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京东在本地生活布局上异常上心。
根据京东给出的数据,目前京东外卖日订单已突破 2500 万单,占全国外卖市场超 31.00% 份额,在品质外卖细分市场占有率约 45.00%。第三季度,京东外卖的订单结构变得更加健康,和二季度相比,客单价也在环比提升。
但这显然不够,11 月 17 日,京东集团创始人刘强东一口气宣布了三件事:上线独立的京东外卖 App,同步推出京东点评、京东真榜,并做出承诺," 我们的点评也好,真榜也好,我宣布我们永不商业化。"

(图源:京东)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是京东在补齐自己内容生态短板上下的一步大棋。
在这之前,美团靠着它的大众点评,阿里巴巴靠着高德地图里的各种榜单,早就在用内容帮用户做消费决策这件事上占了先机。现在京东这么高调地冲进来,看来继之前外卖市场的补贴大战之后,一场关于谁能成为用户消费决策第一入口的战争,又要在巨头之间打响了。
想要体验京东外卖 App,倒是没有什么门槛一说。
小雷发现,目前京东外卖 APP 已经在安卓应用市场全量上线,主流国产厂商的应用市场里基本都能够搜到,即便你用的是小众品牌的类原生安卓,也可以通过应用宝这种主流的第三方应用市场下载。

(图源:雷科技)
打开 App,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干净。
真的非常干净,主色调是京东标志性的红色和简洁的白色,没有开屏广告,也没有各种乱七八糟的弹窗。
简单体验过后,你会发现,京东外卖 App 几乎是京东 App" 秒送 " 频道的平移,包括了原有的外卖、咖啡奶茶、超市、买药、酒店等本地生活业务,下面是信息流形式的商家推荐,各种红包、活动横幅也是完全一致的。

我决定点一份奶茶,来完整体验一下整个流程。
最近京东在举行什么 " 超级外卖日 ",因此有不少便宜的奶茶 / 咖啡可选,我随便点进一家,选了一款比较感兴趣的产品。下单过程很顺畅,它直接关联了我的京东账户,地址和支付方式都不用重新填写,用京东支付还能再减一点钱,骑手小哥最终也是顺利抵达,甚至比预计的时间还早一点。
说白了,整个流程体验和你在京东 App 上的体验是完全一致的,没有什么重新熟悉操作的成本。

(图源:雷科技)
要说有什么不同的话 ...
或许你很难想象,但是京东外卖 APP 导航栏真的有个 " 购物 " 频道,给用户提供了电商购物的入口。
点击购物频道,页面如下所示。

京东倒是没把一个完整的购物平台塞进外卖 App 里,这个页面的功能还是比较简洁的,在默认的情况下,它会推荐一些感兴趣的商品,基本上和京东主页下滑之后的信息流逻辑是一致的。
除了推荐的商品外,你也可以主动搜索,这时候的体验就和京东 App 完全一致了。不仅如此,你在京东 App 上添加到购物车里的商品,也被原样复刻到了京东外卖 App 里,突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想问:为什么京东要费这么大劲做个独立外卖 App?
按照刘强东的说法," 初期很多人搜京东外卖发现没有 App,也不知道我们主 App 里面它是秒送,所以导致了很多用户甚至一批老用户在京东主 App 里面,找不到我们外卖入口。今天上线独立 App,希望更容易让用户找到。"
在我看来,这算是第一个好处,入口直接,解决了之前找不到的问题,这对于培养用户心智至关重要。
其次是体验更纯粹了,一个专门用来点外卖的 App,功能上可以做得更深更专注,不用被京东主站复杂的电商业务所干扰,而且独立的 App 在功能更新和优化上会更灵活,可以根据外卖业务的特点快速迭代。
但短板同样存在,最直接的就是给用户增加了一道门槛,需要重新下载一个 App 这种事情,确实会让紧张手机空间或者怕麻烦的用户感到犹豫。
而且,从京东 App 这个巨大的流量池里独立出来,虽然体验更好了,但也意味着需要花更多的市场费用去拉新和推广,运营成本肯定更高。如何把京东主站的几亿用户,有效地转化成外卖 App 的用户,是京东接下来必须面对的挑战。
点完外卖,我们再来看看这次京东上线的新功能:京东点评和京东真榜。
作为一个用了快十年京东、写过几百条商品评价的资深 PLUS 会员,小雷对一个平台的评价体系有多重要,可以说是深有体会。一个客观、真实的评价,往往是促使用户最终下单的关键。
当然了,京东愿意给评价官发京豆这一点,也很重要。
从页面上看,这次上线的京东点评,设立了 " 找美食 "" 住酒店 "" 挑好物 "" 去哪玩 "" 选家政 " 五大子频道,功能就挺明确的,主打餐饮、旅游、娱乐、家庭服务和自家电商,不至于像隔壁那样设立了三十个子频道,其中超过九成无人问津。
从内容上看,倒是和其他几家点评网站差不多,包括用户对商品的评价、评分、晒单等,用户可以拍摄图片并对商品 / 外卖等发表评论,同时关联自己去过的地点、已购买的商品或者外卖。

