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出海市场战况空前,中国创业者在海外纷纷摩拳擦掌,以期能够把中国的商业模式、创业理念、战略打法输出海外,他们依然坚信 " 时光机理论 ",并希望提前押注 20 年前的中国。
零态 LT特推出出海观察栏目《出海反光镜》,从多个维度记录中国企业出海新征程。本文是该系列第 53 篇,聚焦中国家电出海,为什么首站选泰国?
作者|张琪
编辑|何坤
运营|陈佳慧
出品|零态 LT(ID:LingTai_LT)
头图|网络公开用图
" 市场永远在变,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 当全球供应链经历结构性调整,成本优化与市场重构就成为企业生存的关键命题,泰国,这个东南亚的中心枢纽,正以惊人的速度崛起,为中国制造全球化扩张提供沃土。
从双手合十礼到 " 水灯节 " 祝福语,家电生产商威力近日为 38 名外派骨干开展一个月沉浸式泰语培训,总裁称要打造懂技术通文化的团队。海尔也有新动作,其高层透露东南亚目标。专家指出,中国企业在东南亚发展已进入全面投资、深耕本土的 3.0 阶段。
巨头汇聚
泰国成家电出海新热土
自 2025 年 9 月起,泰国春武里府的空气中弥漫着期待气息。中国家电巨头海尔、海信、奥马,扎堆布局泰国产能,与日韩品牌展开同场竞技。
9 月 23 日,海尔泰国春武里空调工业园正式投产,年规划产能 600 万套,覆盖多品类空调产品。这座工业园不仅是中国品牌在东南亚地区规模最大的空调制造基地,更是海尔智造能力的集中展现。总占地约 32.4 万平方米,规划建设多条智能化生产线和超大型仓储物流中心,构成中国品牌东南亚最大的空调全链条制造体。依托泰国区位优势,工业园具备直供北美、欧洲、日韩市场的能力,成为海尔空调全球产能与出口的枢纽。
同日,海信 HHA 智能制造工业园在泰国安美德春武里工业园举行开工仪式。作为海信在海外的最大工业园区,HHA 项目分三期规划,计划于 2030 年完成建设,年产能将达 1200 万台,年产值预计突破 1000 亿泰铢。

天眼查媒体综合信息显示,其中一期项目投资 47 亿泰铢,将建设 11 万平方米的冰箱、冷柜、洗衣机工厂,全面投产后年产能预计达 260 万台,年产值 80 亿泰铢,为当地创造约 1200 个就业岗位。
十余天后,10 月 6 日,泰国投资促进委员会(BOI)批准奥马冰箱在泰国建立生产基地的投资申请。该项目首期投资 30 亿泰铢,建设一座智能冰箱和冰柜工厂,计划年产量为 170 万台,主要用于出口欧洲市场。
加上此前已经在泰国布设产能的松下、东芝、日立、LG 和三星等日韩品牌,中日韩家电巨头齐聚泰国,生产线扎堆的背后,是新一轮全球供应链的结构性调整。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家电企业热衷于 " 下南洋 ",从本质看是在 " 重构 ",其核心战略目标是围绕全球市场的产能重新配置与成本结构的优化,推动企业向 " 全球制造、全球销售 " 的阶段跃升。
多重优势
泰国成为制造出海优选地
而泰国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家电企业出海的首选地,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多重优势。
根据天眼查媒体综合信息,第一是地理优势,泰国地处东南亚中心,是东南亚的心脏,南接马来西亚,东连柬埔寨,西邻缅甸,向北通中国云南,向南掌控马六甲海峡入口。林查班港作为曼谷湾的深水港,自 1991 年运营以来,已成为东南亚第二大集装箱港,每周有超过 100 条国际航线连接全球。对于依赖原材料进口和成品出口的制造企业而言,这是无法替代的竞争优势。
成本优势则是劳动力与效率的平衡。
天眼查数据及欧睿国际数据显示,2019 年,泰国最低月工资标准约为中国的 77%。加上整体的劳动力素质较高,且具备一定英语能力,因此对外资企业投资设厂有较大的吸引力。
以家电、汽车等高端制造业为例,泰国给予 5% 超低税率,大幅降低企业运营成本。RCEP 生效后,区域内关税减免与原产地规则让贸易成本骤降。为招揽更多外资,泰国又推出税收减免等优惠,高端制造业仍享 5% 超低税率红利。
产业升级
泰国模式扩张
泰国模式的成功,不仅体现在家电领域,更在中国车企的布局中得到了充分验证。几年前,中国车企开始在泰国落子,如今泰国已成为我国新能源车出口的第四大国。2024 年,我国对泰国出口新能源车 17.8 万辆,同比增长 35%,占了泰国汽车总进口量的四分之一。" 本地生产本地卖 " 模式,助力中国车企快速抢占市场。
首先看新能源车的崛起。
从泰国素万那普机场驾车驶向曼谷市中心,路两旁上汽 MG、广汽埃安、比亚迪、长城汽车的广告牌鳞次栉比。数据显示,2025 年前三季度,泰国纯电动车新增注册 86432 辆,其中比亚迪(含腾势)以 29633 辆居首,占纯电动汽车市场的 34.3%;广汽集团(埃安 +HYPTEC)与长安集团(DEEPAL+AVATR)分别以 9579 辆和 8884 辆紧随其后。MG、长城欧拉等亦进入前五,市场销量前十名中,有七个中国品牌。
