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欧建交 50 周年,中国和欧洲两大文明间深入的平等对话,对于健康的中欧关系至关重要。中国主张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为多样文明的和谐相处、和合共生贡献了中国智慧。欧洲文艺复兴对人类社会进入现代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同文明智慧对推进相互友好交往及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有哪些启示意义?国际组织、国际化大都市、跨国精英群体和文化界精英在促进文明交流和包容互鉴中又有着哪些独特的优势?
在 17 日举行的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八届年会特别会议:第二届全球文明倡议高级别对话上,中国德国友好协会会长史明德就中欧文明互鉴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史明德长期担任中国驻德国大使,他表示中华文明倡导和合共生,天下大同,而欧洲的文明蕴含着多元融合,理性包容。不同的历史渊源、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造就了中欧文明各自的特点。
中欧要增进互信,构建文明伙伴关系的首要内涵就是要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反对文明优劣、历史终结论和双重标准,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价值观念和治理模式,不将自身的意志强加于人,不搞意识形态对抗,为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
其次要促进文明交流,搭建多元互动的桥梁。文明因为交流而多彩,因为互鉴而丰富。中欧构建文明伙伴关系强调以平等对话为基础,推动文化教育、科技、媒体、民间等各个领域的互动,实现各美其美。
第三要坚持共同的价值,凝聚人类发展的共识。中欧在和平发展、和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全人类共同价值观上有广泛的共识。文明伙伴的核心之一就是推动共同价值的实现,双方尊重彼此对不同价值观的理解,反对将价值观问题作为政治问题或工具化,双方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安全、粮食安全等问题上可以协同发力,彰显文明体的责任担当。
第四要共担文明发展的责任,助力全球治理的变革。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的发展面临重大挑战,是单边主义还是多边主义,是合作还是对抗?是要更多的和平,还是更多的战争,是自由贸易还是贸易保护主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应该立足自身文明的优势,携手共同探索全球治理的新路径,破解治理赤字。
史明德认为,中欧增进互信的关键在于以文明平等为前提、以交流互鉴为路径。首先,要筑牢中欧文明关系互信的纽带,通过深化人文交流,促进中欧民间互相理解与情感认同,减少因文化差异引发的误判和分歧。
其次,要开创全球文明的新范式,破解 " 文明冲突论 " 的困局,提供有别于文明冲突论和所谓文明保护主义的中国方案。
第三,要激活人类共同文明的助推器。中欧文明各有优势,比如中国的基层治理经验与欧洲的社会保障实践可以互鉴,在数字文明方面也可以推动文明对话,未来要找到合作领域并夯实民间交流的基础。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