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3小时前
中国正在告别大信贷时代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当直接融资占比提升、资本市场升温,实体经济的体感会被这种新结构捂 " 热 " 或有效缓解吗?

作者:欧阳晓红
封图:图虫创意

为什么宏观里的 " 钱 " 越来越宽,微观里的 " 心 " 却越来越重?目光投向这一 " 以债(券)补贷(款)" 阶段的中国货币新结构。

当上证指数于 11 月 13 日触及 10 年来新高,A 股总市值再创纪录的同时,中国 10 月的金融数据却并不 " 亢奋 ":人民币新增贷款大幅低于预期,信贷增长处于历史低位。社会融资规模和 M2(广义货币)虽保持在 " 合理偏宽 " 区间,但拆开结构看,越来越多的增量来自政府债与其他债券工具。

再回头解读中国人民银行(下称 " 央行 ")近日发布的《2025 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特别是对 " 直接融资 " 表述的反复强化,似乎能看到一条清晰的主线:我们正从 " 信贷驱动的宽货币 ",迈向 " 以债补贷、股债并举 " 的新型货币信用结构。

当直接融资占比提升、资本市场升温,实体经济的体感会被这种新结构捂 " 热 " 或有效缓解吗?

数据先说话:" 以债补贷 " 托起社融

先看总量。10 月末,M2 余额 335.13 万亿元,同比增长 8.2%;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 437.72 万亿元,同比增长 8.5%。放在名义经济增速的坐标系里,这组数字可以被视为 " 合理偏宽 "。

再看结构。落到 " 信用 " 这条线,10 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 274.54 万亿元,同比仅 6.3%,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 270.61 万亿元,同比 6.5%,已经处在有统计以来的低位区间;前 10 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 14.97 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增 1.16 万亿元;10 月单月新增人民币贷款 2200 亿元,环比大幅回落,也明显低于市场此前对 " 信用修复 " 的期待。

拆解社会融资规模的结构来看,10 月末,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占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 61%,同比下降 1.3 个百分点;同期政府债券余额同比增长 19.2%,余额占比升至 21.3%,同比上升 2 个百分点;前 10 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合计 30.9 万亿元,其中政府债券净融资 11.95 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 3.72 万亿元。

一句话总结,社融的 " 盘子 " 没小,托 " 盘子 " 的是政府债券和各类债券工具;信贷不再是绝对主角。

这正是所谓 " 宽货币、弱信用 " 的典型图景——货币条件宽松,价格上是 " 低利率 + 高流动性 ",但私人部门的信贷扩张意愿和能力都在走弱,唯有 " 以债补贷 " 把总量维持在一个看上去还算不错的水平。

在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熊园看来,当前经济有加速回落迹象,但无碍全年 GDP 增速 " 保 5%",短期政策虽会 " 加力 ",但更多还是 " 托而不举 "。具体到货币端,宽松应还是大方向,降准降息可期,节奏上会 " 相机抉择 "。基本面是决定降息节奏、幅度的关键变量。

央行信号:" 直接融资 " 不是配角

而在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里," 直接融资 " 这个词被反复写进专栏。

在专栏(1)对 2025 年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专门分析中,央行给出了一组关键数字:人民币贷款增量占比降至 48.3%,较 2024 年同期和 2024 年全年分别下降 11.7 个百分点和 4.5 个百分点;包括政府债券、企业债券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等在内的直接融资占比升至 44.4%,较 2024 年同期和全年分别上升 9.6 个百分点和 2.6 个百分点。

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以如此明确的数据方式呈现 " 直接融资 " 与 " 间接融资(银行贷款)" 的结构变迁并不多见。这并非简单的 " 数据呈现 ",而可能是有明显政策含义的 " 话语重构 "。

一方面,现实层面,信贷增速问题已无法回避。如地方政府专项再融资债券替代平台贷款、房地产相关贷款回落,客观上压低了银行信贷增速,让贷款在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中的占比自然往下走。

另一方面,这是政策上的主动选择。在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如果仍然把 " 信贷冲量 " 当作刺激增长的第一工具,意味着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要为今天的杠杆扩张买单。这也与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重提 " 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 " 的逻辑高度一致。

因此,我们看到央行在专栏 2 中用了这样一句话来 " 凸显 " 直接融资的地位:银行无论是发放贷款等间接融资,还是购买债券等直接融资,二者一定程度上能够互为替代补充,都是银行信用扩张支持实体经济的表现。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第一,不要再用 " 新增贷款多少 " 这个唯一标尺来给货币政策执行打分;第二,要习惯在 " 贷款 + 债券 + 股权 " 的综合口径下理解 "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 "。

