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去一周,人工智能(AI)热门股经历了抛售潮,这也被华尔街称为 "DeepSeek 冲击 " 以来最大的动能回撤。
高盛交易台的信息显示,电力瓶颈可能拖慢美国与中国 AI 竞赛中的步伐,对 AI 日益增长的怀疑(支出太多、收益太少)、软银抛售英伟达、美联储 12 月降息概率下降等导致 AI 股在上周四(11 月 13 日)遭大幅抛售。
任何被认为存在商业模式瑕疵或估值过高的股票都承受巨大抛压:甲骨文 -4%;CoreWeave(Neo Cloud 模式)-6%;Nebius(AI 基建公司)-6%;Palantir(AI 软件公司)-6.5%。而这些公司是近一年来备受追捧的 " 黑马 ",股价涨幅很多都超过 100%。
笔者在前一期专栏《AI 泡沫论再起,OpenAI 建立的帝国终将崩溃?》中就提及了上述风险,大家当前的担忧无非是—— AI 数据中心、GPU、电力等生态链的公司每年花费数千亿美元的资本开支,是为了让 OpenAI 这种大语言模型变得更大更强,但当前营收仅超 100 亿美元的 OpenAI 如何支撑起这种万亿级别的开支?未来商业逻辑能否走得通?
当前的初步结论可能是,大盘从高点下跌未超过 5 个百分点,这更像是健康调整。
以纳斯达克指数为例,估值从 28 倍的高位回调至 26 倍,接近 2021 年高点后的合理回落,且此次调整不仅涉及科技股,比特币、黄金等资产也出现去杠杆现象,整体属于估值层面的良性回调,并未伴随基本面恶化,企业盈利仍保持稳步增长,同比增速已从年中 14% 接近 20%。
同时,当前算力(GPU、数据中心、电网)仍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仍处于基建大周期早期,市场相对理性,否则英伟达的远期市盈率绝不可能只有 28 倍(截至 2027 年 1 月的财年),甚至更低于 Costco。
但依然存疑的是,终端应用的盈利能力能否匹配庞大的资本开支。未来,AI 巨头可能因技术突破不及预期、商业化落地失败等出现阶段性调整,而短期来看,美国当地时间 11 月 19 日发布的英伟达财报则是最关键的因素。
还记得年初 DeepSeek 横空出世,以更低算力、更高效率的大模型震惊华尔街,导致美国科技股暴跌,这导致华尔街一众基金经理心有余悸。
此次的抛售并非由 DeepSeek 构成,但抛售的烈度依然引发担忧。上周四,高盛的高贝塔动量配对(GSPRHIMO)下跌了 6.5%,经历了今年 " 第二糟糕 " 的一天,也是自 DeepSeek 冲击以来最糟糕的一天。
当前,全球投资者的疑问纷至沓来——如果美联储按兵不动,股市会如何反应?AI 主题交易是否还有上涨空间?需要对新出现的信贷风险因素有多担忧?随着招聘冻结,美国散户投资者是否已经过度冒险?比特币的跌势会蔓延至股市吗?
对于部分 AI 公司,当前只要投资者对未来商业可持续性有所质疑,就遭遇了甩卖,他们都有三个特点:资本开支大、估值高、护城河不够稳固。以几大承受最大抛压的明星 AI 股为例:
1. 近一个月暴跌近 45% 的 CoreWeave(一年以来仍有近 99% 的涨幅)是英伟达投资并支持的云服务初创公司,它比 AWS、微软 Azure 等老牌云服务商更专注 AI/ 大模型训练等高算力需求。
但市场的担忧在于,CoreWeave 的商业模式极度依赖英伟达供应链,本季度还因供应紧张下调营收指引,这打击非常大;公司的资本开支暴涨,大量前期投入用于数据中心、电力扩建、机柜租赁;估值高企,私募市场对 CoreWeave 的估值一度推到 160~190 亿美元区间,但公司尚未盈利,营收确认不稳定;CoreWeave 也没有巨头那样的护城河,如 AWS、Azure、Google 等巨头也都在扩算力。绑定了英伟达的 CoreWeave 属于 " 短期受益 GPU 缺货潮的玩家 ",而非长期必胜者。
2. 甲骨文的股价从 9 月至今仿佛经历了 " 上天入地 "。9 月时,一年营收也不过 600 亿美元的甲骨文宣布与 OpenAI 签下了近 3000 亿美元超大订单的消息,股价双位数窜升,逼近 330 美元。然而,近期股价几乎抹去了前期涨幅,回到 220 美元区间。
