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储能超级黑马海辰储能,IPO 愈挫愈勇。
自从 2023 年在 A 股 IPO 折戟之后,海辰储能又在今年 3 月于港交所首次递表失效,10 月 27 日,公司再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尽管上市意志坚决,但面临财务压力、现金流吃紧、纠缠不休的官司等问题,海辰储能的 IPO 之路仍布满荆棘。
财务困境
今年以来,随着全球各国清洁能源转型加速,储能产业再度火爆。
跟随产业东风,其营业收入从 2022 年的 36.15 亿元,一路膨胀至 2024 年的 129.17 亿元。今年上半年营收为 69.71 亿元,同比大增 224.5%;与此同时,净利润在 2024 年成功扭亏,当年实现盈利 2.88 亿元,2025 上半年为 2.13 亿元。
但深扒财务报表,其真实的财务状况并不太乐观。
利润增速反映的是企业的外在,而现金流则暴露出企业内在经营的风险。

从财报中可以看出,海辰储能为维持经营,长期 " 失血 ",利润停留在报表层面,难以转化为现金。
2022 年和 2023 年,其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分别净流出 2.6 亿元和 17.46 亿元,大量消耗现金," 造血 " 能力欠佳。
今年上半年,海辰储能经营现金流转正为 13.53 亿元,但仔细分析,这一变化主要因为大幅提升应付账款,增加了 33.1 亿元,而同期应收款项仅增加 2.78 亿元。

也就是说,海辰储能现金流改善并非由于从客户手中收回账款,而是大幅延长上游供应商的账期来实现的。这种将财务压力转嫁给上游供应链的方法并不能代表公司实力,而且能否具备可持续性,要打上一个问号。
当下,储能电芯产业链供应趋紧,许多环节均是满产满销,甚至交付周期拖长,供应商对延长账期的容忍度越来越低。海辰储能这种转移压力的策略,恐难以为继。
与此同时,公司上半年收入 69.7 亿元,却仅实现 2.13 亿元的净利润,净利率仅 3.1%。然而,其在2024 年就获得政府补贴 4.14 亿元,是净利润的 1.43 倍;今年上半年依然有 3.33亿元,如果剔除政府补助,海辰储能则陷入亏损状态。

此外,公司资产负债率上升到 75% 的高位,而在手现金持续萎缩。甚至公司应收账款在上半年达到了 77.03 亿元,周转天数上升到 227.9 天。

也就是说,应收款项是同期营收的 1.1 倍,且回款能力持续恶化。
无论盈利能力、回款情况还是周转效率都低于同行,也和当下火热的储能行情相悖,海辰储能真实的财务状况并不如表面那样光鲜。
官司缠身
不仅有 " 内忧 ",也有 " 外患 "。
据最新的《招股书》,海辰储能面临的诉讼案件已达 10 起,合计金额超过 1.5 亿元。
最新的一起也是金额最大的一起,是2025 年 6 月,宁德时代将海辰储能及厦门稀土材料研究所等6 名关联方,以 " 不正当竞争"为由,告至宁德市中级人民法院。

▲来源:天眼查
该案件已于 8 月 12 日开庭,具体结果仍待公布。
从目前可获知的信息来看,这起诉讼围绕两大主题:
一是竞业协议限制,宁德时代认为海辰储能创始人吴祖钰在竞业限制期内成立海辰储能,并将从前东家获取的技术应用于公司运营,从而构成不正当竞争;
二是海辰储能及关联方合伙挖走宁德时代7 名员工,一起违反竞业协议限制,且吴祖钰有涉嫌利用其配偶林秀华的名义,并在其协助下 " 输送技术 " 至海辰储能。

