顶尖的自动驾驶企业,为广州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新能源的竞争进入了下半场,广州需要新的故事。除了对汽车产业进行变革之外,广州还将笔触放在了另一个未来创新上。
" 广州正以当年拥抱汽车的胸怀,拥抱低空经济。"
武汉凭借 " 光芯屏端网 " 打造万亿产业集群,杭州则借助 AI 和数字经济竞逐 "AI 之城 "。广州,也需要找到一个能够定义城市产业高度的新名片,竞逐 " 天空之城 "。
时至今日,广州已在低空经济领域创造了多个 " 第一 ":拥有全球第一个飞行汽车工厂智造基地、全球第一家集齐从生产到商业化运营 " 四证 " 齐全的企业、全国第一个国家级无人机器件检测中心……
虽然,转型仍然在阵痛期,但是那个 " 敢饮头啖汤 " 的广州正在回来。
《一代宗师》里说," 所谓的大时代,不过就是一个选择,或去或留。" 广州,和深圳,都不想停留在当下的年月里。
注:图片部分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