甲骨文在云服务市场的份额很低(仅为巨头的约 1/10),而近期 " 剩余履约义务(RPO)" 大幅上升,反映出客户大订单和未来收入预订非常强劲,但是,Esoterica Capital(济容投资)CEO& CIO Bruce Liu 表示,甲骨文已从传统稳定现金流的软件公司转型为类似 CoreWeave 的新型云公司(Neo Cloud),需要大量投入基础设施和资本开支。这导致市场对其信用风险进行了重新定价,属于正常现象。甲骨文 2025 财年资本开支是 21.2 亿美元,预计 2026 财年将达到 350 亿美元,用于建设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
3. 近一个月暴跌超 30% 的 Nebius(但一年来涨幅仍超 300%)是新兴算力 /AI 基础设施公司。市场对其担忧点在于,公司规模太小,抗风险能力弱;客户集中,单一客户变动就会影响业绩;毛利率低,但资本开支却大幅扩容,导致收入增长跟不上投入速度,使得亏损扩大;同时,极高的估值基于 " 未来可能 " 的故事,但真实盈利模式尚未跑通;此外,Nebius 与具体的竞争并不对等,亚马逊、微软、谷歌拥有 " 资金+规模+自有芯片 ",这使得经历短期扩张后,小公司前景被挤压得非常严重。
事实上,这类案例还不少,而这些暴涨的公司几乎都是这两年 AI 浪潮下诞生的新玩家。但最终,它们服务的客户是 AI 终端应用公司,例如 OpenAI 等。当前市场最大的担忧是,未来应用能否真的赚足够的钱,目前谁也回答不上来。一旦最坏情景发生,上述新玩家最可能被碾压,因为积累不足,而如微软、谷歌等巨头由于传统业务根基深厚,最多是估值受到些影响,但不至于活不下去。
当上述担忧叠加高估值和一系列宏观负面因素,抛售一触即发。近期有位美联储官员质疑 12 ⽉降息(市场⽬前对 12 ⽉降息的定价约为 50%,⽽上周五约为 66%),而未来一周又将是重磅事件云集——英伟达财报(将揭示基建投资是否进入新阶段),零售巨头系列财报(如家得宝、沃尔玛),美联储官员密集讲话(及 FOMC 会议纪要),以及近年来最离奇的非农就业报告(即因政府关门而缺失的 9 月数据)。
此外,电力短缺问题也引发了各界担忧。虽然美国⽬前处于领先地位(拥有全球 44% 的数据中⼼容量),但到 2030 年,华尔街投行认为电⼒瓶颈可能会⾄少暂时减缓其发展,尤其是在备⽤容量最低的区域电⼒市场。美国 13 个区域电⼒市场中,有 8 个已经达到或低于临界备⽤容量⽔平。相⽐之下,中国——全球第⼆⼤数据中⼼枢纽——已经拥有主要的电⼒备⽤容量,并计划增加可再⽣能源、煤炭、天然⽓和核能等多种来源的电⼒供应。
AI 的商业逻辑能否跑通,始终是投资者未来的关注焦点。
摩根大通测算,相关建设及配套供电设施的总成本可能超 5 万亿美元,部分咨询机构甚至预测全球 AI 相关资本支出将达 7 万亿美元。
然而,随着开支和股票估值不断飙升,投资者会希望对未来的回报更具可见度,即 AI 企业的收入,这种收入是指 AI 为个人和企业创造的业务价值,而不是单纯的 AI 硬件销售,即只有英伟达一家 " 卖铲 " 赚钱是不够的。
摩根大通认为,到 2030 年实现 6500 亿美元的 AI 收入预期至关重要,因为它关乎市场目前估值最核心的关键。
AI 业务价值收入主要由三大块构成:
第一,核心基础模型收入,即 OpenAI 等大模型公司提供的 API 和 B2C 订阅服务的收费。这一块 2025 年约为 250 亿美元(其中 OpenAI 年收入约 130 亿美元,Microsoft Copilot 估算约 50~80 亿美元,Anthropic 约 10 亿美元,Google Gemini 预计 10 亿美元,企业定制模型服务(AWS、Azure 等)合计约 30~50 亿美元)。
第二,云平台收入,即来自 AWS、谷歌 AI 平台和微软(剔除内部循环)的外部 AI 服务收入。这一类收入在 2025 年约在 150 至 200 亿美元区间(其中 Google 70 多亿美元,Microsoft 30~50 亿美元,AWS 50~80 亿美元)。
第三,SaaS 与服务收入,例如咨询公司收取与新 AI 项目相关的费用。这一块较难估算,机构估计在 600 亿美元。
换言之,三部分收入加起来,2025 年的收入为 1000 亿美元。若要到 2030 年实现 6500 亿美元,那么 AI 业务价值收入市场需要实现的年复合增长率约为 40%。这无疑是极高的增长目标。若 AI 收入增速能够跑赢泡沫的膨胀速度,那么就能宣布暂时安全。