▲来源:海辰储能《招股书》
因此,宁德时代要求海辰储能、吴祖钰等停止技术侵权,并赔偿经济损失 1 亿元;停止挖角行为,赔偿经济损失 5000 万元。
回望事件脉络,两家企业的纠纷从吴祖钰的职业生涯转折为起点。2023 年,宁德时代以违反竞业协议为由对其提出仲裁,最终裁决吴祖钰支付 100 万元违约金。这场诉讼的结果,将海辰储能可能涉嫌 " 技术复制 " 的问题暴露出来。
到今年 7 月,宁德时代以 " 侵犯商业秘密 " 为由报案,随即海辰储能工程部负责人冯登科被带走调查。
到 9 月份,宁德时代还就海辰储能及个别高管和员工提起共计七起专利诉讼。
在《招股书》中,海辰储能表示宁德时代的最新诉讼,理由与先前已完成的仲裁案件高度重合,因此,这一新的诉讼行为可能构成重复起诉,此类案件可能不再符合法院的受理条件。并且,否认对宁德时代指控的 " 挖角 " 行为,不构成违规等等。
面对无休止的诉讼,将为其 IPO 进程蒙上一层阴影。
出海风险
某种程度上说,海辰储能的成功,是依赖海外爆发的结果。
当前,出海已经成为公司的盈利支柱。其海外收入在 2022 年还几乎忽略不计,2024 年飙升到 37 亿元,占总收入比重近三成。
得益于海外市场对高品质、一体化解决方案的需求增长,海辰储能海外业务的毛利率在 2024 年 /2025H1 达到了 42.3%/30.5%,而同期国内仅有 8.1% 和 9.5%,海外业务贡献了绝大部分盈利。

尤其是美国市场,成为海辰储能的重要拼图,2024 年,美国市场贡献 33.86 亿元,占总营收的 26.2%。
最新消息显示,今年 5 月,公司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梅斯基特市工厂正式开业,规划年产能 10GWh,并于 8 月完成首批储能系统交付。
然而,开业不等同于全面进厂,更不等于产能全面进驻美国。目前,赴美建厂仍面临挑战,其美国子公司在《大而美法案》(OBBB)框架下面临合规风险,全资股权结构、技术授权模式及生产资质缺陷造成 " 三重合规障碍 ",可能无法享受联邦补贴。
此外,该工厂也可能并不具备完整的电芯生产能力。
要知道,目前全球仅有中国拥有完备的锂电全产业链。电芯所需的六氟磷酸锂、隔膜、碳纳米管导电浆料等关键材料,美国本土仍没有像样的供应商。因此,即便完成工厂建设,供应链仍将依赖中国进口。
要知道电池是储能系统的心脏,成本占比高达 60%,而海辰储能美国工厂可能不具备本地化生产条件,无法实现美国本土化采购的 60%,无法满足 OBBB 法案的要求。这将直接导致其在美国的成本激增,竞争力下滑。
而此前,海辰储能的美国大客户 Powin 就突然宣布破产,这家企业曾是美国第三大储能集成商,突发意外,意味着海辰储能在海外还面临不确定性。
要知道,2024 年,海辰储能前五大客户就贡献47.9% 营收,第一大客户为美国客户,独占 17.3%,第四大客户也是美国客户,占比 5%。
而仅仅美国市场收入占比就超四分之一,是公司业绩的重要变量。目前,美国对中国储能产品仍征收最高 34% 的关税,尽管投资德州工厂,但 2024 年美国收入仍主要依赖出口,本地化产能能否跟上,还需要等待时间来验证。
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对储能产品的供应链有明确要求,自 2024 年起,电池组件需一定比例来自北美,到 2025 年,更是要求电池组件 100% 必须在美国本土生产,否则将无法获得补贴。
按照美国对制造业回流的要求,未来不排除关税的再度抬升,以及出台储能系统全产业链本地化的要求,海辰储能美国工厂仍无法摆脱供应链扰动的影响,其海外收入及盈利能力将面临不小压力。
公司自 2024 年开始,海外毛利率就开始下滑,已从 2024 年的 42.3% 下降至 2025 上半年的 30.5%。
在官司缠身、现金流吃紧、出海风险仍存的背景下,这匹 300 亿储能黑马,第三次闯关资本市场仍面临一些问题待解。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