就目前来说,点评里的内容真人含量确实不高,而且都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水平。
为此,京东特地开展了 " 求真官 " 招募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募 10 万名京东求真官,用户报名后可参与专属线下品鉴活动。
不管能不能中,反正我是先报名了。
至于东哥说的," 用人工智能对全网关于餐厅、酒店、景点、航司等的内容进行分析,由大模型自动生成综合点评。"
我翻了半天,还真没看到这样的综合点评 / 评分之类的内容。
不过京东真榜这边,倒是真的用上了 "AI 全网评 + 复购量 + 用户盲测 " 测评模型,在榜单上的这些店家,基本都能看到一条短小精干的 AI 全网评,在几十字内,完成对店铺特征、招牌菜品的点评。

不难看出,京东真榜试图用一种更复杂、更多维的数据模型来确保公正性。
在我看来,引入 " 真实复购数据 " 这一点,确实是个不错的思路。说白了,一个人说好可能是刷的,但一群人,愿意反复用真金白银去购买,那么抛开个人口味,起码店家的菜品质量应该是没啥问题的。
要说不足的话,那就是目前京东的复购量数据真的不够多,真榜靠前的店家里,有不少都只有三位数复购量。
只有等数据积累到一个阈值,这种绝对客观的数据才会有足够的参考价值。
在小雷看来,京东点评和京东真榜的上线是京东完善本地生活服务生态的重要一环。经历过 " 补贴大战 " 后,京东外卖业务完成了原始用户积累和市场心智确立,接下来最重要的事情是完善基础设施,做点评、做榜单(阿里旗下口碑不争气,如今由高德承担相关角色),都是在对标美团补齐短板。这也意味着,经历了补贴大战的速战后,本地生活大战进入到新的相持阶段。
此前,京东已通过外卖业务、七鲜小厨、京东旅行等业务逐步布局本地生活服务市场,而京东点评和京东真榜的推出,更体现出京东希望将品质信任从商品零售延伸至本地生活,构建起一套相对真实、客观的本地生活消费评价体系的想法。
无独有偶,就在不久前,阿里旗下高德地图也推出了 " 扫街榜 ",同样也宣称 " 永不商业化 "。

不同的是,扫街榜的商家综合评分,主要是依赖高德地图庞大的用户群体,纳入用户的导航、搜索、到店、收藏等可被记录的行为,在此基础上再检验评论的真实性、专业度、时效性、内容质量等,最终再通过 AI 模型驱动计算得出分数,主打的是线下到店。
而京东这边,点评里的线下内容明显不足,主要还是以真榜里的线上内容为主。
有趣的是,目前市场上的主要玩家,美团、阿里系(高德、淘宝闪购)和新入局的京东,各自的优势和策略都非常不同。
如果说,阿里系主要依靠强大的流量入口,京东主打品牌长期积累的信任感,那么美团的优势在于先发和规模。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美团已经建立起一个由海量商家和用户构成的庞大网络。特别是大众点评,其丰富的用户原创内容已经成为很多人做消费决策的一种参考,但它的挑战也正在于此,平台的商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广告和真实内容的界限有时会变得模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户的信任度。
不管怎么说,京东的加码,让本地生活服务这个原本就硝烟弥漫的战场更加拥挤。
巨头们深知,在本地生活这块,谁掌握了榜单和评价,谁就掌握了流量的分配权。问题在于,内容社区建设不是烧钱就能做好的," 绝对客观 " 也不能保证用户就买单,在这种三足鼎立的新形式下,谁能率先跳出同质化竞争的桎梏,谁又能缓解商家资源和用户信任间的矛盾,仍有待时间给出答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