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并购新政:并购与上市的关系正在重写
最近并购领域大动作频出。
自 2024 年 " 并购六条 " 推出后,不止北上广深,各地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并购细则。今年 5 月 16 日修订版《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落地后,上海,广州和深圳结合自己的城市特色,推出了新的政策。10 月 29 日,北京的 " 并购十九条 " 千呼万唤始出来。本来上海和广深给的政策已经够惊艳了,但北京的政策支持可说是石破天惊。
除了京津冀协调,发展总部经济等我们意料之中的北京特色措施外,第五条讲:
" 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依法收购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提升上市公司质量。...... 服务支持拟上市企业自主选择通过 IPO 或并购重组上市,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
注册制改革与并购政策的流变
说到底,这轮并购政策大转向,根子在新质生产力。
但要理解这个转向,得先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新质生产力行业天然需要并购?
传统产业的增长逻辑很简单:规模效应、同业合并、降本增效。钢铁厂并购钢铁厂,水泥厂吃掉水泥厂,核心是做大、做强、做便宜。这套逻辑在产业链成熟、技术迭代慢的行业还管用。
但新质生产力行业完全是另一套游戏规则。
从产业经济学角度看,AI、半导体、生物医药这些领域天然适合 " 并购驱动成长 ",而非 " 有机增长 "。
中国企业在和欧美巨头竞争时发现了一个残酷的现实:你以为自己在和一家公司竞争,实际上是在和一整条产业链竞争。
英伟达不只是做 GPU 的,它通过并购 Mellanox 拿下了数据中心网络,通过收购 ARM 服务器芯片团队补齐了生态,通过一系列 AI 软件公司整合了开发工具链。你和它打,表面上是芯片性能的竞争,实际上是它用几十笔并购整合出来的 " 算力 + 网络 + 软件 + 生态 " 在碾压你的单点产品。
中国企业如果还停留在 " 单点突破 " 思维,永远是在用一个公司的研发能力,去对抗别人用并购整合出来的整条产业链。这仗怎么打?
所以新质生产力企业不是 " 爱并购 ",而是 " 必须并购 " ——不是为了做大,而是为了在全球竞争中不被降维打击。
但问题来了:2019 年到 2023 年,A 股并购市场相当冷清。
原因有两个:
一是 IPO 注册制改革抢了风头。既然上市不用排队了,何必去搞复杂的并购重组?
二是监管对 " 三高并购 "、跨界重组警惕性极高。2015 年那波并购潮留下一地鸡毛——高估值、高承诺、高商誉,最后商誉减值、业绩爆雷、投资者血亏。监管层的态度是:宁可不做,也不能乱做。
结果就是,真正有产业价值的并购也被一刀切挡在门外。一个做 AI 芯片的公司想并购算法团队?对不起 , 标的没盈利,不行。一个做新能源汽车的想整合上游电池企业?估值太高,不批。
科技创新等不起,但监管放不开。这个矛盾越来越尖锐。
2024 年 9 月 24 日,是中国并购史的分水岭。证监会发布 " 并购六条 ",核心逻辑只有一条:允许新质生产力企业用并购整合产业链,但严防炒壳。
具体怎么做?三个关键突破:
第一,允许买 " 未盈利但有战略价值 " 的资产。
全面注册制下,审核标准从 " 有利于持续盈利能力 " 改为 " 持续经营能力 "。翻译过来就是:只要是补链强链、攻关键技术的标的,哪怕现在亏钱,也能买。
第二,简易审核程序。
交易所 2 个工作日受理,5 个工作日出意见,不问询,不上并购重组委。市场窗口期可能就几个月,审核流程必须跟上产业节奏,甚至给出绿色通道。
第三,明确边界。
支持 " 向新质生产力转型 " 的跨界并购,但不是什么跨界都行。方向错了,依然严审。
中央定了调,地方开始比着干。
上海 2024 年 12 月推出《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行动方案(2025-2027 年)》,要发挥 " 五个中心 " 优势,推动并购重组。
深圳提出到 2027 年底,培育千亿级市值企业 20 家,完成并购项目超 200 单、交易总额超 1000 亿元。深圳还特别提出 " 大胆资本 " 概念,鼓励主动承担风险、大胆试错。
但北京等到 2025 年 10 月底才出手,一出手就是王炸。
" 并购十九条 " 第五条直接写:" 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依法收购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提升上市公司质量 ...... 服务支持拟上市企业自主选择通过 IPO 或并购重组上市。"
翻译过来就是:非上市的优质企业,不用非得排队 IPO,可以去收购上市公司,我们支持。
这基本是给 " 反向收购 " 正名了。
北京突破的不是法律边界,而是政策话语边界。
地方政府拥有产业政策制定权,但不掌握交易审核权。具体交易是否构成借壳上市,最终仍由证监会依据《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进行实质审查。
北京的真正突破在于:把过去不能写、没人敢写、不能公开讲的产业整合需求,第一次以官方文件形式显性化。
这是地方产业政策在为中央资本市场改革探路,是在向监管层传递信号:对于真正有产业价值的并购,能不能在制度设计上留出空间?