专栏(2)还指出,总的看,当前我国人民币贷款余额已达 270 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达 437 万亿元,随着基数变大,未来金融总量增速有所下降是自然的,与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是一致的。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的同时,贷款增速略低一些也是合理的,反映我国金融供给侧结构的变化。

再叠加报告中反复强调的几句表述—— " 逐步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 "" 更加注重发挥价格型调控的作用 "" 保持合理的利率比价关系 ",可以看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或正在从单维度的 " 量 "(信贷规模、贷款增速),迁移到 " 价 + 结构 "(利率体系、债股结构、部门间分布)的组合上。

这不是简单的 " 修辞调整 ",而可能是一个货币——金融框架层面的结构重构。当然,宏观层面的结构优化,并不自动等于微观体感的 " 好转 "。

10 年新高:市场能否接过 " 资产定价权 "?

上证指数创 10 年来的新高,深证成指、创业板指今年以来涨幅都不小,一些科技成长和高景气赛道板块在资金的追逐下热度不减。对于部分投资者来说," 牛市回来了 " 的情绪也在发酵。

如此走势的逻辑并不难理解:银行体系内的流动性充裕,而实体的有效融资需求待提振;无风险利率处于历史低位区间,债券收益率不断下行;在相关政策持续强调 " 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 " 的背景下,权益资产或许天然成为那部分 " 多出来的流动性 " 的重要出口。

从这个意义上说,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多次提及直接融资、讨论利率比价关系、强调发挥利率调节金融资源配置机制的作用,本身可能就是在为一轮 " 结构性抬升金融资本市场权重 " 的进程定调。

专栏(2)提到,长远看,我国金融市场加快发展,直接融资发展、融资结构变化对货币总量、金融调控产生了深层次影响。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顺利跨入了 " 股权融资 + 市场资本活力主导的新阶段 "。

有分析认为,真正决定这场结构性转向能走多远的,至少有三道坎:

其一,盈利与现金流能否跟上估值?如果上市公司整体的股权回报率不能长期稳定地高于无风险利率,那么任何由流动性推动的估值重估,最终都要回到基本面重新定价。

其二,制度与治理能否匹配更高的直接融资占比?注册制改革、退市常态化、现金分红文化、投资者保护、机构投资者占比,这些看似 " 市场内部 " 的制度细节,实际上决定了股权融资是帮助企业 " 增肌 ",还是沦为某种形式的 " 讲故事 + 圈钱 "。

其三,居民资产配置行为是否真的改变?当前居民储蓄率再度抬头、风险厌恶上升。在收入预期不稳的前提下,居民未必愿意、也未必有能力大规模、长期地把资产从存款和房产迁移到权益资产上来。资本市场可以在结构上被 " 扶上 C 位 ",但要成为居民的 " 主战场资产 ",还需要时间和信心重建。

结构性转向,还是范式性重构?

中国的货币金融结构,或许正在发生一场结构性转向——从信贷一枝独大,走向 " 贷款 + 债券 + 股权 " 的多元信用创造;从单纯盯 " 量 ",走向通过利率和结构重构传导链条。

与此同时,实体经济的体感、居民的谨慎与生产者收入端的压力,也在提醒我们:宽货币并不会自动变成强信用;直接融资占比的抬升,也不会自动变成实体部门的投资与消费扩张;股市的十年新高,可能未必等同于 " 资产定价权 " 的彻底重构。

也许,更谨慎也更贴切的表述是:我们正站在一场 " 货币——财政——资本市场 " 三者关系重写的早期阶段。结构性转向已经在路上,但距离政策由 " 信用驱动 " 向 " 资本驱动 " 转型的范式性重构,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未来几年,值得持续观察的不只是 " 直接融资占比 " 这条宏观指标线,还有另一条更细腻的线——居民更敢花钱了吗?生产者的收入更稳定了吗?企业的长期投资更愿意押注真实需求,而非短期套利了吗?

当这两条线同向改善时,这场结构性转向,才可能真正被写进下一轮周期里。

那时,在数据世界,就不只是 " 宽货币、弱信用 ";在现实世界,也不只是——宏观里的 " 钱 " 宽,微观里的心重了,而是伴随转型的真正 " 落地 ",信用宽,心亦 " 宽 "。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融资 债券 实体经济 资本市场 a股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