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蓝鲸新闻 11 月 17 日讯(记者 祁和忠)11 月上旬,交银施罗德旗下的交银鸿泰一年持有宣布清盘。根据公告,该基金的清盘原因是基金净资产连续 50 个工作日低于 5000 万元。
该基金成立于 2001 年 11 月 24 日,是一只偏债混合型基金。按照基金契约,约 80% 投资于债券,20% 投资于股票。认购该基金的投资者主要是个人投资者。该基金成立后,在大多数时间里,基金净值处于 1 元以下。
今年以来,随着股市回暖,基金净值也回到 1 元以上,但受到较大的赎回压力,导致基金净资产在下半年跌破 5000 万元的生死线。
颇为令人遗憾的是,6 月份,在袁庆伟接替谢卫,担任交银施罗德基金总经理后,公司没有积极拯救这只基金,让其免于被清盘的命运。交银施罗德基金背靠大股东交行,拥有雄厚的销售渠道资源,如果能积极作为,本来是可以让这只基金生存下来的。
两相对比,国联基金旗下的国联景惠与交银鸿泰同一天成立,也是一偏债混合型基金,今年以来同样受到赎回压力,但该基金的资产净值仍保持在 5000 万元以上,在保持正常运作。
交银鸿泰一年持有的清盘,是公司状况不如人意的一个爆发点。今年以来,交银施罗德出现业绩与规模双双滑坡,这个问题值得重视。统计数据显示,公司管理的非货币基金资产规模不增反降,旗下基金出现较大赎回压力。3 季度,公司非货币基金规模排名由年中的第 22 名下降至 3 季度末的第 25 名,单个季度内就直降了 3 名。
业绩表现整体欠佳,是导致赎回压力持续的原因之一。以 " 交银三剑客 " 之一的王崇为例,他管理的交银新成长在 3 季度大幅跑输业绩比较基准 22 个百分点。
交银施罗德曾经很重视发展主动型偏股基金,而对于被动跟踪指数的 ETF,则比较慎重,仅在 2009 年、2011 年,分别发行成立了一只 ETF。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两只 ETF 的合计规模不到 3 亿元。
令人不解的是,时隔 14 年后,面对主动投资业绩与规模双双整体滑坡的严峻态势,公司却准备再发行一只新 ETF ——中证智选沪港深科技 50ETF。
虽然国内 ETF 规模已达 5.7 万亿元,但市场集中度很高。在 57 家拥有 ETF 的管理人中,前 10 家公司占比近八成,大多数公司充当陪跑的角色,在赔本赚吆喝。近十几年来,交银施罗德一直没有能做大现有两只 ETF 的规模,已经能够说明公司比较缺乏这方面的能力。
而且,从交银施罗德准备发行的中证智选沪港深科技 50ETF 看,该基跟踪智选沪港深科技 50 指数。该指数现在的估值在 36 倍附近,与港股通科技指数的 24 倍、恒生科技指数的 23 倍相比,估值明显偏高。公司舍弃估值更加合理的指数,却选择和定制一个估值高出约 50% 的,也并不明智。
一边厢任由交银鸿泰一年持有跌破 5000 万元后,选择清盘,另一边厢决策重启 ETF。在旗下主动偏股型基金业绩与规模双双下滑的困境下,交银施罗德基金却将资源转向 ETF,这个战略调整究竟是基于自身优势的审慎判断,还是其他原因?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