上纬新材的突破
细心的人会发现,各地政策文件大张旗鼓鼓励上市公司并购非上市公司——不管多么离谱的跨界——发文件、开绿灯、简化审核。并购六条里写道:" 支持运作规范的上市公司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寻求第二增长曲线等需求开展符合商业逻辑的跨行业并购,加快向新质生产力转型步伐 "。
但对于非上市公司并购上市公司?政策从来不提,市场默认这就是 " 借壳 ",要从严监管,哪怕前者更有能力,更代表未来。
这种不对称造成的问题,远比表面看上去严重。
第一层问题:资源配置反了。
并购本应是优质资产整合劣质资产,但在 " 只支持上市公司买非上市公司 " 的框架下,逻辑变成了:只要你上市了,你就可以买,不管质地如何。
结果是一批业绩平平、主业萎缩的上市公司四处买资产;自己的传统主业都做不好了,收购新型产业能搞明白吗?而一批技术领先的非上市企业,只能选择 IPO 排队。谁是更好的整合者?
第二层问题:保壳生态固化。
既然政策只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那些业绩不行的公司就有了生存空间——卖壳。一批 " 僵尸公司 " 长期占据上市资源,主业早就空心化,就等着有人来借壳。
更要命的是,因为监管对借壳严格把关,这些壳公司反而有了谈判筹码——买方要看壳方脸色。按理说注册制的推行后壳资源的溢价会逐渐消失,但如今大量 st 股因为一个收购公告脱胎换骨,股价一飞冲天的新闻仍不绝于耳。
真正打破僵局的,是 2024 年 7 月的上纬新材案例。
7 月 8 日,上纬新材公告智元机器人收购控制权,整个硬科技圈和并购圈炸了。
这是 A 股第一次,由科技独角兽主动收购上市公司,且交易结构完全落在监管合规区间内。以往的反向收购多是 IPO 受阻企业的无奈之举,但智元不同——它是估值 150 亿的头部独角兽,主动选择这条路径。
智元机器人什么来头?具身智能龙头,融资超 27 亿,股东包括腾讯、京东、比亚迪、高瓴、红杉。联合创始人彭志辉,华为前 " 天才少年 ",科技圈知名度极高。
上纬新材呢?科创板公司,做风电材料,2024 年营收 14.94 亿、净利润 8868 万,市值 31 亿。业绩平平,本质是传统制造业。
一个 150 亿估值的硬科技独角兽,买一个 31 亿市值的传统制造业公司——如果能走通,意义有多大?
它等于告诉市场:新质生产力企业不用排队 IPO,可以直接收购上市公司,快速对接资本市场。
智元的方案设计很讲究,充分利用了政策空间。说得难听点,就说疯狂在政策边缘试探。
交易结构:" 协议转让 29.99% 股权 + 部分要约收购 37%" 两步走。
第一步,协议转让 29.99%,原股东放弃所持全部股份的表决权。这样智元实际控制公司,但持股 29.99% 刚好低于 30% 全面要约触发线。
第二步,部分要约收购 37% 股份,总价 21 亿,最终持股至少 63.62%。
最关键的是:这个交易不构成借壳。
根据 2025 年 5 月修订的《重组办法》,构成借壳需同时满足:(1)控制权变更;(2)变更后 36 个月内向购入方购买资产,且规模超过原上市公司 100%。
智元的方案只有控制权转让,没有资产注入,所以不构成借壳,不用走严格审核。等 36 个月后再注入资产,或者分批注入每次低于 100%,都能规避借壳认定。
这就是 " 分步走 " 策略:控制权变更和资产注入分开做,规避借壳监管。
11 月 11 日,已经被选为上纬新材董事的稚晖君以 " 智元上纬 " 的名义透露了上纬新材制造人形机器人的进展,又一次引爆市场想象力,大家惊呼原来还能这样玩。虽然上纬新材反复辟谣,自己独立开展机器人业务,和智元没关系,该推文也随即被删,但智元到底在干什么,大家已经心照不宣了。
这个案例的标志意义在于:它证明了一条理论上可行、但长期无人敢试的路径——科技独角兽可以通过要约收购合规进入资本市场,让一个成立两年的企业有了和宇树争夺 A 股人形机器人第一股的资格。
上纬新材之后,类似案例陆续出现:中昊芯英收购天普股份、星空科技收购中旗新材、探迹科技收购真爱美家。方案各有特点,但核心就是独角兽利用政策的灰色地带完成类借壳。
这给新质生产力企业打开了一扇窗。但窗开得有多大、能有多少企业走通,还得看后续政策。
北京 " 并购十九条 " 明确写 " 支持拟上市企业自主选择通过 IPO 或并购重组上市 ",这是明确信号:政策层面开始正视这条路径。
未来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为什么是北京?