家电跟进则是全价值链的能力建设。
受车企 " 泰国模式 " 示范效应影响,消费电子等产业纷纷跟进,且 " 泰国模式 " 正在复制全球。中国家电出海经历了产品出海、品牌出海、能力出海三个阶段。如今,企业不再仅仅关注生产和销售,而是构建包括研发、供应链及营销在内的全价值链能力。
在海尔泰国春武里空调工业园里,我不仅是生产线,还有研发中心和销售网络。这里的工程师会根据东南亚湿热的气候特点,开发适合当地使用的空调产品;营销团队会研究泰国消费者的使用习惯,调整产品设计和卖点。

比如,观察到泰国用户喜欢在炎炎夏日喝冰沙,海尔就研发出能制作冰沙的大冰箱;泰国雨季潮湿容易滋生细菌,海尔推出了自清洁空调;考虑到多人口家庭洗衣需求,海尔设计了大筒径洗衣机;今年首发的 AI 智慧语音空调,无需联网即可自由交互,贴合对 " 便捷生活 " 的追求。
深度本地化也带来了高回报。海尔 2024 年财报显示,公司期内海外市场实现收入 1438.14 亿元,同比增长 5.43%;其中东南亚营业收入 66 亿元,同比增长 14.8%。也正是基于中国家电企业对当地需求的洞察,中国品牌正在一点点从日系品牌手中夺过市场蛋糕。
海通证券研报显示,2018 年空调品类在泰国的销量排名前三的品牌分别为三菱、大金和松下,而到了 2023 年,海尔在该品类中已经跻身前三,当年中国品牌的市场份额从 13.1% 提升到 21%。2024 年的最新数据显示,泰国空调销量排名前五的品牌格局变成了海尔、三菱、大金、TCL、松下,中国品牌已经占据两席。
贸易环境的变化,加速了企业出海的决策周期。奥马家电在投资文件中明确提到,泰国工厂 " 主要出口欧洲 "。这并非偶然,近年来,欧洲对中国制冷产品征收高额反倾销税,而从泰国出口则可享受东盟—欧盟自由贸易协定待遇,关税成本大幅降低。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美国市场,持续紧张的贸易关系迫使企业寻求 " 第三地 " 生产。
其实从产品到能力,中国制造的全球叙事整体来看,中国家电出海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产品出海时代(2000-2010 年)
依靠相对廉价且高效的劳动力,带来成本优势,代工规模迅速提升。整体呈现高产量占比、低品牌占比特点,且延续至今。2020 年我国空调、冰箱、洗衣机产量分别占全球的 70%、50%、40% 左右。那时,中国企业主要以贸易方式将产品卖到海外," 中国制造 " 更多是价廉物美的代名词。
第二阶段:品牌出海时代(2010-2015 年)
将组装环节外迁至东南亚等地,但核心零部件仍依赖中国进口。这虽然降低了成本,却形成了 " 两头在外 " 的尴尬局面——原料在外,市场在外,只有组装在本地。
第三阶段:能力出海时代(2020 年至今)
从早期单纯侧重海外销售能力,逐步转向包括研发、供应链及营销等全价值链的能力建设。在研发领域,78% 的受访企业表示已经或在未来短期内将部署海外研发力量;在供应链领域,中国企业正在借力国内优势搭建国际化柔性供应链。
写在最后
简单说,中国企业的出海之路正在从 " 走出去 "" 走进去 " 向 " 走上去 " 演进——走出国门,深入主流市场,最终成为领先品牌。
车企 " 泰国模式 " 的成功正在产生示范效应。随着制造基地增多,对设备与核心部件的本地化需求必然上升,这将带动更多产业链相关企业出海。这种模式正在全球复制,在墨西哥、波兰等地,中国企业都在尝试类似布局。
全球消费电子产业沿美国→日本→韩国 / 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东南亚的路径持续迁移。当前正处于中国大陆向东南亚转移的关键阶段,这场供应链重构的接力赛仍在继续。泰国凭借其天时地利,成为中国制造业全球扩张的重要节点。
从产品输出到产能输出,再到如今的能力输出,中国制造正在全球范围内书写新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没有永远的领先者,只有不断传递的接力棒。
正如经济学博士、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顾问尹艳林在新书《深层次改革》中所言:" 供应链是全球化最有力的连接,过去,供应链转移有两种动因:一个是成本驱动,另一个是打破贸易壁垒。近年来出现了第三种情况,就是跨国企业为了避险而要求供应商进行强制迁移。这使得供应链迁移不再是简单的溢出问题,而是被迫迁移。"
言外之意,这场能力输出的接力赛,可能远没有到达终点。
如对稿件有异议请联系 linfeng@lingtaikeji.com
End
关注零态视频号 离商业更近一步!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