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武汉正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全力打造 " 五个中心 "、全面建设现代化大武汉,发展气场进一步升腾。
气场的升腾,蕴藏在都市圈的协同共进,闪耀于全球领先的科技突破,涌动于巨头加码的投资信心,也体现在枢纽能级的持续提升。
今日起,长江日报推出 " 气场升腾看武汉 " 系列报道,立足一线,鲜活记录这座城市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开放引领上的坚实足迹。

鄂州依托毗邻光谷的优势,以三安光电为链主,吸引显示芯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户,与武汉共同助力湖北打造世界级 " 光芯屏端网 " 产业集群。图为位于鄂州葛店的三安光电生产线一角。通讯员方仲华 摄
这个月,鄂州市葛店经开区内,泛半导体产业研发中心及生产基地建设现场机械轰鸣。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光谷—葛店 20 分钟半导体产研闭环。这是武汉、鄂州产业协同发展的又一例证。
如今,在武汉上班,回鄂州吃饭,用孝感公积金在武汉买房,持黄石社保卡在武汉坐地铁 …… 这些场景在武汉都市圈已成为日常。
今年 8 月公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将长江中游城市群列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这意味着武汉和武汉都市圈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湖北省政府咨询委员秦尊文认为,紧扣规划同编、交通同网、科技同兴、产业同链、民生同保,秉承 " 九城就是一城 " 的理念,武汉都市圈同题共答、同频共振、组团联网。

每个工作日的上午 7 时,孝感云梦的李女士都会拎着早餐坐上汉孝城际公交。李女士和邻座熟人打着招呼:" 王姐,今天也这么早?" 她边吃边说:" 这公交 50 分钟直达我上班的武汉公司,比开车堵高速省事,车上还能补觉。"
车窗外,从县城街巷到都市商圈的快速切换,正是武汉都市圈交通同网的生动注脚。

乘客排队扫码乘坐新城快线。图片由湖北铁路集团轨道运营有限公司提供
" 跨市 " 成为日常 " 串门 "。今年以来,武汉都市圈交通建设马力全开,沿江高铁武宜段、合武段稳步推进,沪渝高速武汉至宜昌段改扩建工程紧锣密鼓,32 条城际 " 断头路 " 相继打通。从 " 物理相连 " 到 " 高效互通 " 的转变,正在重塑区域时空格局。
地铁与城际公交的无缝衔接,让同城生活触手可及。
早高峰的武汉地铁 11 号线葛店段座无虚席,鄂州上班族小王给同事发语音:" 放心,20 分钟后到武汉东站,不耽误上午的会。" 他收起手机笑道:" 以前得提前 1 小时出门,现在地铁直达,不用起早摸黑了。"

7 月 26 日合龙的双柳长江大桥,将于明年通车。 新华社记者肖艺九 摄
随着双柳长江大桥明年通车,武汉到黄冈团风的车程将缩短至 40 分钟。都市圈环线高速公路加速 " 画圆 ",货车司机周师傅再也不用绕城送货。" 油钱省了、时间少了,每月能多跑两趟活。"
花湖国际自由贸易航空港实现 "7×24 小时通关 ",黄冈罗田的鲜活鳗鱼 9 小时直达韩国首尔,英山云雾茶带着晨露销往越南河内,交通优势正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当前,武汉都市圈 1 小时通勤圈正加速成形,交通网络的通达性不仅便利了人流物流,更让 " 九城一家 " 的理念深入人心,为区域协同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作为武汉都市圈首位城市,武汉辐射带动作用持续提升,依托武汉科教资源优势," 研发在汉、转化在圈 " 的创新生态加快构建,光谷科创大走廊不断东延。
位于光谷的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内,中科光芯(湖北)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40 余名研发人员正紧锣密鼓地开展光组件、光模块等产品的研发。2023 年,该公司通过招商引资落户黄石,次年便入驻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
" 依托武汉的人才优势和便利的信息来源,我们已经做到武汉研发、黄石生产。" 该公司研发中心负责人坦言,公司入驻科创园后,不仅能更好链接高校科研资源,还能深度对接产业资源,助推企业发展。

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资料图
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让创新动能持续释放。
在漆黑密闭的模拟矿山巷道里,一辆无人驾驶的矿车悄然启动。没有北斗卫星的信号指引,也缺乏 5G 网络的实时支持,它却能精准地避开障碍物平稳前行。这是赤壁中试谷 · 智能无人系统测试基地的最新科研成果。该基地是武汉大学与咸宁合作的首个项目。

中试谷 · 智能无人系统测试基地。图源:咸宁日报
" 光谷第九园 " 引进 13 个项目,协议投资超 30 亿元,23 家配套企业围绕武汉华星光电等龙头布局,达产后年产值将突破 120 亿元;鄂州市葛店经开区聚集 89 家半导体企业,形成 " 光芯屏端网 " 产业链 " 短距离闭环 ",长飞光纤葛店科技园的石英材料项目填补国内空白。
鄂州小伙王磊感慨道:" 现在在老家就能进大企业,工资不比武汉低,还能照顾家人。" 科技同兴让产业更强,也让群众的幸福感更实。

湖北益丰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计划在鄂州市鄂城区拓展连锁药店,按照传统流程,需在武汉总部与鄂州属地间往返提交材料,仅审批环节就需耗时两周。
然而,公司质管员马女士通过武汉东湖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的 " 一圈通办 " 窗口提交申请后,材料通过跨域数据平台即时流转至鄂州审批部门,全程网办完成核验,短短 3 天便收到了邮寄送达的药品经营许可证。马女士说:"3 个工作日拿到跨市经营许可,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2024 年,武汉都市圈共办理各类通办业务 179 万余件。
民生保障的均等化,是都市圈协同发展的重要方向。武汉都市圈以 1062 项民生服务 " 一圈通办 " 为抓手,让群众办事 " 少跑腿、好办事 ",获评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

武汉市民之家武汉都市圈通办窗口,市民正在办理业务。 王海 摄
2024 年,武汉都市圈跨城异地电子缴税覆盖率达 100%,惠及 12 万户纳税人,政务服务的优化正转化为营商环境的红利。湖北三丰智能输送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李敏算了一笔账:" 以前每月要安排专人去武汉办理跨域缴税,路上就得大半天。现在通过‘鄂汇办’ APP 一键完成,全年节省办税时间超 200 小时。"
医疗、养老、教育等领域的互通共享,让民生保障更有温度。72 岁的黄冈老人张女士随子女在武汉定居,住院费用即时报销。" 不用垫钱、不用跑腿,就像在老家看病一样方便。"2024 年,武汉都市圈异地就医直接结算金额超 66 亿元,惠及 700 余万人次。

市民在武汉市民之家 " 一圈通办 " 窗口办理业务。王海 摄
实际上,早在 2021 年,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办公室就已成立,在武汉市发改委集中办公。如今更名为武汉都市圈发展协调机制办公室,9 市选派专人组建,日常联合办公。
秦尊文认为,未来,武汉都市圈要进一步强化光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同时联合长江中游城市群其他城市攻克产业技术基础难题,让创新策源能力切实转化为产业竞争力。
2024 年,武汉都市圈经济总量突破 3.6 万亿元,占长江中游城市群比重达 29%。武汉都市圈正以 " 一家人 " 姿态,朝着人口 3000 万、经济总量 4 万亿元的世界级都市圈迈进。
来源:长江日报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