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累计装机突破 1TW,新型储能规模全球第一,中国光储产业已站在世界舞台中央。但同时,消纳压力、盈利困境、投融资错配等挑战仍然存在。
只不过,相较于光伏,储能已经率先重回风口,阳光电源等龙头市值屡创新高。
资本市场估值分化背后是行业价值重构的深层逻辑。11 月 19 日,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由每日经济新闻联合通威集团、永安期货打造的 "2025 第八届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暨光伏与储能产业投融资论坛 " 将启幕,论坛邀请了产业龙头、投资大咖、政策专家,解析储能估值重构、新型技术突破和跨界融合趋势。
" 光伏 + 储能 " 面临 " 发用错配 " 等挑战
在 " 双碳 " 目标引领下,新能源革命正进入深水区,光伏与储能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核心引擎。光伏产业历经十余年技术迭代实现平价上网,储能产业则凭借政策驱动与市场需求迎来爆发式增长,两者形成的 " 光储一体化 " 模式,已从可选配置升级为刚性需求,重塑全球能源供给格局。这种刚性需求在于闭环逻辑—— " 光伏发电—储能存电—按需用电 ",解决光伏间歇性、波动大的痛点。光伏仅白天(光照时段)发电,且受天气影响大,存在 " 发用电错配 " 问题。储能可在光伏出力高峰时储存多余电能,低谷(夜间、阴天)时释放,平抑功率波动。
目前,光伏与储能赛道都有很好的成长预期。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达 7376 万千瓦,占全球总装机 40% 以上,年均增速超 130%," 十四五 " 以来规模增长 20 倍。截至今年 6 月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 9491 万千瓦 /2.22 亿千瓦时,较 2024 年底增长约 29%。其中,内蒙古、新疆装机规模均超 1000 万千瓦,山东、江苏、宁夏装机规模均超 500 万千瓦。中国新型储能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储能电芯成本从 2020 年的 0.8 元 / 瓦时降至 0.29 元 / 瓦时左右,为商业化普及奠定基础。
光伏度电成本在全球多数地区已经低于煤电,并仍在持续下降,在经济效应推动下,当前光伏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装机电源,并预计将在 2025 年底超过煤电,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装机电源。中国光伏产业经过十余年的追赶与超越,目前已实现全球引领,中国光伏产品全球市占率超过 80%,国内光伏累计装机容量在今年 5 月突破 1TW,相当于 48 座三峡电站的装机总和,也标志着我国成为首个进入 TW 级光伏市场的国家。
然而,光伏与储能产业高速发展背后仍面临多重结构性挑战,比如新能源消纳压力凸显," 发用错配 " 问题依然存在;盈利模式仍待完善,部分光储项目市场化收益来源单一。另外还有投融资机制存在错配,光储项目平均回收周期 8~12 年,与资本 3~5 年的退出诉求形成矛盾。
光伏和储能两极分化形成估值差
值此关键节点,一场汇聚产业龙头、投资大咖、政策专家的思想盛宴即将举行。11 月 19 日,"2025 第八届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暨光伏与储能产业投融资论坛 " 将启幕。
资本与 " 光伏 + 储能 " 也切中当下的资本市场热点。" 光伏 " 和 " 储能 " 目前存在估值分化,光伏板块的估值水平处于五年低位。然而以阳光电源为首的储能板块却迎来估值重构,市值屡屡突破新高。
光伏产业链正经历 " 反内卷 " 拐点,头部企业凭借规模效应与技术优势实现盈利修复。储能产业则处于产能释放与价值重构的关键期,细分环节的技术壁垒与场景溢价逐渐显现,资本市场如何精准捕捉结构性机遇?民生证券研究院院长助理、电新行业首席分析师邓永康的演讲会提供一种答案和思考。
当然,光储企业面临 " 规模扩张 " 与 " 利润提升 " 的两难选择,如何穿越行业周期、构建长周期的核心竞争力?《中国光储产业及企业的可持续商业战略与实践》的主题演讲将聚焦实战路径,分享成功经验。
新能源消纳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各国基于资源禀赋与电网条件形成差异化解决方案,而中国光储融合实践正以场景化创新提供世界样本,论坛也会详细讲述。
" 资本赋能,产业腾飞——光伏与储能投融资新生态构建 " 圆桌论坛将聚集来自锂电、钠电等不同领域的业内大咖,共同探讨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新型技术如何突破应用场景限制,打开增量市场。
论坛时间:2025 年 11 月 19 日上午 9:00
论坛地址: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
扫描二维码报名参会: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