北京凭什么敢开这个口子?北京这次把话说这么透,不是拍脑袋拍出来的。
它有底气。
底气来自哪里?来自新三板和北交所这些年摸爬滚打积累的经验。
别的城市可能没这个条件,但北京不一样。它有一整套服务中小企业、科技企业的资本市场体系,从新三板到北交所,从挂牌到上市,一路走来,什么样的并购重组没见过?
很多人可能忘了,早在 2015 年,新三板就已经成了并购市场的新战场。截至那年 7 月中旬,超过 100 家挂牌公司被并购重组,超过 70 家挂牌公司主动去并购其他企业。
那时候的新三板有多野?
有 A 股公司去新三板买标的的,有新三板公司自己去买实体企业做大做强的,甚至还有新三板公司反向去买 A 股公司的案例。各种玩法都有,市场化程度极高。
新三板的这些经验,核心就三条:
交易结构灵活:协议转让、定向增发、要约收购,什么方式合适用什么方式,没那么多条条框框。
审核标准差异化:中小企业有中小企业的特点,不能用大公司的标准来要求。小额快速审核机制就是那时候探索出来的。
定价机制市场化:减少行政干预,让买卖双方自己谈价格,谈不拢就不做,谈得拢皆大欢喜。
这些经验后来都被北交所继承下来了。
北交所专门为中小企业设计了 " 小额快速 " 审核机制。中小企业抓市场机会要快,对审核效率要求高,所以北交所的审核流程就是快。
数据很说明问题:截至今年 8 月底,北交所 121 家上市公司披露了 192 次并购事件,成功率高达 96%。平均交易规模 5000 多万,65.6% 用协议收购,98% 用现金支付。
这些特点正好契合中小企业的需求:交易快、金额小、方式灵活。
更重要的是,北交所还建立了分期支付机制,把批文有效期延长到 48 个月。这对中小企业来说就是风险对冲工具,可以分期付款,降低交易风险。
所以你看,北京这次敢在 " 并购十九条 " 里明确支持非上市公司收购上市公司,不是乱说的。它有新三板和北交所这些年的经验打底,知道什么样的制度安排是有效的,什么样的风险是可控的。
北京有 471 家 A 股上市公司,今年内已有 100 多家筹划并购重组。更关键的是,这里有大批像智元机器人这样的科技独角兽,有技术、有市场、有估值,就是没上市。
这里是全国 " 科技企业最多但科创板企业最少 " 的城市。
这种 " 优质硬科技无壳 + 传统上市公司低效 " 的错配,让并购重组对北京格外重要。
它们要么在排队 IPO,要么压根不想排队。但它们需要资本市场这个平台,需要股权激励工具,需要二级市场定价。
怎么办?
传统办法是等,等 IPO 批下来。但新质生产力企业等不起,市场窗口期可能就几个月。等你上市了,风口都过了。
北京给的方案是:不用等,去买个上市公司。
给借壳正名,还是给改革探路?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北京这是要给借壳上市开口子吗?
北京这次不是给借壳松绑,而是在重新定义什么叫 " 借壳 "。
如果一家优质企业通过要约收购获得上市公司控制权,后续注入自己的优质资产,提升上市公司质量,这算借壳吗?从形式上看可能算,但从实质上看,这是资本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应有之义。
北京敢开这个口子,说明监管思路在变:不再一刀切地反对借壳,而是要区分好的借壳和坏的借壳。好的借壳,能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的,支持;坏的借壳,炒壳保壳的,严打。
这或许就是 " 并购十九条 " 最大的突破。
从这个角度看,北京不只是在给自己开口子,更是在给全国资本市场探路。新三板、北交所积累的经验,能不能推广到主板、科创板、创业板?优质非上市公司通过要约收购进入资本市场,能不能成为常态?
答案可能要在实践中慢慢找。
但至少,风向变了。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