当前的 " 大兴 AI 基建 " 令人想起了互联网泡沫前夕,即 1998~2001 年间,全球掀起网络基础设施投资狂潮。各大运营商、网络公司、跨国通信企业纷纷铺设海底光缆、长途光纤干线,希望 " 互联网数据量将呈指数级增长 "。
结果是:光纤铺设实际速度远超数据流量增长速度,导致巨量新建光纤长期闲置。这就是所谓的 fiber glut(光纤过剩)。
不过,美国科技行业目前尚未陷入当年的那种泡沫。例如,前微软能源战略经理 Ethan Xu 提及,就算力供需格局而言,当前算力仍处于供不应求状态,CSP(云服务提供商)财报显示,若产能增加,收入可进一步提升;
美国每年落地的数据中心算力约 8~12GW,未来几年可能增至 10~15GW,但仍无法满足科技企业需求,预计到 2030 年美国数据中心算力缺口达 50~100GW,全球多数经济体均将面临类似缺口;就 GPU 来看,上一代英伟达 Hopper 芯片租赁价格稳定,未因 Blackwell 芯片推出而大幅下跌,说明老旧芯片仍有实际需求。
长期的问题能见度不高,但短期美股能否力挽狂澜则取决于一份财报。美东时间 11 月 19 日盘后,英伟达将公布三季度财报。
多家分析师预计英伟达业绩仍会 " 超预期 " ,三季度总收入将达到约 540~570 亿美元,超过市场共识(约 530~550 亿美元)。10 月以来,多家投行再度调升了英伟达目标价。
较为保守的华尔街投行给出了 210 美元的目标价,例如花旗和摩根士丹利,210 美元对应 2025 年每股收益 6.36 美元的 33 倍市盈率;而更为乐观的投行也大有人在。美国银行在 GTC 大会后将目标价提到了 250 美元。
当前市场对专用集成电路(ASIC)、超威半导体(AMD)等竞争对手的讨论升温,但需明确,英伟达的核心优势并非单一产品领先,而是 " 硬件性能 + 软件生态 " 的协同壁垒。高盛认为,英伟达的 CUDA-X 生态已覆盖 360 + 行业库,支持从芯片设计、模型训练到应用部署的全流程优化,客户迁移成本极高。据行业调研,采用非 CUDA 生态的企业需额外投入 20%-30% 的研发成本以实现同等 AI 效果,这一 " 生态锁定效应 " 是 ASIC、AMD 短期内难以突破的核心障碍。
就需求端来看,市场担忧 "AI 需求见顶 ",但从英伟达核心客户的资本支出规划来看,需求增长的持续性仍被低估:
超大规模云计算厂商(Hyperscalers):亚马逊 AWS、微软 Azure 等 2026 年 AI 相关资本支出预计同比增长 40%-50%,其中 80% 以上的 GPU 采购仍倾向英伟达(主要用于训练场景);
新兴云厂商(Neo-Clouds)与 AI 实验室:CoreWeave、Lambda 等企业的 AI 工厂建设加速,2026 年计划新增 GPU 部署量同比增长 120%,且以 Blackwell NVL72 等高端型号为主;
企业级市场:金融、医疗等行业的 AI 应用落地提速,2025 年 Q3 企业客户对英伟达 RTX Pro 系列的采购量环比增长 55%,成为新的需求增长点。
有 " 华尔街神算子 " 之称的 Fundstrat 联合创始人、原摩根大通首席策略师汤姆 · 李(Tom Lee)近期称,历史经验表明,真正的泡沫出现在 " 所有人都不认为是泡沫 " 时,而当前市场对泡沫的讨论较多,反而说明仍处于理性阶段,不然英伟达的估值不会比 Costco 还要低。
在他看来,目前 AI 已在企业中展现实际价值,例如可替代研究分析师或博士的部分工作,随着应用深化,其对经济的实际回报将逐步显现,这与 20 世纪 90 年代光纤技术缺乏明确应用场景的情况完全不同。因此,汤姆 · 李认为 " 下跌即为买入机会 "。
过去五年美股已经历三次熊市,频率远超历史平均水平(通常每五年一次),这一现象主要源于零日期权普及和零佣金交易,使得投资者卖出操作更便捷,加剧市场波动。但只要经济基本面未破裂,熊市带来的 20% 左右回调将是买入机会。例如 2025 年 2~4 月美股大幅下跌后,很快以同等速度反弹,印证了 " 非经济危机驱动的熊市即机会 " 的逻辑。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