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中书 前天
话剧《一地鸡毛》 “90后”主创的探索与表达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一个人,15 个角色,110 分钟,改编自刘震云同名小说的独角戏《一地鸡毛》,不仅让演员张一山在鼓楼西剧场的舞台上完成了从影视明星到话剧演员的蜕变,也让这个主要由 "90 后 " 年轻人组成的主创团队赢得业内外一致认可与赞赏。该剧经过三场预演后又精心打磨完善,11 月 13 日迎来正式首演。当舞台上最后一根鸡毛缓缓飘落,灯光渐暗,观众席爆发的如潮掌声,正是对这场充满勇气与巧思的创作最好的肯定。

作家刘震云的小说《一地鸡毛》以新写实主义笔法,铺陈出改革开放初期小职员小林的生活琐碎:一斤馊豆腐的争吵、孩子入托的奔波、单位里的人情算计,没有激烈冲突,只有温水煮青蛙般的日常侵蚀。将这样一部散点叙事小说搬上舞台,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避免情节碎片化,而主创团队的破局之道,是用独角戏形式完成 " 减法 " 与 " 加法 " 的艺术平衡。"90 后 " 制作人吴思聪独具慧眼和胆识,选择徐圆圆编剧、李奎导演、张一山主演这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创作阵容,没有将经典变成怀旧标本,而是让 " 一地鸡毛 " 在当代舞台上重新飞扬,成为映照每个普通人生命境遇的精神镜像。

编剧徐圆圆坚守 " 扎根原著,向上生长 " 的改编原则,既保留了小说中机关单位的众生相、家庭邻里的烟火细节,延续了刘震云 " 平实中见锋芒 " 的语言风格,又以 " 谨慎注入当代解读 " 的智慧,提炼出跨越时代的精神内核。青年戏剧人李奎展露出令人惊艳的导演才华,带领整个创作团队让《一地鸡毛》的舞台丰富灵动,充满巧思和想象力。主演张一山的表演,是这部独角戏的灵魂所在,更是一次彻底的自我突破;更难得的是他对 " 间离感 " 的把握,没有刻意让观众沉浸,反而通过角色转换的 " 跳进跳出 ",让观众在 " 欣赏 " 与 " 思考 " 之间自由切换。

对于当代观众而言,《一地鸡毛》的共鸣早已超越了 20 世纪 80 年代的时代背景,职场中的察言观色、家庭里的柴米油盐、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这些 " 鸡毛蒜皮 " 依然是当下生活的主旋律。

王润

编辑 周欢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90后 张一山 导演 思聪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